13日 04月 2019年

 毛巧晖||民研会:1949—1966年民间文艺学重构的导引与规范|论文

2019-04-13作者:毛巧晖

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解放区文艺在全国文艺界的领导位置,延安时期“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样式与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简称“民研会”)成立及其所组织的民间文艺资料搜集与整理、创办《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以及编辑相关丛书等学术脉络、学术沿承的梳理、总结,阐述了它对1949—1966年民间文艺“多民族格局”的建构以及民间文学基本话语“人民性”“思想性”等形成的导引与规范。

13日 04月 2019年

青年文化论坛 | 刘大先:文学中的“边地”

2019-04-13作者:刘大先

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生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边缘的崛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文学话语“中心”和“集散地”之外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地”,如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涌现出不容忽视的文学力量。虽然并没有构成新的文学中心,但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边地”显然不再是文学意义上的边缘之所,相反,使得整个中国文学地图日益成为一张由各个节点构成的网络。这得力于资讯的流动和媒介技术的更新,更体现为一种文学格局和意识的自觉改变。边地的多民族文学逐渐以其实绩显示出具有变革性意义的功能与价值。

13日 04月 2019年

牛学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现状与前景

2019-04-13作者:牛学智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是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相伴而生的一门学问,两者的历史差不多一样久远,几乎贯穿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几个完整的阶段。然而,“少数民族”与“文学”所构成的这一独立概念及其相对独立自洽的话语体系,恐怕在新世纪以来才慢慢清晰。新世纪之前,少数民族文学及其批评,多数时候其实仅仅作为文学的“特色”而存在,主要依附于民族人类学、民族社会学、神话学以及相关传说和文献,其文学及其批评话语方式、价值诉求等,也就不可能像今天这么丰富而过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民族学学科的热闹和各级各类民族学课题项目数量的增多,少数民族文学及其批评研究,自然也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及其批评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及其批评,特别是批评的突出问题也就出在“热闹”与“热门”上。

13日 04月 2019年

蒲向明||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论文

2019-04-13作者:蒲向明

白马藏族的族源记忆与传说比其神话的出现要晚,一些传说追溯了远古先祖通过艰难的迁徙得以使族群存留下来的历史过程。白马藏族以传说映现了他们民族的集体想象,不断实现着他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着其族群意识和认同感,其中的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物传说是主要种类和存在形式,它们多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变化的手法并经口头辗转加工创作而成,因而形成很多奇特生动的情节,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和文学性。这些传说结合叙述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以十分明显的地方性、民族性引人入胜。从而已成为多姿多态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说品种之一,至今还具有重要的文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和意义。

13日 04月 2019年

李建宗||口头文本的意义:民族想象、族群记忆与民俗“书写”——以裕固族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论文

2019-04-13作者:李建宗

口头文本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民族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裕固族民间故事映现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想象,在想象中进行着民族寓言和民族神话的建构。在口头文本的传承过程中,裕固族民间故事成为展现民族历史的“活化石”,不断实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感。与此同时,在大量的裕固族民间故事中还表现了丰富生动的民俗生活,提供了真实鲜活的民族志材料。裕固族民间故事为人们全面了解裕固族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13日 04月 2019年

杨德亮 || 保安族口承民俗的分析与确认 | 论文

2019-04-13作者:杨德亮

保安族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是保安族口承民俗里最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部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保安人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保安族花儿因其保安令的运用和独特声调使其个性突出;《满拉哥》《韩营长》类的哭丧歌使保安族宴席曲在多个民族共享的口承民俗中特色显现;保安族俗语和谚语以最精短的语言将生活智慧凝练,是多民族共享的口承民俗;保安族中传唱的民间打调不具民族特色;劳动号子是唯一的保安语说唱形式。

13日 04月 2019年

王锐||铁骑刀光中的西秦长歌——评东乡族作家马自祥的长篇历史小说《阿干歌》|评论

2019-04-13作者:王锐

东乡族作家马自祥的长篇历史小说《阿干歌》,“以小说造史”的形式,通过历史复原、艺术想象与文化寻根多元互融的创作构建,再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雄阔瑰奇的西秦历史画卷,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乞伏鲜卑卓尔不凡的人物群像,并以荡气回肠的阿干悲歌贯穿始终,多层面演绎了这一古老歌谣与日后传承的民间艺术“花儿”的渊源关系。

11日 04月 2019年

杨杰宏:东巴叙事传统研究|新书推荐

2019-04-11作者:杨杰宏

东巴叙事传统是指东巴在祭祀仪式及民俗生活中进行叙事活动的文化传统;它以东巴教信仰及仪式实践作为叙事动力,以宗教叙事作为核心特征,以神话叙事为表现特征,以口头叙事与仪式表演互为文本,以程式作为叙事构件,主要表现繁衍生息、与自然互惠亲和的两大文化主题,东巴叙事传统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文化标志。东巴叙事传统具有宗教叙事、民间叙事、仪式叙事、神话叙事、口头与书面叙事兼融的多元叙事特征。东巴叙事传统的形成、发展受到东巴教的两次“聚散之变”的深刻影响。从东巴文学史层面来说,神话叙事传统与仪式叙事传统贯穿了整个东巴文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过程,这两个传统同源共生,互文互构,决定着东巴叙事传统的叙事特征、文本结构、演述形态。本书结合叙事学、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民族志理论,从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了东巴叙事传统的成因、传承、流布、特征,并通过深描东巴叙事文本在祭祀仪式中的演述,揭示了口头文本、书面文本、仪式文本、表演文本在民众的生活与精神空间中的互文互构关系。同时,作者把东巴叙事传统与彝族、藏族、壮族以及北方史诗的叙事传统做了横向的比较研究,对当下的民间叙事学、史诗概念及类型做了深入的探讨与反思

01日 04月 2019年

谭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偶然与必然――社会政治生态下的沈从文

2019-04-01作者:谭立

辛亥革命肇始中国思想文化多元的局面得以形成并造就了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辉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等诸次重大社会变局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所形成的社会政治生态使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多数时间呈现出由多元向单一的走向。必然的社会政治生态下自由知识分子逐渐边沿化乃至于消失。沈从文创作理念艺术风格与主流文艺标准的冲突过程以及挣扎沉浮的人生轨迹,显示出二十世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一个时代的缩影。沈从文个体经历折射出的普遍意义,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作出可供参考的注脚。

01日 04月 2019年

毛巧晖: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拟与消解——1949-1966年“搜集与整理”问题的再思考 | 论文

2019-04-01作者:毛巧晖

口头叙事相较于书面文学而言,其文学形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固定的文本。搜集资料,将民间文学文本“固定化”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开端,建立民间文学资料总藏则是民间文学领域的终极追求。1949—1966年间,“搜集”不再仅仅限于网罗材料,它与“整理”“改编”等成为民间文学话语系统的重要概念,也成为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文章通过对搜集整理问题讨论中钟敬文编纂、出版《民间文艺新论集(初编)》,刘魁立和董均伦、江源就民间文学搜集工作所展开的讨论,《牛郎织女》入选中学《文学》课本,民间文学搜集“十六字方针”形成等事件,呈现了民间文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学,以此接驳并回应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及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国家话语,同时民间文学领域也试图进行民间文学批评话语的构拟,只是在“研究”与“鉴赏”被区隔之后,民间文学自主批评的话语渐趋被消解。

01日 04月 2019年

刘守华:与中国民间故事相映生辉的名字:董均伦|论文

2019-04-01作者:刘守华

董均伦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他与妻子江源合作,采取“安营扎寨”的方法,以文学工作者的身份,长时间深入群众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流传在民众中的民间故事并结集出版,对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做出了有益贡献。他们的搜集与整理办法,可以用“改写”一词来加以概括;他们所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集,可与《格林童话》相媲美。董均伦,是一个与中国民间故事相映生辉的名字。

01日 04月 2019年

刘锡诚:民间文艺学家董均伦书简二十二通——先生诞辰百年祭|论文

2019-04-01作者:刘锡诚

                                                   ……

01日 04月 2019年

刘锡诚:民间文艺学家董均伦书简二十二通——先生诞辰百年祭|论文

2019-04-01作者:刘锡诚

                                                   ……

01日 04月 2019年

宋贞子:学界关注朝鲜族文学研究现状与未来|评论

2019-04-01作者:宋贞子

     本报讯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朝鲜族文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座谈会暨张春植研究员荣休仪式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张春植36年来对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奉献,对他从事朝鲜族文学研究……

01日 04月 2019年

汪荣:中国文学经验与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可能|评论

2019-04-01作者:汪荣

    在全球化的知识生产场域中,理论由西方生产、由东方消费的“分工”现象已然存在很长时间。这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依赖症”,也形成了一个怪圈。由此导致的是,我们对东方的文论资源、对本土经验的独……

01日 04月 2019年

道日那腾格里:内蒙古文学界纪念巴·布林贝赫诞辰90周年座谈会述评|论文

2019-04-01作者:道日那腾格里

     巴·布林贝赫(1928—2009)是蒙古族著名诗人、学者,用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为人民放歌、为祖国歌唱、为党抒怀,创作出《圆圆的山峰》《生命礼花》《银色世界的主人》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和《蒙古诗歌美……

01日 04月 2019年

朱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制度属性与演化逻辑|论文

2019-04-01作者:朱林

新世纪“骏马奖”发生的显著变化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多停留于现象层面。章探究了“骏马奖”的制度属性,并从质与量、奖与扶、一体到多元等方面描述了“骏马奖”的演化轨迹。“骏马奖”参与了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边缘/主流”的关系建构,即符号学意上的标出性。但是,其自身的新变又是一种突破,要求打破标出性结构,走向“美美与共”的文学格局。这些现象发生的背后有一种逻辑,标出性翻转就是这种文化逻辑。

01日 04月 2019年

张羽华|民族风景的再现与想象 ——论饶雨亭长篇小说《摩兰》

2019-04-01作者:张羽华

饶雨亭是云南当代文学创作界被忽视的一位作家。长篇小说《摩兰》是以大学生村官子书为叙述主线,谱写了一曲摩兰山彝族人民的生命赞歌,真实地展示了云南边疆哀牢山的民族自然风景和彝族的生存命运,体现出作家对少数民族独特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文学与彝民族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学的发展得益于作家对民族风景的再现与想象。在全球化语境下,饶雨亭长篇小说《摩兰》正是对当代地方风景文化的修复与建构,从而丰富了地域文学创作的审美内涵。

01日 04月 2019年

尹允镇|“寻根文学”的文化启迪和《流泪的图们江》

2019-04-01作者:尹允镇

《流泪的图们江》以中国朝鲜族的100年历史为中心,着重描述了其中形成的朝鲜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提出了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问题。而这种思维方式和“寻根文学”有密切的关系。

01日 04月 2019年

张静:西方故事学转型与民族志故事学的兴起——以琳达·德格的“以讲述者为核心的叙事表演研究”为中心 | 论文

2019-04-01作者:张静

西方故事学早期关注文本,考察起源和传播,后来将讲述者、语境等纳入视野,理论和方法众多,大体有文学和社会学、人类学两大潮流。20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各国故事学的发展、相互交流和碰撞,逐渐出现了方法的融合以及研究的转型,民族志故事学逐渐崛起,其代表人物之一的琳达·德格吸收故事学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以讲述者为核心的叙事表演研究”,建立了完备的方法论,在欧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