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允镇|“寻根文学”的文化启迪和《流泪的图们江》 发布日期:2019-04-01   作者:尹允镇   点击数:1607  

  

  内容提要:《流泪的图们江》以中国朝鲜族的100年历史为中心,着重描述了其中形成的朝鲜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提出了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问题。而这种思维方式和“寻根文学”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寻根文学”;《流泪的图们江》;民族文化传统 ;现代化

  《流泪的图们江》①是朝鲜族作家崔红日的成功之作,和李根全的《苦难的年代》一道,堪称反映中国朝鲜民族苦难的自强历史的长篇巨著。这部小说犹如一股清风给停滞不前的中国朝鲜族文坛注入了兴奋剂,给予了朝鲜族文坛许许多多的文学启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反映在作品中的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以此为契机,中国朝鲜族文坛出现了在民族的光荣历史传统中,寻求民族自强意识的文化氛围。很显然,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图是明确的,就是通过中国朝鲜族所经历的苦难的近代历史,寻找和本民族的当代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精神和意识。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流泪的图们江》和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寻根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寻根文学”。以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为中心而波及全国的这个“寻根文学”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新的时代到了,时代要求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思考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寻找一个民族的自强之路。尤其是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认真地审视过自己。一个民族要自强,要发展,要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必须找到一个把整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的文化之因,而这个文化之因和核心应是那个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让人们认真地审视自己。人们在自己的光荣传统和历史中,寻找并增强民族自信心。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时代,如果没有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其他的民族一道创造世界的未来。“寻根文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又是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文学阐释。所以,它具有超出文学范畴的文化意义。

  当然,它也有文学自身的原因。它的产生和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而涌入的西方文学思潮有密切的关系。西方文学的大量流入给中国文学界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影响不容质疑。但是,在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它毕竟是西方的,是在和中国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所以,不仅在观念意识形态上,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也有许多和我们不同的地方,甚至是相悖的东西。我们的文学还是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上,才能显示出无尽的生命力。这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普遍想法。所谓的文化寻根在这里得到了一个有力的文化反证。这是中国的文化寻根蓬勃兴起的另一个社会文化原因。

  但是,“寻根文学”并不是单一的,换言之,它虽然是出自西方文学的反动,但它所追求的文化内容、形式乃至方式多种多样,所强调的侧面也不同,甚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认识也有不同之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综观几年前在中国流行的“寻根文学”,对待传统的态度可分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在其内容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第一、在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寻找自强意识的;第二、在乡土或风俗的描写中寻找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第三、在原始的或自然的人物或性格中寻文化根的;第四、在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淳朴的人情世界中寻根的等等。当然,其中也有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所以,这种分类自身可能成为问题。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寻根的文学,不仅促进了主流文化的发展和文学创作,而且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朝鲜族作家崔红日的成功之作《流泪的图们江》就和这种“寻根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联系。

  (二)

  《流泪的图们江》描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朝鲜族100年移民史和生活史。作家在描写他们的历史的时候,不是按部就班地描写历史,而是把近代以来的历史过程集中在七星一家,在对他们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和宽厚的人情世界以及世态风俗描写中,寻找中国的朝鲜族100年历史上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意志。

  《流泪的图们江》的民族精神首先表现在朝鲜族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上。朝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自古生息在朝鲜半岛上,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朝鲜族是从19世纪中叶起到中国来的,但他们的身上仍然有半岛的朝鲜民族所具有的那种不畏强暴,敢于挑战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就是依靠这种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开辟了这块土地,营造了新的生活。小说的开头描写七星一家偷渡图们江。他们背井离乡,离开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营造生活。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何等的苦难,也不知道是喜还是悲,只带着自己对生活的信念,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漫长而苦难的开辟之路。

  当然,七星一家并不是乐于离开家乡,他们何尝不知家乡亲的道理。但是,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早已把爪牙伸向了朝鲜,尤其是通过“明治维新”而跻身于帝国主义行列的日本,早已露出了侵略朝鲜的野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朝鲜的殖民化只是个时间问题。加上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朝鲜北部发生了罕见的饥荒,灾民纷纷逃荒,到中国的东北地区安家落户。七星一家是在这种条件下逃荒渡过图们江到东北地区的。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讲是一个苦难的历程,是一个充满血和泪的痛苦的历史,但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中国的朝鲜族历史,才有中国的朝鲜族开发东北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迁移和中国朝鲜族的开拓东北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流泪的图们江》自始至终围绕着开拓这一中心展开情节。在小说中,以七星为中心的移民都具有坚韧不屈的开拓精神。他们刚到东北的时候,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大部分农民水土不服,生了水土病。为了找可用的饮用水,七星冒着生命的危险,反复试用,终于凿出一口好井,根治了水土病,让大家安心地生活。盖房子、开荒种地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七星呕心沥血,不知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不仅要做农民的工作,而且还要和当地居民、地主、政府打交道。这里不是世外桃源,天下乌鸦一样黑,他们刚刚开荒种地,地主就来找他们逼地租。但是,他引导农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用勤劳的双手和敢于开拓的精神开拓了这片土地。作家认为,朝鲜民族现在所需要的就是这种开拓的精神,只要有这种精神我们不仅可以克服面临的困难,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家针对中国朝鲜族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现在中国的朝鲜族社会面临巨大的困难,而在这种困难面前好多人已经失去了我们民族在开发这块土地时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畏强暴,积极向上,勇于创造新生活的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作家写这部作品的关键所在。

  作家在这里表现出来的这种思想和“寻根文学”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是相吻合的。如前所述,“寻根文学”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但根本上他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张扬。而民族精神的张扬就是为了激励人们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造出更好更美的明天。这部作品利用许多历史事实再现朝鲜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世界的

  同时,还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他们丰富的人情世界。《流泪的图们江》中强烈的民族性就是在这种丰富的人情世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众所周知,朝鲜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朝鲜民族历史上不知遭受了多少灾难,近代以来的殖民生活就是它的明证。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后,他们所受的痛苦是难以用言语来表现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失去丰厚的人情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越是困难越是精诚团结,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营造出美好的生活。这一点在《流泪的图们江》中也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如前所述,小说中的朝鲜族农民是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弱小群体,他们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逃亡到东北的贫穷的人们。可是,在那种极端的生活环境下,他们仍然互相帮助,互相体贴。小说的主人公七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朝鲜族农民所固有的诚实、勤奋、刚毅、和蔼的性格特征。他具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性格。他恨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是作家精心刻画的人物,从而很有可能被神化。可是,正因为有了他,朝鲜民族的那种重情感,轻利害得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小说中,他是第一个到龙井村扎根的人。在那里他毫无怨言地接待所有来来往往的人。他为初来乍到的人盖房子,甚至不惜拿出种粮招待他们。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开荒就找最难最差的地方开,种地就用最差的种子种。为了村民们的安稳生活,他起早贪黑,东奔西走,哪里有困难就有他,哪里有问题就有他。村子里的学校是他一手办起来的,村子里的井水是他凿出来的,适合当地土壤的种子是他培育出来的,村民之间的矛盾是他去解决的,村民们和外界的矛盾也是他去解决。为了孩子们的教育他东奔西走,为了村民的利益他奋不顾身。村民们没有粮食他去借,村民们有冤仇他就去伸。总之,他是村里的顶梁柱、主心骨。但是,所有这一切不是因为他有三头六臂,而完全是出自他的人情。他做人有一个非常朴素的哲学,就是做人要做一个像样的人,利非常重要,但做人不全是为了利。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们打心眼里拥护他,自觉地团结在他的周围,与天斗、与地斗,开拓出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作家塑造七星这个形象也不是偶然的,他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惟利是图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开始享受从来没有过的物质享受。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可是,问题也开始出现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只看眼前的利益,甚至是为了金钱,为了物质利益可以损人利己。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自古以来朝鲜民族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是这种关系已经由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代替。也许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作家认为,这不符合朝鲜民族所固有的人际关系。民族经济的发展固然好,但它不应脱离民族的传统。同样一个民族的崛起,也应植根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如果离开它,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这一点也和“寻根文学”有相同之处。

  除此之外,作家在描写中国朝鲜族的开拓史的同时,大量插入地方传说和民俗风情,使小说成为我们了解朝鲜族移民史的活生生的教材。这一点也和我们在“寻根文学”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

  有学者认为:“寻根文学”根据作家对待传统的态度可分为传统继承型、传统批判型和原始生命型等三个方面。②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分类的话,崔红日的《流泪的图们江》就属于第一类文化继承型。换言之,崔红日是在民族的优良文化和传统的张扬中,寻找振兴民族的文化之源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但是应该看到,崔红日的《流泪的图们江》在文化寻根的方式上和其他作家有些不同,而这些不同构成了崔红日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不同特点和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如前所述,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的

  “寻根文学”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他们在表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塑造具有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的时候,不是直接地描写优秀的、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而是着重描写很不起眼的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甚至不惜描写落后、无知和野蛮的东西。换言之,大部分作家在塑造人物,描写生活,表现传统的时候,都采用间接的表现手法,展现中华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对待落后的文化,民族的劣根性,他们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对愚昧落后的文化或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敦促人们改变落后的文化现状。表现传统文化可以用多种方法,直接描写民族的优良传统,号召人们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是一种激励民族自信心的方法;而注重描写民族落后的东西,以之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也是一种方法。不同于那些作家,崔红日采取的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的复兴之路的方法,是直接的方式。

  在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性的问题上,崔红日也有自己的坚持。传统和现代化这是近代以来多少人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般的说,现代化和传统是相悖的一对矛盾,现代化需要创新,要打破现状,而传统则需要坚守,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现代化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传统也应在新的条件下得到不断的改进和补充。这就像是世界化和民族化的关系,理论上最好的结果就是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全面地否定传统就会失去民族性,固步自封,坚守传统就会丢失现代性。因此,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建设现代化的时候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寻根文学”就是迎合这种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所以,他们自觉地用文学挖掘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从中寻求走向世界的道路。崔红日也是这样。但是崔红日在阐释传统的时候,没有进行严格的选择和批判,而是把历史的、传统的东西都看作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这样似乎有点盲目,这是《流泪的图们江》中存在的最大的不足。

  崔红日的《流泪的图们江》是最近出现的中国朝鲜族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作家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认真审视民族的光荣传统,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何看待传统的问题上,作品和“寻根文学”一样,提出了在伟大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解决现代面临的现实矛盾的问题,这和作家对现实的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在如何解决传统和现代的问题上,作家欠缺一点推敲,但作品仍然不失为近年来中国朝鲜族文坛上出现的最优秀的作品。

(原文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注释已略去)

 

  作者简介

  尹允镇,男,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朝语系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历任延边大学朝文系副教授、教授。著有《朝鲜现代小说艺术模式研究》、《虚构与现实之间》、《中韩文学比较研究》等24部著作,论文110多篇,各种杂文、译文5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