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是壮族兼具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特色传统。相对于祭祀娱神与欢歌择偶,商品贸易是歌圩中较晚形成的活动内容和社会功能。综观歌圩贸易的产生与演进脉络,其形成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由外向内的汲取与由内向外的调适。歌圩贸易在中央封建王朝统一管理的大环境下形成,在中原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牵引、辐射、带动之下发展。步入现代社会,歌圩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原生动力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政府主导推动下,歌圩以现代歌节的形式快速转型与跨界发展,将各民族置身于开阔的经济文化交流场域之下,在密切民族交往、深化民族交流、促进民族交融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歌圩贸易的形态演变遵循了从“移入吸纳”到“转型输出”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牵动其发展的历史语境;另一方面歌圩贸易的发展演进又深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乡村振兴中,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为乡村铸魂。以“歌圩”为表征的民间歌唱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弘扬这一传统,对于重铸壮族乡村之魂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越边境,以民间歌唱传统铸乡村之魂,不仅关系到区域社会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事业,更是事关国家领土与文化安全的大问题。在“空心化”的广西龙州中越边境壮族乡村,山歌文类“伦”“诗”在“侬峒”“逢伦”等民间节日和网络中的歌唱,可以传正气、聚人气、系人心、促相通,进而促进乡村之魂的重铸。
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扎根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 代开始,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回归部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身体力行找寻文化之根,他们以族群宗教信仰 与口传文学开掘传统文化,将奇幻写作与民族志书写的形式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并将民族性与女性 意识、人类性相结合,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思考自我族群价值,增进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极大拓宽 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及中国“寻根文学”思潮的表达领域,也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构建提供了多元的 思考路径。梳理和探究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多民族文学格局中的位置,对于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 间的理解与沟通,深耕与融合极具价值,也为海峡两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思路。
少数民族文学的政治性、民族性与文学性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 其特殊使命。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当下的文学实践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评论 要积极主动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要讲 好中国故事与弘扬中国精神,坚守书写民族审美特色,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消弭狭隘的 民族主义与地方主义。
从2002年开始,大量的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逐渐出现在许多民族文化网站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文学生态系统已初具雏形:文学素材从爱情、原乡、生死、宗教到修仙、穿越、战争等;文学平台从文学网……
钟敬文教授是著名的民俗大家,被东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民俗学之父”,这是众所周知的。岂不知钟敬文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神话学家。趁中国文化界庆祝钟敬文教授百岁诞辰之际,探索一下钟先生在中国神话学上……
昨天早晨,突然听说,钟敬文先生走了。我非常哀痛,但是并不震惊。钟老身患绝症,住院已半年多,我们早有思想准备。但是听说,钟老在病房中一向精神极好,关心国事、校事,关心自己在读的十几名研究生的学业,关心老……
摘要: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在《新月》连载后,因为讽刺色彩浓郁,被认作“革命文学”,沈从文也被认作“革命文学家”。他迅速向国民党右翼文人和左翼革命青年作出回应,一则强调写作的个体性……
摘要:《萧萧》的初刊本与再刊本在文辞句式,人物身份、形象、关系,故事结构,文体特征,叙事重心,主题思想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文本本性,其中关乎着沈从文的语言艺术、写作姿态、价值立……
中缅景颇文当代小说创作分属两国,因民族同源,形成了独特而重要的跨区域创作共同体,共同构建景颇族群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意义,并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特殊的边疆语境使得对其进行文学比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立场、基于具体作品开掘民族文学跨区域比较的新探索,对于完善相关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开拓价值和启示意义。
只有放眼整个国际人文学术,才能更好地看清民俗学的晚近走势、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可能出路。在民俗学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会发挥助推作用,民俗学者不能不予以考虑,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潮对当代民俗学的学科定位和社会作用的重新确认、以书写文化为主要表征的精英文化在融媒体时代(次生的口头性)面临的多重质疑和重新评估,以及科技与人文以另一种方式携手后带来的新的学术生长点。民俗学的未来发展,可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
卡西尔不仅延续了康德批判哲学对神话和文化的先天条件的继续追问,而且继承了康德实用人类学的普遍立场和目的论出发点来考察包括神话在内的各种文化象征形式及其普遍特征。但在现象学方法的影响与启发之下,卡西尔从神话的发生学和心理学研究转向神话现象本身并且还原出神话的象征形式,从中发现生命、精神、文化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为重新开启神话的自由基点提供了教益和启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下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
会议现场 创刊于1983年的《民族文学研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40年来,该刊先后刊发专题论文、调查报告等4000……
沈从文发表于1926年的小说《在别一个国度里》是其早期创作中一部独异作品。本文从分析该小说设置的“拟说书人”的叙述者以及对“书信体”的模拟切入,讨论小说所呈现的戏拟的诗学以及转喻的修辞学,探究沈从文反讽诗学的诞生,进而阐发沈从文小说所内涵的诗学话语的混杂性,及其对于文本阐释以及文学性研究的意义。
《山经》是《山海经》的一个部分,其中有许多关于灾害、预示灾害或避免灾害的描述,这些灾害包括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与兵灾、劳役等人为灾害。《山经》并非田野调查的真实记载,而是源于社稷祭祀词的一个文本。祭祀的目的是避害趋利,所以《山经》不仅描述了诸多现实的与想象的山川河流,以及存在于此的动植物与地下宝藏,还描述了危害人类的诸多灾害,以期在祭祀后获得护佑。在预示灾害与避免灾害的描述中,有的难以找到其逻辑成因,有的出于顺势巫术的思维,而有的与对未知的想象与恐惧有关。
人口较少民族因现代性冲击的加剧而存在文化自保压力,以及浓厚的述源释源、叙根论根的叙事氛围,形成其文学书写的“重述历史”现象,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生态意识及文体混杂和结构的空间化现象。“重述历史”重在反思当下,强烈的身份书写使这种写作出现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
文学是一个集体或民族保持和存续文化记忆的有效形式。当代撒拉族作家将族源历史、家国情怀和身份认同作为文学书写的基本主题,在追溯族群历史的本源中界定自我身份,在抒发眷恋家园的情怀中建构集体记忆,在身份认同的表达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共同体认,以文学的审美形式记录和传承民族的文化记忆。
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经历了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书面文学经“集体记忆”移植,既承继了本民族的“口头记忆”,同时又建构出一套从“失忆”到“记忆”,再从“记忆”到“失忆”的“跨境叙事”话语体系。“跨境叙事”伴随着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蓬勃发展与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强化而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失忆”和“记忆”之间发生的多次转换呈现了各种博弈和文化张力,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希冀以此重现民族文化生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