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 01月 2024年

姚新勇,易家玉 | 社会主义少数民族文学” 批评理论话语演进史考 ( 下)

2024-01-20作者:姚新勇,易家玉

二、“兄弟民族文学”话语的成型(1955—1957上半年)经过四五年的工作,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运动初见成效,最早一批少数民族或兄弟民族作家也被发现或成长了起来,但是中国作协的相关工作,似乎还缺乏相应的跟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55年玛拉沁夫致书中国作协有关领导,以此信为契机,又经过了两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各方的努力,“兄弟民族文学话语”被推动到了高峰,形成了更为正式、规范的理论化表述。玛拉沁夫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批少数民族作家中的佼佼者,他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两个历史性关键时刻”,曾两次致书中央有关领导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都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部门的明确赞同和具体批示”,并“及时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从而使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两次高峰期”。1我们这里要谈的就是玛拉沁夫于1955年1月写给中国作协主要领导的第一封信(以下简称《玛拉沁夫的信》)。

20日 01月 2024年

央吉卓玛 | 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2024-01-20作者:央吉卓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以社区为基础,以过程为方法,都需要转变观念和认识,回到格萨尔史诗传统得以存续的生活实践中去,以突破“以文本为中心”和“以艺人为中心”的传统保护模式。通过近期田野定点调查,来自青海玉树的3个案例——江西仲措的村落实践、江西霍仓的家族传承以及本地贤能益西堪布的跨社区协理——为分析由社区自发驱动的非遗保护实践提供了基层民间的行动模式,映射了从社区视角理解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路径选择、在地实践及其朝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对史诗传统本身的保护也辐射至与史诗传统互为关联的其他非遗项目,由此彰显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多元行动方及其功能互补合作的协同增效途径。

17日 01月 2024年

戚晓萍|从西北民俗事象看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变迁|论文

2024-01-17

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有不同的类别。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西北民俗事象案例来看,文化符号存在随着族际间交往交流交融而变迁的现象。不同类型的文化符号,其作为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的建构历程受到文化主体差异的影响。进步的知识分子,在文化符号提炼和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西北各省区依托地方特色民俗生活,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工作,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建设。

17日 01月 2024年

宝音达 | 新疆多民族文学互通性研究 | 论文

2024-01-17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新疆文学具有多语种、多文种的特点。包括文学在内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一体多元的格局。以中华主流文化为坐标的新疆多民族文学研究,对于促进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加强……

17日 01月 2024年

白晓霞 | 多民族文化交融视阈中的“新黄河村落叙事——何延华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阅读印象

2024-01-17

何延华从甘肃临夏积石山县这一多民族交融的文化空间出发,把小说的内涵提升为一种视角温暖圆润、内核丰富立体的“新黄河村落叙事”,作家从审美逻辑、人格塑造、风景装置三条路径进行了阐释表达,形成了特色:1.新黄河村落叙事的重要审美逻辑:多民族民间文化的新内涵。2.新黄河村落叙事的人格塑造:多民族女性形象新演绎。3.新黄河村落叙事的风景装置:新时代多民族生活画卷描摹。另外,理论需求呼唤更多的本土文学实践去阐释、充实中国女性文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本土的社会性别文化理论体系并解决相关问题,何延华的小说基于西部本土厚重质朴的乡土文化而产生,是值得重视的女性文学文本案例。当然,如何进一步突破窠臼、推陈出新、增强新村落书写的典型性意味也是何延华必须理性直面的问题。

17日 01月 2024年

李珍妮|少数民族文艺如何被“发现”?——茅盾新疆之行与现代西北文艺的边缘路径|论文

2024-01-17

1939年,茅盾受邀赴新疆学院任教。此行除了有文化传播的意义,也具有“发现”少数民族文艺的意义。以此行作为切入点,可看到少数民族文艺在成为特定学科概念以前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亦可看到其进入主流文学视野、被认识和接纳的过程。同时,对文学史书写的中心/边缘关系问题有所启发。

17日 01月 2024年

丹珍草|适度·和谐·多样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空山》|论文

2024-01-17

阿来的《空山》系列小说以敏感的生态意识和悲悯情怀讲述了中国川西北嘉绒藏族生活地区的故事,描写并反思了处于时代巨变中的“机村”人无所适从的生活情状和迷茫困惑的心灵生活,追寻逐渐失落的藏族生态文化,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在机村传说中,原始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给自足的村落,在进入特定时期的“新的世道”后,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起因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以及人们各种行为的失度、失范、失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协同共生,而适度、和谐、多样统一的行为基准,以及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目标追求,无疑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之一。

17日 01月 2024年

周竞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管见 |论文

2024-01-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是继承并创新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民族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道路选择,民族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建构包容性更强、更具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

12日 01月 2024年

文学资讯|《民族文学》北方民族大学创研中心成立

2024-01-12

2023年12月21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北方民族大学主办,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民族文学》文学创意写作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在北方民族大学举行授牌仪式。《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北方民族大学……

12日 01月 2024年

钟一鸣 李寅|进入“公共”语境之后——论“80后”少数民族诗歌的艺术特性

2024-01-12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80后”文学不仅意味着文学上的代际划分,还与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语境转换有关,尤其是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当下的文化逐次“裂变”有关。&l……

12日 01月 2024年

吕双伟|邵齐焘与清代中叶骈文的审美性转向

2024-01-12

清初延续明末审美性骈文崛起的趋势,陈维崧等人以复古为革新,力求摆脱宋元以来以应用性四六为主的态势,在体裁和题材上开拓创新。但或以齐梁初唐为宗,或以晚唐为尚,或以两宋为法,各有不足,多繁缛腻滞。雍乾时期的胡天游推崇燕许,所作骈文多奥博沉雄,气势恢宏,但仍以应用性为主,影响多在馆阁庙堂。邵齐焘有意创新,以简远冲淡、节短韵长之辞,复开汉魏六朝特别是晋宋美文之径;还提出了“清新雅丽,必泽于古”“皆于绮藻丰缛之中,能存简质清刚之制”的理论主张,并在创作中努力践行。这使得其审美性骈文的成就达到了乾隆前中期高峰并影响了以洪亮吉为代表的常州骈文派的形成,从而推动了清代中叶骈文的审美性转向。

09日 01月 2024年

米彦青|论满蒙八旗子弟的原乡疏离感——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的“文学事件”

2024-01-09

作为文学事件,满蒙八旗子弟在面对时空带给他们的原乡疏离感时,困惑而焦虑。在前往异乡而又复归的过程中,异质文化的触及激活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民族意识,亦成为其对原乡的再次认知。这些经历了回归原乡、触碰深层民族情愫、感触其起源的懵懂与裂变后的书写,是以最鲜活的形式彰显出的民族与社会心态记忆。对以满蒙八旗诗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诗人在时空流变中对原乡的疏离感的分析,有助于厘清清代文学中隐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脉络。

09日 01月 2024年

李长中|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建设:问题与路径

2024-01-09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价值研究较为薄弱,且存在两种偏向,一是批评观念中的“去价值化”“去政治化”“去总体性”等问题明显,批评实践中的价值标准混乱、评价功能弱化、价值观念模糊等现象突出;二是本土问题导向意识不强,或者简单转述他者话语,或者套用相对抽象的评价标准。确立一种面向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融社会性、民族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评价标准,是构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文学评价体系的“硬核”;而其践行,则需要“跨学科”与“返回双重现场”的同时在场。

09日 01月 2024年

魏清光 李跃平 周绪琳|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2024-01-09

结合经验材料梳理“少数民族文学”概念范畴下对少数民族文学独特性、差异性的强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隔阂与不调适,分析“多民族文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新拓展。指出“多民族文学”的命名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超越,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由二元对立向多元一体的转变,在心理认知上体现了由民族视野向国家视野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06日 01月 2024年

王文艳|论太阳鸟神话中的日鸟同一性

2024-01-06

太阳鸟神话因《山海经》中的“载日之乌”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太阳中为何有只鸟?其实,在太阳鸟神话 中,太阳鸟是太阳的象征、代称或喻指。一方面,在我们熟知的“日中有乌”神话文本出现之前,史前出土文物和图像 中已有反映太阳和鸟关系的历史证据,无论是单鸟与日图,还是双鸟、四鸟、多鸟与日图,鸟均是太阳的化身,指称太 阳在不同时空位置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玄鸟生商”神话反映的是商部族的太阳崇拜,神话中的玄鸟也被 认为是燕子或凤凰,三者都是太阳鸟,故事情节中的帝喾乃是日神,“台”“桑”等也具有太阳崇拜的特征,“玄鸟生商”神话是太阳作为图腾崇拜故事化后的演变形态。因此说,太阳鸟神话中的太阳和鸟具有同一性。

06日 01月 2024年

毛巧晖 王晴|日本盘瓠神话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2024-01-06

20世纪初至40年代,盘瓠神话及相关文献作为文化个案与中国民族史的一部分引起欧美和日本学者的关注。全球殖民体系下西方传教士对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察、日本东洋学的兴起、照叶树林文化与绳文农耕文化的发现等推动了盘瓠神话的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研究。日本盘瓠神话研究归属于其东洋学知识谱系,以东亚生态地理及照叶树林文化为基础,关注中日山地民族围绕盘瓠产生的世界观、生态观与身份认同;研究方法上注重对瑶人文书的细读,藉此阐述书写与政治权力、历史记忆的内在关联。日本盘瓠神话研究史是盘瓠神话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从全局与整体把握盘瓠神话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和维度。

02日 01月 2024年

海力波|明星出西方:秦汉政治神话与欧亚草原文明|论文

2024-01-02

战国秦汉间,华夏文明与欧亚草原文明接触密切,草原游牧社会的神话、王权观、宇宙观成为秦汉之际 政治斗争与意识形态建构的思想资源之一。“亡秦者胡也”,“十二金人”,“禁不得祠,(而)明星出西方”,“今年祖龙死”,“汉高祖斩蛇”等政治神话皆有欧亚草原文明色彩且相互关联,勾勒出秦汉政治中的胡 风与多元文明色彩。在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的铸基过程中,华夏文明积极借鉴欧亚大陆诸文明成果,而北方与西北少数民族先民也积极参与此过程,不仅贡献出自己的政治智慧,还为丝路文明交流奠定基础。

02日 01月 2024年

周秀英|论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的话语范式|论文

2024-01-02

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以显性或隐性多语杂糅的话语陈述形式,体现各族作家陈述多民族文学话语的多元化。小说正副文本生产各族民众血脉相连、文化互融的话语空间,建构独特的多元一体的话语生产机制对多民族文学话语范式的形成起主要作用,书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新篇章。不同于国内学者对单一作家创作的多民族文学话语研究,也不同于对多民族文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宏观论述,本文着力对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文学话语生产展开探究,旨在推动国内学术界关注其小说创作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丰富研究视角,以期为多民族文学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参考路径。

02日 01月 2024年

李珍妮|少数民族文艺如何被“发现”?——茅盾新疆之行与现代西北文艺的边缘路径|论文

2024-01-02

:1939年,茅盾受邀赴新疆学院任教。此行除了有文化传播的意义,也具有“发现”少数民族文艺的意义。以此行作为切入点,可看到少数民族文艺在成为特定学科概念以前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亦可看到其进入主流文学视野、被认识和接纳的过程。同时,对文学史书写的中心/边缘关系问题有所启发。

02日 01月 2024年

丹珍草|适度·和谐·多样统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空山》|论文

2024-01-02

阿来的《空山》系列小说以敏感的生态意识和悲悯情怀讲述了中国川西北嘉绒藏族生活地区的故事,描写并反思了处于时代巨变中的“机村”人无所适从的生活情状和迷茫困惑的心灵生活,追寻逐渐失落的藏族生态文化,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在机村传说中,原始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给自足的村落,在进入特定时期的“新的世道”后,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起因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以及人们各种行为的失度、失范、失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协同共生,而适度、和谐、多样统一的行为基准,以及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目标追求,无疑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之一。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