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在现实与梦境的交错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洪晴
以梦境作为文本叙事焦点的创作手法是作家较为青睐的叙事模式。梦境作为精神的体现,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周礼·春官·占梦》最早以梦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即正梦、噩梦、思梦、寤梦、喜梦、惧梦,以梦境来预卜吉凶。作为文学意象,梦境叙事的叙事声音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无意识的流动,以断裂的时间感和朦胧的形象,展现作家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现实世界思考。小说《幻海》中“幻海”作为文本的核心,存在三个表现面向:作为现实空间中的“幻海”,是典型的现代大都市,充斥着明显的商业化气息;作为幻象中的“幻海”,充满奇幻色彩,在与现实的交错变幻中,强化了其自身的虚幻性;作为心灵中的“幻海”,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反映出现代人普遍具有的精神孤独和迷茫状态。作家通过三个“幻海”揭示当代人面临的物质与精神之间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体现对生活和人性进行深刻的洞察。
鲍磊的《幻海》是一部成长小说,以阿凯寻找救命恩人为故事主线,围绕阿凯在现实与梦境期间所经历的种种奇遇,形成了一条明显以点带面的叙事逻辑。小说在虚实之间自由跳跃,通过现实与梦境的交替出现,增添文本的奇幻和神秘色彩。现实生活中阿凯在复杂的生活关系网中面临种种压力和困境,这些波折让他在现实与虚幻中穿梭、徘徊,梦境则成为一种短暂脱离现实的“避难所”。在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中,梦有显相和隐相两种,前者指梦的表象,即存在于记忆中,能随时复述的内容;后者则是指梦的本体内容,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因此,梦境是人的意识的延伸,是对现实的折射,使能够把握的和不能掌控的部分共存。小说《幻海》中的种种梦境虽奇异和虚幻,但并非完全脱离现实,有着对现实生活的隐喻,与主叙事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阿凯在梦境中的遭际,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倦怠态度和情感和精神创伤带来的逃避心态,也深刻地反映他对现实的思索,对内心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追寻。
《幻海》在叙事时间上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运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将时间碎片化处理,把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线相互交错,将人物在不同时空中的经历相互交织,以人物阿凯的心理变化作为情节线索,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时空关系,增加故事的朦胧感。作家以梦境作为叙事的桥梁,频繁地梦境进行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而且细腻地展现了当代都市年轻人复杂的心理特征与情感变化,反映了年轻人在都市生活中的迷茫与困境。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深化了对人物内心世界挖掘。其中,内心独白占据重要篇幅,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审视与挖掘,与当前文学创作中对心理描写和内心世界的重视不谋而合,体现了文学创作对个体情感和精神状态的深度关注,无疑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人文关怀始终是重要主题。小说以疫情下的都市生活为故事背景,融入作家在北京生活的经验,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审视都市生活,通过阿凯的故事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作者简介
洪晴(1997-),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文章推荐:任淑媛老师(宁夏大学)
图文编辑:吉一宁(宁夏大学)
责任校对:荆炜琪(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