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 05月 2019年

孙正国:多民族叙事语境下中国龙母传说的“双重谱系” | 论文

2019-05-16作者:孙正国

中国龙母传说在多民族叙事语境下皆有活态的口头传承,其中,悦城龙母传说是龙母传说谱系中的代表性异文。悦城龙母传说主要包括三大母题:龙母母题、龙子母题、济世母题。龙母传说谱系中,形态丰富的“济世母题”呈现出我国多民族叙事的文化共性:中华文化的母性精神和济世品格。正是这些共性,形成了以济世母题为核心的中国龙母传说“双重谱系”:以龙母为核心的济世谱系和以龙子为核心的济世谱系。从中华文化的整体上考察龙母传说谱系的形成与发展,济世母题具有关键意义。济世品格是中国龙母传说谱系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由此确立了中国龙母传说凝炼中国龙形象、促进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性文本地位。

16日 05月 2019年

张静:西方传说学发展轨辙 | 论文

2019-05-16作者:张静

西方传说学自格林兄弟搜集德意志传说开始走过了二百年的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以搜集出版为主,发展期以编制索引和目录为主,这两个阶段研究的中心在欧洲,文学的研究方法占据领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说研究崛起,以当代(都市)传说为阵地,引领了西方传说学的转型,社会学—人类学的取向日益突出,广泛运用表演理论、语境分析、讲述者分析等民俗学流行的方法,同时引入心理学、社会学、性别研究、族群研究等理论视角,呈现多维拓展的态势,传说学在民俗学领域中获得了独立的地位,焕发出勃勃生机。

16日 05月 2019年

陈祖英:20 世纪中国民间传说学术史 | 论文

2019-05-16作者:陈祖英

中国现代民间传说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路程,国内学者对这一厚重历史或截取某一时期进行回顾梳理,或就某一专题进行总结反思,或对某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给予分析评价,在取得众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学术空白。

16日 05月 2019年

刘大先:远方、自我与集体性 —贺州瑶族三作家论| 论文

2019-05-16作者:刘大先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很容易陷入两个方向相反的误区:倾向于认为文学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人往往不自觉取消少数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在着某种看似普遍实则教条的律令,这导致他们苛刻地用某种单一的美学或思想标准来芟削样态不同的文学现实;另一类人则在无法删繁就简的多样性之中,陷入相对主义的迷窟,无法也没有勇气做出价值的判断,并且常常因陋就简地套用“民族性”的话语陈词。这两种批评态度都有问题, 普适性的霸道和傲慢在今日固然已经被结构主义之后的各类“后”理论清理并修正了许多,而文化相对主义的幽灵也不得不进行反思,“相对主义的悲剧,在于它一方面呈现自己的文明高高在上的优越,必须通过理性的繁荣才能抵达;另一方面又低人一等,因为不坚持自己的绝对价值而变成弱势的文明。”

16日 05月 2019年

毛巧晖:日常生活、景观与民间信仰——基于湖北远安嫘祖传说的考察| 论文

2019-05-16作者:毛巧晖

民间传说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缘起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场域,随着社会变迁,传说的语境会发生相应变化;但是传说所依托的 “物”的载体——景观,会留存于民众的生活空间。景观与民间传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民间传说赋予景观文化与意义,而景观又是传说必不可少的依托。如果没有民间传说,景观只存在于当下旅游场域或者导游的解说词中,没有自然传播力,并外在于民众的文化认知与历史记忆。反之,景观消失,民间传说失去物质载体,也会渐趋淡出民众记忆。无论是景观还是民间传说,其精髓与灵魂都是民间信仰。没有民间信仰,景观与民间传说就没有核心驱动力,没有长久生命力。

16日 05月 2019年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 | 论文

2019-05-16作者:巴莫曲布嫫

早已听说,雷波县八寨乡朱龙村的彝族世传毕摩(祭司)吉木阿龙代表全家将祖传的一批古代彝文实物共计十七件,郑重地捐赠给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历史博物馆。去年十月,为亲睹这批文物的真迹,我借回乡进行史诗田野作业的机会,专程来到了这座全国有名的专题博物馆。一进序厅便看到了吉木家捐出的这批彝文古物,叹为观止:其中既有皮书、布书、纸书和铭文(三枚铜质印章),还有鲜见的竹简、骨书和木牍,几乎囊括了彝文古籍记载过的各种古代书写的载体形式。据阿龙毕摩介绍,这批文物是祖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既有宇宙洪荒、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等神话传说的记载,也有族群分支、婚姻世族、战争迁徙、祭祖仪轨、历史人物等史实性的内容……时代不断在演进,从结绳、甲骨、兽皮、竹简、树衣、丝帛、金石、木刻、纸张、电视、电脑,直到进入网络时代的赛博空间,语言的载体形式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文本”的呈现虽具有多样性与多相性,但记载(忆)知识、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是相通的。面对数字化媒介的发展,在人们高呼今天的人类已经步入“超文本阅读”、“读图时代”乃至“多媒体阅读”的同时,口承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再次突现为这一轮网际革命中耐人寻味的一个核心话题。实际上,正是口头传统研究的勃兴,激发了对其对立物———书籍、印刷文本、书写语言更为密切的关注,而在西方学界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口承─书写大论战”也再次浮出水面。

05日 05月 2019年

201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邀请函

2019-05-05

                                      2019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邀请函   _____________女士/先生:   ……

05日 05月 2019年

毛巧晖|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论文

2019-05-05作者:毛巧晖

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文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民间文艺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在形式上借用了陕北秧歌,但重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民间世界”,其核心环节就是转换了民间立场,成为权威话语的一种文学表达。

05日 05月 2019年

高有鹏,刘璨|民间文学的文学性问题——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的理论特色|论文

2019-05-05作者:高有鹏,刘璨

历史进入新时代,民间文学研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该有新发展。长期形成的文化研究忽视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影响了民间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刘锡诚先生的《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定位,强调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个性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间文学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

05日 05月 2019年

陈泳超:作为地方话语的民间传说|论文

2019-05-05作者:陈泳超

当代传说研究范式已从文本中心转为语境化研究,在一个限制性的地方人群中,概论式的传说并非都被当做传说看待,它需要与人群发生地方性关联的实感。事实上,传说从来不以娱乐为主要目标,它是地方民众交流的话语形式,它建构了讲述者之间的身份关系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所谓民间传说,绝非均质的流传,它体现了人们在某一场域内的竞争过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凭借不同文化资本而形成的“民俗精英”的松散组合。而作为地方传说,不仅在“地方内”有各种纷争,并且与“地方外”也形成了非常多样的博弈。

27日 04月 2019年

族别文学研究论文小辑 | 于宏 胡沛萍:辨析差异 正本清源——对当代藏族文学及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2019-04-27作者:于宏、胡沛萍

“当代藏族文学”和“西藏当代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应地,“藏地书写”和“西藏书写”也是有着一定差异的范畴。但目前的研究界对上述两对称谓却不加区别、混淆使用,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与误解。同时,人们在当代藏族文学的母语创作和汉语创作的意义认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27日 04月 2019年

族别文学研究论文小辑 | 阿荣:浅谈蒙古族地域文学史的编撰特征

2019-04-27作者:阿荣

从体例框架、研究视角、史料角度入手,阐述了蒙古族地域文学史的编写特征。蒙古族地域文学史的编写者以地域文学发展演变为线索,时代为序,体裁为纲,展现了各地区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作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鉴于地域文学史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以后的地域文学研究应突出各地区文学之间的差异及他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同时需要开拓研究方法和内容。

27日 04月 2019年

族别文学研究论文小辑 | 许峰:20 世纪八十年代回族文学批评的复兴

2019-04-27作者:许峰

20世纪80年代的回族文学批评是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在《回族文学史》和《回族文学作品选》的编纂推动下,回族文学批评开始浮出历史的地表。本文对回族文学批评这一概念进行了学理性的界定,总结出20世纪80年代回族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回族文学理论自我确立的详细考察、回族文学批评实践的具体分析和回族文学批评存在问题的探析,较为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回族文学批评的基本样貌,进而揭示出80年代回族文学批评所提供的批评的经验和价值,推进回族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的构建。

27日 04月 2019年

杨红: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 新书推荐

2019-04-27作者:杨红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而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自然包含了多民族性。但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遭到忽视。本书针对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寻根”现象中缺失现状,专门以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其发生语境与发展轨迹,同时选择西藏新小说的藏族作家文学书写、凉山彝族现代诗歌群,以及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志写作现象为研究个案,阐释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的不同路径与涵义,以此彰显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之于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寻根”的重要意义,彰显多民族性之于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7日 04月 2019年

徐琴:文化身份的建构与书写——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 | 书讯

2019-04-27作者:徐琴

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的出现是当代藏族文学和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现象。它打破了藏族历史上女性被叙述、被言说、被塑造的失语状态,藏族女性作家以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抒写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参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当代建构。在她们的创作中,关注被历史遗忘的女性命运,以女性视角演绎历史风云、体察女性所面临的情感和生存困境,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此外,女性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和因民族性的建构所彰显出来的独特风采,使得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创作显出特异的魅力。 藏族女性作家以她们独特的敏感,感知着多元文化带给她们的思想冲击,以及在现代化背景下她们内心的阵痛,在这过程中既有大的时代浪潮裹挟下,女性作家遮蔽自我,顺从时代政治感召的公共化写作,又有民族意识觉醒时期内心的阵痛与思索,以及对民族身份重建的困惑和追求。她们的写作在叙事方式、情感表现、写作心理、价值取向和审美倾向等层面上,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与女性主义观点的衔接和对民族身份、女性身份的双重体认。藏族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从觉醒到彰显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它的发展是同当代藏族社会的文明进程息息相关,是根植于社会、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的。此外,藏族女性作家的女性身份意识和民族身份意识往往相互纠缠体现在她们的作品之中。女性内心的敏感细腻加重了其民族身份意识的深化,而民族身份意识的深化又使得她们的女性意识获得了独立的品质。处于族别和性别双重边缘的藏族女性这一特殊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藏族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性。

27日 04月 2019年

王冰冰:全球化时代的女性经验与民族意识——论当下少数民族女性写作 | 论文

2019-04-27作者:王冰冰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女性写作日益体现出某种混杂性,主要表现为多重身份和多重话语的冲突、交叉、重叠及融合。其间既有民族身份的差异,也有性别话语的流露。比之“主流汉语写作”和“主流少数民族写作”,少数民族女性写作其复杂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也正是这种繁复之处,对我们考察全球化语境下多重身份、多重话语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某种便利。

27日 04月 2019年

黄晓娟: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获“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为例 | 论文

2019-04-27作者:黄晓娟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华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历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又呈现着中华文化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共有的行为规范,展示了当代多民族文学中不同族群经验和多元文学传统所构成的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为促进民族文化向心力的形成、建设共享现代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8日 04月 2019年

陶学良:彝族的诗学 | 论文

2019-04-18作者:陶学良

        《彝族诗文论》是一部珍贵的手抄的诗歌文化理论。著名的民间文艺家贾芝先生称之为“彝族的诗学”,一语中的。         这部古老的文化理论,附有彝族北部和东部方言区的古彝文,……

18日 04月 2019年

巴莫曲布嫫:彝族古代经籍诗学体系中的诗体论说 | 论文

2019-04-18作者:巴莫曲布嫫

在彝族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在彝族古代诗学中,诗歌是最主要的、而且几乎是唯一的书面文学体裁类别。这与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的发展态势和彝民族自古以来的诗性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诗歌体例成为彝族诗学家们普遍关注、共同探讨的重要论题。在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等诗论著作,都对彝族诗歌体裁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详尽的分析,形成了他们各自独到的诗歌体裁论说。

18日 04月 2019年

李祥林:多民族视野中的彝族诗学与中国文论 | 论文

2019-04-18作者:李祥林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考察离不开多民族视角。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原汉语诗学固然自古发达且成就斐然,非汉族群的诗学成果也古已有之,而且各具特色和价值。其中,彝族诗学便是代表之一,是值得重视的中国本土资源。转换视角看历史,超越长踞中心却不免狭隘的传统中原诗学观,去关注彝族以及诸多非汉族群的诗学资源(古代的和现代的),并且在族际比较的视野中展开对后者内涵的发掘和阐释,这对于我们以多元互动的文化理念深化整体意义上的摘 要: 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完善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诗学史、文论史书写,乃至进行当代意义上的“中华话语”的文论体系建构,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冠以“中国”之名的文学理论、文艺美学研究不能长久滞留在单一族群视域中,其历史的书写也理应在汉民族诗学与其他民族诗学的多元观照中免除缺失,走向完善。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