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 08月 2019年

马梅萍:现代性蚕食下的乡土挽歌——宁夏回族作家李进祥的底层叙事及对现代性的反思 | 论文

2019-08-19作者: 马梅萍

李进祥是新世纪底层文学创作中对现代性危机有较多反思的一位回族作家。他的作品多以城乡二元对立为结构模式,从三个方面反思了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现代性危机:对城市宰制乡村的现代性发展格局的批判;对城市化变迁过程中乡村日益动荡的现代性处境的焦虑;对传统断裂导致的现代性精神危机的反思。

28日 07月 2019年

李连荣 高木立子||藏族民间故事《斑竹姑娘》的生成及其与《竹取物语》关系谫论 | 论文

2019-07-28作者:李连荣、高木立子

文章主要从藏族民间故事的演成规律出发,通过对《斑竹姑娘》的分析,指出其故事结构、故事特点、人物设定等并不符合藏族的故事讲述与传承的传统;并进一步将其与日本小说《竹取物语》进行比较,得出这仅是一篇来源于《竹取物语》,根据时代需要加工和改写而成的“有藏族风味”的新故事。

28日 07月 2019年

贺滟波 刘光洁||“白毛女”故事源流考 | 论文

2019-07-28作者:贺滟波、刘光洁

歌剧《白毛女》的题材来源于1940年代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这一民间传说与历史上的毛人、毛仙、秦宫女、仙姑、烈女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毛女形象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为中国两千多年毛女神话谱系的现代演绎。与此同时,至“白毛仙姑”这一阶段,毛女叙事发生了重要的“革命”,使得毛女神话谱系内部呈现出断裂与延续并存的矛盾状态,这也成为考察歌剧《白毛女》文本生成的重要依据。

28日 07月 2019年

龙圣 李向振 | 病患:变婆故事的社会隐喻|论文

2019-07-28作者:龙圣、李向振

在中国西南地区,民间普遍流传着“活变”和“死变”两种变婆故事。前者以“活人变虎”为主题,后者以“死而复生”为主题,分别隐喻着现实生活中被驱赶和被活埋的两类病患。这些隐喻一方面表达了民间对疾病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病患与家人及邻里在病患去留问题上存在的矛盾与张力。

16日 07月 2019年

刘大先:“边地”作为方法与问题 | 论文

2019-07-16作者: 刘大先

“边地”作为方法, 以视角的转换调动了文学的创造性活力, 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构成与流变形态, 进而为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更新提供了范式转型的契机。中国文学的多维度与多层面的语言、审美与观念在这种视野里可以得到更加充分而全面的彰显。而新世纪以来边地文学中浮现的单维度与孤立化叙事问题, 则出离了边地认知的关系性、能动性初衷, 重新在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中滋生出本质化的偏狭想象, 进而导向边地自身的自我风情化。这需要我们既尊重差异又追求共识,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之中, 激活边地所蕴含的文化因素, 进而重铸整体性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创造出一种新的共同体文学。

16日 07月 2019年

郭文元:马步升小说“陇东三部曲”的历史叙述 | 论文

2019-07-16作者:郭文元

如何叙述历史,是马步升小说叙述非常看重的问题。“陇东三部曲”中,民间语言叙述让陇东历史以非常个人化的方式进入读者视野,重叠的时空与断代的历史在模糊小说时空感中解构了正统叙述语义的权威性,历史叙述的复杂性开始呈现,对历史叙述的谨慎与反思显示出作者强大的叙述主体性。

16日 07月 2019年

彭青:俗与雅的和谐统一——马步升小说语言艺术探析 | 论文

2019-07-16作者:彭青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好的小说家,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的语言一定是独特的、个性化的。马步升是当代文坛比较活跃、勤奋的作家之一,20多年来,马步升在小说语言艺术方面孜孜以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借助语言文字,马步升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用小说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在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以及新世纪以来的“陇东”系列长篇小说《青白盐》、《一九五○年的婚事》和《陇东断代史》中,马步升将民间理念、革命反思、地域风俗、历史追问、世事无常、生活的认知、人性的探析以及精神的触觉等,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读者的。他的小说创作是有智慧的创作和有个性的创作,他一直埋头于写作时间中,营造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无论从题材、主题和语言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其小说语言显得卓尔不群:将粗粝、狂欢、机智、幽默、俚俗和雅致融为一体,将大俗和大雅和谐统一,其语言艺术的魅力得到了尽情的展示。

16日 07月 2019年

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40年 | 论文

2019-07-16作者:万建中

从 1978 年到 2018 年,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明显分成两个阶段。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间文学研究,是“五四”时期学术目标的延续,也是“证明”自身的学术逻辑的延展。在“证明”诉求统领学术界的情况下,自然无暇顾及学术史。其实,“证明”最有效的范式是学术史,钟敬文先生率先开启了学术史的书写实践。进入 21 世纪,学者们可以从容地回过头去整理 20世纪所有的学术成果。在新世纪学术大反思的浪潮中,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也步入了新的征程。

16日 07月 2019年

陈泳超: 作为学术史对象的“民间文学” | 论文

2019-07-16作者:陈泳超

作为学术史研究对象的民间文学,历来有很多名称和不同的内涵,其中以“民间文学”和“俗文学”使用比较广泛,但是这两个概念却历时性地附着了很多学术内与学术外的理论缺陷,应该重新对“民间文学”概念进行共时性探讨。本文建议以“非作家文学”和“现场表演”作为对传统“集体性”和“口头性”的深度阐发,这或许对进一步建设民间文学理论体系有所助益,同时也可以对学术史上长期纠缠的一些问题提供新的理解途径。

16日 07月 2019年

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 | 论文

2019-07-16作者: 张多

美国学人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是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领域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美国学者早在19世纪后半叶就在中国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方面取得杰出成绩,到1980年代以后更是佳作迭出。早期传教士和学人搜求中国歌谣、谚语、故事的历程多有开创意义,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1980年代以来,安东尼·沃克、马克·本德尔、苏独玉等美国民俗学、人类学者构成了美国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专业化学术图景,他们的工作在“语言转换”“合作研究”“文本化”等方面体现了方法论的示范意义。

29日 06月 2019年

陈金文: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看铜鼓的厌胜功能|论文

2019-06-29作者:陈金文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着铜鼓的传说。在一些铜鼓传说中,铜鼓能够威伏毒蛇勐兽并战败作为旱涝之灾等自然力化身的各种妖魔。据此,本人认为,在古代社会,铜鼓除具有以往学者们所认为的各种功用外,还可能曾被作为镇物运用于厌胜仪式,以禳除各种自然灾害。

29日 06月 2019年

陈金文:壮族民间故事《一幅壮锦》与成年礼|论文

2019-06-29作者:陈金文

若将《一幅壮锦》故事与古代成年礼仪式对比,可对该故事的深层意蕴有新的认识,壮族群众是在古代成年礼仪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演绎出了这则奇丽篇章。

29日 06月 2019年

向柏松:龙的多维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论文

2019-06-29作者:向柏松

龙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历史进程同步。龙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层面,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龙最初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伴生物,随着农业生产方式从中原向四周的辐射,龙遂成为中华大地人们共同信仰的水神。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龙成为至高无上的神灵,并被说成是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化身,以三皇五帝为人文始祖的中华儿女,遂共同以龙的传人自居。节日文化中的龙仪式,最能展现龙的精神与活力,在各民族普遍流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最鲜活的见证。龙作为一种由鱼、蛇、鳄、牛、马、猪、羊、鸟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的局部特征模煳集合为一体而产生的神物,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也会发生变形、置换,然万变不离其宗,龙的基本含义与原型特征却始终以文化基因的形式不断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构成特征。龙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包含了正义、济困、开拓、进取、腾飞、团结、兼容等民族精神的寓意。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十分丰富的符号!

28日 06月 2019年

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 论文

2019-06-28作者:吴晓东

苗族按语言分为东、中、西三大方言,西部方言苗族有杨姓不吃动物心的习俗。关于不吃心由来的传说或因心而发生战争的传说遍布整个西部方言苗族区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类传说具有发生学上的演变关系。这些传说的主角名字叫亚鲁,杨鲁,杨么等,都是从“爷老”这个称唿演变而来,不是一个人的名字,由此可证,杨姓不吃动物心的习俗是因为受到传说的影响而形成的,并因这个故事被洪水型人类再生神话的替代而扩大禁忌范围。

28日 06月 2019年

曾利君:论阿来《瞻对》的“非虚构”历史叙事 | 论文

2019-06-28作者:曾利君

阿来的长篇历史巨着《瞻对》在文体上极力超越自我,以“非虚构”为艺术追求,是新世纪“非虚构文学”中的力作。“非虚构文学”并不是新生事物,此前的报告文学与新闻特写都有着“非虚构”特质,“非虚构”的写作方式也是古已有之,在中西文学史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比如中国文学叙事中影响深远的“史传”传统即包含着丰富的非虚构特质,而西方文学中作为叙事文学源头的“史诗”也具有较强的非虚构取向。近年来,随着《人民文学》《天涯》《广州文艺》《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杂志报刊陆续开办“非虚构”类作品专栏,以及《人民文学》杂志的“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项目征集活动的展开,中国文坛又涌现出“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潮流,一批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如梁鸿的“梁庄系列”、李娟的“羊道系列”、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乔叶的《拆楼记》与《盖楼记》、阿来的《瞻对:二百年康巴传奇》(以下简称《瞻对》)等等,这些作品使得非虚构写作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坛一股引人注目的创作现象。

28日 06月 2019年

马文美,涂鸿:神灵与生命的礼拜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从原型到母题的言说 | 论文

2019-06-28作者:马文美、涂鸿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原型意象是诗人创作的重要载体与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是人类深层欲望最本真的流露。我们在整体上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原型与其母题进行研究与把握,寻找一种情感历程与艺术表现,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照下,重新审视民族的精神、文化,从而寻找民族生命本体里那些神秘而博大的存在,并透视一种神奇的向往。在他们诗作中那些种种具有隐喻、具有象征意味和寓意色彩的原型构建中,探寻他们以灵魂与生命的自由舒展着的个性生命,从整体上透视民族诗人对生命、自然、神灵、情欲、宇宙等基本母题的再现。

28日 06月 2019年

刘大先:积极的多样性——文化多元主义的超越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愿景 | 论文

2019-06-28作者:刘大先

“少数民族文学”与“少数族裔文学”不同,它源于社会主义“人民共和”理念的“文学的共和”,是从平等理念而来的文化多样性,在塑造中国形象、凝聚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这种社会主义文化多样性在80年代之后逐渐被自由主义的文化多元主义所取代,潜在地有将文化差异本质化和静态化的倾向,反倒背离了文化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带来了分离主义与认同撕裂的风险。基于现实语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对文化多元主义进行反思,并推动一种积极的、流动的多样性,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多样性。

28日 06月 2019年

付玉琪:探询童年精神的内蕴——基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原创书系》的考察 | 论文

2019-06-28作者:付玉琪

童年书写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兼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透过《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原创书系》对童年建构的民族化书写,还原了少数民族儿童生存的鲜活现场,既拓展了儿童文学的童年叙事空间,又关注儿童心灵的内在升华,进而探询童年精神的永恒价值。

15日 06月 2019年

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以石听泉的英文译著为考察中心 | 论文

2019-06-15作者:郭恒

美国学者石听泉 2002 年出版了英文译著《中国奇物神话——〈山海经〉中的精怪》, 在为数不多的《山海经》英译本里有自己的特色,且比较系统、成熟,值得深入发掘。文章就石 听泉译著中体现的对《山海经》的神话学思考进行了评介。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对 《山海经》中“精怪”的理解; 二是“巫”和《山海经》关系的探寻; 三是《山海经》中展现的传统中 国宇宙观。同时对国外学者的批评作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发表时间相近、主旨接近的比埃尔 《山海经》译本,对石听泉的研究进行了评价。目前,国内关于石听泉的这一节译本的介绍尚未 见到,此文旨在为神话学、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15日 06月 2019年

斯钦巴图:《阿尔塔希迪王子传》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及其与《尸语故事》《罗摩衍那》的关系 | 论文

2019-06-15作者:斯钦巴图

本文对五世班禅罗桑益西所著《阿尔塔希迪王子传》通过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的翻译在蒙古族民间以书面和口头方式流传情况作了梳理,探讨了佛经故事以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传播和以民间故事和史诗两种体裁演述时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同时认为,《阿尔塔希迪王子传》在故事来源上与藏族《尸语故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而根据其与《罗摩衍那》故事的诸多对应,进而认为《阿尔塔希迪王子传》以及作为其来源的藏族《尸语故事》相关篇章均可能受到了《罗摩衍那》的影响。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