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 09月 2019年

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 | 论文

2019-09-24作者: 冯文开

自1949年以来,在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史诗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史诗学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中国史诗研究在国内外学界的地位。本文沿着时间线索对七十年来中国史诗研究在不同时期呈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内容、研究倾向及特点等展开宏观性的回顾,并总结与反思其间得失。

15日 09月 2019年

龙圣 李向振||病患:变婆故事的社会隐喻|论文

2019-09-15作者: 龙圣 李向振

在中国西南地区,民间普遍流传着“活变”和“死变”两种变婆故事。前者以“活人变虎”为主题,后者以“死而复生”为主题,分别隐喻着现实生活中被驱赶和被活埋的两类病患。这些隐喻一方面表达了民间对疾病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病患与家人及邻里在病患去留问题上存在的矛盾与张力。

15日 09月 2019年

王星虎 晓苏:民族文学创作的身份认同与世界视野 | 论文

2019-09-15作者: 王星虎 晓苏

当代民族文学的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少数民族作家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作了多方位的审视,他们放眼世界,接受国内外创作思潮,已逐渐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既表现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主题、题材内容、情感思想和艺术形式,又具有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价值、审美向度和人文情怀。

14日 09月 2019年

董秀团: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 | 论文

2019-09-14作者:董秀团

多元混融是白族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质,其具体表现为文类体裁丰富多样、文学文本互文印证、多种类型互融并存、多元观念交织共生等方面。此种多元混融性既与白族民间文学在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层累叠加有关,也与白族民间文学与多种外来文化的交汇整合有关。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在多向互动中建立起来的开放性与民族性协调平衡的发展机制为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借鉴。

14日 09月 2019年

高荷红:讲述还是书写——非典型性的满族民间故事家|论文

2019-09-14作者:高荷红

我国民间故事的讲述传统有上千年的历史,那些优秀的故事家大多籍籍无名。直到20世纪80年代,故事家在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中崭露头角,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这些故事家中,口头讲述者居多,但也有多位故事家不仅可以讲述故事,更擅长笔述、书写故事。有学者认为他们不具有典型意义,但笔者认为这些故事家的出现有其独特的价值,其故事亦具有内在特质。

14日 09月 2019年

吴刚:从达斡尔族乌钦思考“创作型”传承人|论文

2019-09-14作者:吴刚

在达斡尔族乌钦传承过程中,有独立创作乌钦的人,笔者称之为“创作型”传承人。达斡尔族乌钦“创作型”传承人早在清代中后期就已经产生。达斡尔族乌钦“创作型”传承人特点鲜明,能够熟练掌握达斡尔族乌钦口头韵律规则,且是自觉引向书面化;他们既是乌钦的创作者,同时也是乌钦的演唱者;他们所创作的代表性乌钦作品在民间广泛传唱。理解“创作型”传承人,需要把其放在歌手的“史诗创编”、“书写型”传承人、“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的传承方式当中去考察。“创作型”传承人并非仅仅存在于达斡尔族口头传统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传承方式是对口头传统的一种创新;其作品对该民族母语口头诗歌和母语书面文学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14日 09月 2019年

朝戈金: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口头传统|论文

2019-09-14作者: 朝戈金

口头传统作为古老而又常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一直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史中,语言、文字、印刷术、互联网分别代表着几个重要阶段。在人文学术领域,口头传统关涉人类认识世界和呈现世界的方式,是人类观念传承和知识传递的过程和结果。探讨口头传统及其与人类活动最具广泛性和多样性的内在关联,不但具有认识论价值,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

28日 08月 2019年

毛巧晖:传统文化的新发展与民间文化的新向度 | 论文

2019-08-28作者:毛巧晖

民间文化的发展和融入,使得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进一步丰富、多样。与此同时,民间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基础”与“变异性”的独特优势,已成为中国向人类文化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路径。

28日 08月 2019年

徐刚:构建电影里的“中国故事”| 论文

2019-08-28作者:徐刚

  在正面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电影来获得自身的文化自信,以积极的方式顽强讲述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并能从中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的故事,这或许就是所谓电影里的“中国故事”的题中……

27日 08月 2019年

刘大先:作为世界主义者的阿来 | 论文

2019-08-27作者:刘大先

  对于族群性和地方性因素的超越,以及对于普遍性和共通性的追求,始终是阿来写作中呈现出来的自觉与不自觉特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排斥来自于个人血缘、地缘与文化背景的因素,恰恰相反,那些因素正构成了他……

27日 08月 2019年

金红:音乐叙事诗《所婻窝罕》的跨区域传播与境内传承 | 论文

2019-08-27作者:金红

音乐叙事诗《所婻窝罕》是中国孟连与缅甸景栋掸傣族群傣艮支系共有的音乐艺术形式。通过挖掘地方人群对《所婻窝罕》的历史性表述,探讨其跨区域传播的途径与境内传承的动因。文章认为,地缘关系的个体互动超越了地理空间的阻隔,促成了《所婻窝罕》作为同一地缘群体共享经验的传播。而孟连历史上宣抚土司以表演替代劳役地租这一具有互惠性质的官方制度的长久执行,为《所婻窝罕》在境内的世代传承提供了动力。其伴奏乐器“多罗”和“省”在芒朗寨的出现是傣艮支系从缅甸迁徙而至并伴随与之相依存的文化、习俗、器物等特征同步迁徙的结果。以此同时,依附关门节赕佛仪式连接而成的宗教互动使《所婻窝罕》口承文学的跨区域传播得以实现。

27日 08月 2019年

胥志强:论现象学的神话观 | 论文

2019-08-27作者:胥志强

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柯罗利克和斯卡伯勒等在现象学的启发下,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现象学神话理论。他们主张从人的本体论层面理解神话的根源和功能,认为神话源于人“在世界之中存在”、“被抛”等生存论性质,并认为神话的功能在于为生存建立一种元叙事,这些论述解答了神话学史遗留的诸多难题,打开了神话研究的新视野。

27日 08月 2019年

漆凌云、万建中:“母题”概念再反思——兼论故事学的术语体系 | 论文

2019-08-27作者:漆凌云,万建中

母题是故事学的重要术语,影响广泛却众说纷纭。母题术语界定的模煳、功能与母题等术语未能有效勾连、故事学术语体系不完整,这些均限制了民间故事研究空间的拓展。汤普森的母题界定及分类影响最广,但逻辑混淆。邓迪斯借用普罗普的形态学理论和派克的语言学理论分析民间故事的形态结构,明晰了功能(母题位)和母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有理论套用的瑕疵,且并未解决母题界定逻辑混淆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将故事类型学和故事形态学视角相结合重新界定母题,厘清母题位、母题和母题变体三者间的层级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母题为基础单元搭建故事学的多层级术语体系。故事学的多层级术语体系让民间故事的形态结构研究和文化意蕴研究有了勾连和转换的学理基础,这有助于开启民间故事研究的新空间。

27日 08月 2019年

张晶、张勇耀:版本遴选精审 校勘注释详备 ——评张静〈中州集校注〉| 论文

2019-08-27作者:张晶、张勇耀

金元文学研究近四十年来一直呈现着旺盛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向美向善的发展前景,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青睐、关注与参与。而与此相关的项目、课题、论着、论文更是层出不穷。与此相关,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中国元代文学学会、中国元好问学会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在不断推动着金元文学学界将研究的范围拓宽挖深,成果蔚为可观。而众所周知,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都需要完备可靠的文献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能够沉下心来,积数年甚至数十年、几十年之功,整理学术研究界所需要的重要文献,无疑是一件极为不易却功莫大焉的善举。新时期以来,关于元好问的诗文着作及其所编着的文献的整理、增补和校注,一直都是学界关注和致力的方向。对于元好问个人的着作,先后有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增订本)、狄宝心《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元好问文编年校注》、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李正民《续夷坚志评注》、周烈孙、王斌《元遗山文集校补》等出版,为学界提供了一批可资借鉴查考的重要文献。而对元好问所编《中州集》的整理与校注,却一直处于薄弱环节。

27日 08月 2019年

张晶:《元多民族文学研究的佳作——评刘嘉伟代多族士人圈的文学活动与元诗风貌》 | 论文

2019-08-27作者:张晶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观整部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特色独具,因为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 蒙古建立并且统一全国的王朝;元代文学也相当集中地体现出多个民族、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的风貌特色。关于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以降,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 的是,前彦时贤的关注点多集中在蒙古、色目文人如何汉化的问题,对于元代多民族作家之间交互影响 的关注相对不足。近来,读到刘嘉伟所著《元代多族士人圈的文学活动与元诗风貌》,精神为之一震。这部四十余万字的著作,在研究对象之选择,学术视角之切入,以及美学阐释、文献钩沉等方面,均有创新 之处,允为元代多民族文学研究的一部佳作。

19日 08月 2019年

哲学视域中的比较文学问题 ——平行本质与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经典回顾小辑

2019-08-19作者:扎拉嘎

本文从比较文学与哲学互相渗透的角度,通过探讨比较文学所包括的各不相同的比较组合之间的联系,为比较文学提出一种新的定义,即:“比较文学是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文章认为,比较文学所比较的对象,都是既有共同本质,又有特殊本质的文学领域、艺术领域或思维领域中的事物。这些事物互相之间既依存,又不可替代,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平行线之间既保持同向,又不重叠,形成象喻关系,故称为“平行本质”事物。文章在新定义基础上,提出比较文学在方法论上具有需要平行双比较尺度,需要构筑平行双比较平台等思辨特征,并探讨了比较文学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哲学视角转换问题。

19日 08月 2019年

刀承华:傣泰掸老族文学跨界传播探析|论文

2019-08-19作者: 刀承华

傣泰掸老族文学跨界传播得利于相近的地缘关系和文字的创制,其根本条件是同一文化亲缘关系和共同的佛教信仰;传播的主要渠道是对佛教经典的译介和再创作以及讲经故事的公众活动和新媒体的使用;跨界传播造就了文明圈内文学作品的重合,助推了文学品质的提升和发展。目前,傣泰掸老各族应大力借助各种媒体传播文学作品。

19日 08月 2019年

王淑英、和丽君:云南哈尼族迁徙史诗中的“契约叙事”|论文

2019-08-19作者: 王淑英、和丽君

云南哈尼族的迁徙史诗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契约叙事。这些契约叙事的基本结构可分为“立约→违约→承担违约后果”与“立约→践约→完约”两种基本类型。“立约→违约→承担违约后果”型契约叙事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违约者只能被迫迁徙;“立约→践约→完约”型契约叙事反映了人与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和,其结果为立约、践约者重建了秩序井然、和谐美好的家园。

19日 08月 2019年

图书推荐|傣族贝叶文学中的传说故事:《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百年嬗变探究

2019-08-19作者:陈孟云

  图书推介   【书名】傣族贝叶文学中的传说故事:《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百年嬗变探究 【作者】陈孟云 【版本】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年版     【目录】     【内容介绍】   《召树屯……

19日 08月 2019年

钟进文:新世纪藏族文学研究及其拓展的可能途径 | 论文

2019-08-19作者:钟进文

藏族当代文学研究一直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世纪以来藏族当代文学研究方面更是出现了诸多新成果,为我们理解藏族当代文学提供了多种视角。本文从新世纪以来藏族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出发,回顾藏族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藏族文学的研究范式及其特点,如研究角度的多样化、母语研究与汉语研究之互动等四个层面提出了藏族当代文学研究拓展的可能途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