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傣族贝叶文学中的传说故事:《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百年嬗变探究 发布日期:2019-08-19   作者:陈孟云   点击数:3220   文章来源:民族文学学会
 
图书推介
 
【书名】傣族贝叶文学中的传说故事:《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百年嬗变探究
【作者】陈孟云
【版本】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年版
 
 
【目录】
 
 
【内容介绍】
 
《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百年嬗变探究
陈孟云
 
        这部书通过收集傣族文学《召树屯》从傣族民间流传,到进入汉语世界的百年流变过程的有关史料,分析了这部文学作品从口传到文本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比较中探寻文本变化过程中相关文化的变迁与流失,在当下语境里考虑傣族文学跨语际流变的现状及得失。
       佛本生经《召树屯》的佛经故事在傣族地区广泛流传,早期以口传形式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之后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贝叶经文本。由于输入渠道的多样化,民间流传异文较多,依照文学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流传形式:一是民间口传故事,又称为口头文本或口传文本,是主要存在于民间艺人和歌手脑子里的“大脑文本”,是存在于活形态的口头流传样式。故事名称多样,有“召树屯”、“婻兑罕”,“诺娜”等版本。二是篇名为《召树屯》的傣文版本,记述于傣族地区佛寺藏书贝叶经中。 三是民间收藏的赞哈演唱的手抄本,又称活态史诗文本。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召树屯》故事多种版本进行梳理如下:以时间为线索来看,有原始歌谣、神话传说、散文体韵文等体裁。其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歌谣→神话传说→散文体韵文。由于傣族贝叶经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因而在另一层意义上讲,《召树屯》传说故事又被称作傣族喜爱的贝叶爱情故事。它不仅是我国傣族文学所独有的宝贵文献,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作品之一。  
        基于南传上座部佛教自身的独特性,傣族文学主旋律带有浓重的佛教色彩。贝叶经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佛教经典故事与世俗经典故事两类,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是世俗经典故事部分。《召树屯》属于世俗经典佛经故事,它在傣族民间流传了上百年。最早源自佛教徒口头传播,后经历了滚雪球般的发展,到公元16~17世纪基本定型,并以诵经、 民间艺术赞哈说唱等形式在傣族地区广泛流传至今。通过傣族历代民间流传,最终,民间的理想和最具代表性的英雄性格集中在召树屯一人身上,并使这一民族精神表达在流传过程中得到强化而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了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从召树屯艺术形象在民间的流传过程看,任何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本民族社会历史和民俗文化的一面镜子,记录了本民族人文思想的发展足迹,并能以文学的真性情谱写出本民族的心灵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狂潮涌起”的民歌运动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在新中国所受到的重视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出现划时代的嬗变。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在当代文学领域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拥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完成了历史性的超越。在这样的背景下,傣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保护和挖掘,《召树屯》就是在这股春风里为世人所认识的。
        回顾历史,对傣族民间文学资源的重视和保护工作,肇始于在傣族民间收集《孔雀姑娘》文本。以新中国少数民族文艺政策为指导思想,部分生活在傣族地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汉族文人出于对傣族文化情感上的认同,自发地深入傣族民间收集整理上述文本并翻译成汉语文本。这一行为,对于推动傣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于是,经过汉族和傣族文人共同整理的文本,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独具民族风格美的艺术样式,打开了傣族文学的界面,让傣族风格的文学作品丰富和充实了中国文学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傣族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和所有译介文学一样)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作品由于跨越傣语到汉语语言翻译过程中流失了一些傣族文化元素,加之不同程度地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审美价值追求的影响,从而使作品名称和内容都发生了微妙而有趣的变化。所以,文本名称才会由《召树屯》演变成《孔雀公主》。但是,在傣族民间更为民众接受的是召树屯,而进入汉文化圈,接触到的却是孔雀公主。
       总结上述过程,可以大致得出傣族文学进入汉语文学领域的方式、意义和价值:
       首先,《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是以民间故事的形式为全国读者所认识的。由于该故事在傣族民间异文较多, 因而收集到的文本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三种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作家谷青等人在西双版纳和思茅傣族地区收集、翻译和整理的文本,重新命名为《孔雀姑娘》;第二个版本,是当代著名作家白桦根据傣族民间赞哈演唱本《召树屯》创作的现代抒情长诗《孔雀》;第三个版本,是岩叠、陈贵培、刘绮、王松等人整理的叙事诗《召树屯》。流传版本多、形式多样化折射出这一时期处理少数民族文学时的共性。不仅傣族文学是这样,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也如此。
        其次,源自同一母题的汉语版本傣族文学作品与读者见面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扩大了读者群体。例如,作家谷青等人整理的民间故事《孔雀姑娘》在《思茅报》上发表后,倍受读者的喜爱,在读者的呼吁下又出版了单行本。王松等人整理的叙事长诗《召树屯》因遵循傣族叙事诗原汁原味的风格,虽然不像民间故事那么吸引读者,却保留了傣族古歌谣和叙事诗的特征,对于解读傣族古歌谣的叙事技巧和艺术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白桦根据自己所收集的民间故事内容进行再创作的叙事诗《孔雀》,在傣族叙事诗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了大量现代诗歌表现手法,甚至运用汉语思维方式和汉文化意识形态再构建文学框架,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个性张力,从而增加了戏剧冲突,张扬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充满了现代意识和现代文化元素。因而,这个版本作品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促使了傣族文学脱离母语创作而走向汉语创作的现代性之路。
       第三,《孔雀公主》汉语文本出现后,这一题材的故事随即进入舞蹈艺术领域。《孔雀公主》因舞蹈艺术的魅力而迅速地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更主要的是舞蹈语汇传达了古老的傣族文化符号。20世纪60年代,最早关注该故事并将其改编成舞剧的是我国著名傣族舞蹈艺术家刀美兰。以刀美兰的舞蹈天赋扮演孔雀公主这一角色并通过舞剧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感知到了这部作品的内容。刀美兰的非舞蹈专业背景,反而更自然传神地把傣族民间原生态舞蹈肢体语汇等民间舞蹈的特色带到舞台艺术之上,促进了民族舞蹈艺术化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刀美兰在创作舞剧时,向民间汲取了大量艺术营养。她到古寺观察壁画上的孔雀公主故事绘画,把傣族先民留在壁画上的文化符号记录下来,巧妙地用舞蹈肢体语言展现给观众。舞剧这种高于生活、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民间故事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全国人民逐渐认识了这部优秀的作品。到了20世纪70年代,舞剧再次受到关注,杨丽萍成为第二代孔雀公主的扮演者。云南省歌舞团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工团在刀美兰创作的基础上再次改编创作了大型民族舞剧《召树屯与婻穆诺娜》,并在国庆30周年给祖国献礼演出中获奖。由杨丽萍扮演剧中女主角婻穆诺娜的版本强化了故事情节,增强了戏剧冲突。但由于受到现代舞台艺术的影响,虽然视听效果得到明显增强,但傣族文化元素反而被弱化、冲淡了。 2000年后,作为舞蹈艺术家的杨丽萍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以孔雀为主题的舞蹈作品,如《雀之灵》《两棵树》《孔雀》等,无一不是受到傣族文学和傣族文化滋养后的结果。
        第四,进入影视媒体的孔雀公主故事,艺术语境由传统向现代转换。这部作品被电影艺术家发现后,经过编剧改编搬上了银幕,使傣族题材的文学故事在汉语文化圈进一步为广大观众接受。20世纪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编的动画片《孔雀公主》,深受广大观众喜爱;80年代著名作家白桦将自己创作的长诗《孔雀》改编成电影剧本《孔雀公主》并搬上银幕。改编后,创造了湖边邂逅、新婚离别、远征他乡、祭坛飞离、千里寻妻、夫妻团圆等情节。通过电影强大的传播力,迅速在全国人民心中塑造了美好的 “孔雀公主”形象。至此,《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在民间口传趋于萎缩,被舞剧、木偶剧、电影等艺术形式所替代。
       由于舞剧、电影传播深入人心,给民间传说的生存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使孔雀公主故事情节固定化,原来在民间流传的多种多样的故事情节,逐步向舞剧、电影故事情节靠拢,变得单一化、模式化了,原生态的传说面貌逐渐变形;另一方面,使傣族民间传说失去了传统的传播、传承市场和渠道,进而在傣族民众的记忆中逐渐淡化。当下,随着对少数民族文学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推进,贝叶经重新得到收集整理出版。一些学者、专家挖掘出了与文学故事有关的文献和失传已久的传说片段,使《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重新绽放出灿烂的光芒。新出版的《中国贝叶经全集》就收录了《召树屯》,而且兼顾到广泛的读者群,采用了傣文、汉文、英文对照文本,使得读者能够阅读到贝叶经中的经典故事。 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当代通俗文化的兴起与蔓延,客观上影响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傣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样,面临着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剧烈变化。
       一部古老的《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的流传演变和文化传播过程,其从原生态类型到再生态类型再到新生态类型的发展变化,反映出时代变迁使传统的口传原生态《召树屯》逐渐衰亡的过程;经过整理改编,转化为书面或其他艺术形式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赞哈)仍然在傣族民众生活中流传的事实,折射出民族民间文学在当下的挣扎;经过影视手段变形后的《召树屯》,重新走进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为广泛,使读者了解到傣族的独特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的确有别于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思维方式。探寻这一思维方式又与汉族的“寻根文学”有着相似的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思想背景。所以,梳理《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百年嬗变,了解古代傣族文学所蕴含的鲜明的文学观念和极富民族个性的文艺作品表达方式,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文学,对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传承,都是一件对历史负责的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简介
 
        陈孟云,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日本亚细亚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签约教授,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国际教学。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学术专著1部,主编论文集6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汉办重大课题1项。
 
文章推荐:杨晓勤(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