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 05月 2020年

杨杰宏:苗族史诗《亚鲁王》翻译整理述评|论文

2020-05-14作者: 杨杰宏

《亚鲁王》是一部流传于贵州麻山苗族地区的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在译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文本选择的非完整性、演述场域的失真性、译注文本的模糊性等方面。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不同异文的版本存在,突出演述语境的真实性,采用四对照译注与影像、录音、图片、民族志相结合的文本整理方法来达成译注文本的准确性,可作为口头传统文本整理的参考维度。

14日 05月 2020年

伦珠旺姆、胡学炜:《格萨尔》对“层累说”的补充价值|论文

2020-05-14作者: 伦珠旺姆、胡学炜

史诗人物形象格萨尔是在“林葱土司家族祖先”这个不确指的原型基础上,综合历史上各藏王、各英雄的事迹的箭垛式人物。《格萨尔》史诗在形成过程中的口头流传形态和一源四射型的结构形态是对顾颉刚先生“层累说”的一种补充。

30日 04月 2020年

钟海波||论敦煌讲唱文学中的民俗文化 | 论文

2020-04-30作者:钟海波

敦煌讲唱文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它们包括(1)民间信仰与崇尚,具体有鬼神信仰、预兆观念、崇尚智勇。(2)人生礼仪,主要有婚丧嫁娶等俗礼。(3)民间文学,其中包括民谚、民间迷语。敦煌讲唱文学中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它对我们了解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乃至全国的风土民情、社会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30日 04月 2020年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 论文

2020-04-30作者:毕艳君

   【摘要】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是青海多民族在其互相交往和发展过程中创作的最朴实的原始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强烈的民族性。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青海各民族先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历史发展过程,其历史记……

30日 04月 2020年

罗宗宇||论小说《边城》的当代传播 | 论文

2020-04-30作者:罗宗宇

  文学作品的传播是从传播学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出版、译介、改编、阅读和教育等,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传播,文学经典的产生尤其如此。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经典的生成过程。小说《边城》最初于1934年连载发表……

30日 04月 2020年

周翔||山与海的想象:盘瓠神话中有关族源解释的两种表述 | 论文

2020-04-30作者:周翔

盘瓠神话自东汉末年被记录下来之后,经历了书写文本的代际延续和更替,通过对汉文古籍记载的盘瓠神话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自晋代起关于盘瓠繁衍后代的叙事就已形成“上山”与“下海”两种不同表述。同样,至今仍在各民族民间口耳相传的盘瓠神话也存在这两种不同的表述。无论是“上山”还是“下海”,都是与各民族所生活的环境相一致的,古籍中记载的盘瓠神话与汉族流传的盘瓠神话比较一致的地方是都采用他者的视角来讲述——“南蛮”即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或者“犬封国”的由来。其他民族口传盘瓠神话的主要社会功能则是为了解释民族起源。

30日 04月 2020年

汪小洋||图像的认知新发现:评《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方位模式研究》 | 书评

2020-04-30作者:汪小洋

《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方位模式研究》是一部关于图像认知研究的论著,作者王倩教授采用多重证据法,对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图像方位模式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新探讨。在理论层面,本书首次提出了图像阐释的情境性原则,并强调应从图像持有者的立场划分图像方位的参照物,将汉画像石方位划分的参照物界定为画像石自身。在西王母图像模式的阐释上,王倩教授指出,其方位模式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与现代制图学强调的方位模式完全相反,却符合中国汉代文化关于方位的表述,并与中国早期制图学表述的方位模式完全一致。这种对汉画像西王母图像方位模式的认知研究,反映了当下学界关于图像阐释的新趋向。

28日 04月 2020年

杨杰宏||东巴叙事传统的研究范式与多维观照|论文

2020-04-28作者: 杨杰宏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国内少数民族的叙事传统被当作“文学文本”加工利用,忽略了其作为文化传统的整体性、活态性及其多元化文本特征。东巴叙事传统所具有的仪式表演、口头演述、诗歌舞画融一体的叙事特征决定了其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基于共时性、历时性两个视角,对不同文本、不同文类、不同民族的叙事传统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从以书面文学文本为基础的研究转向以民族志为导向的多维度研究。这种多维度的研究范式不只是少数民族叙事传统研究的新路径,也是促进口头诗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长点。

28日 04月 2020年

玉兰||史诗文本化过程与功能型诗部的形成:基于蒙古文 《格斯尔》“勇士复活之部”的文本分析|论文

2020-04-28作者:玉兰

蒙古文《格斯尔》是由独立流传的单部及多部本组合而成的长篇史诗,在组合、编纂过程中,一些诗部体现出不同于传统史诗诗部的非典型特征,这些非典型特征往往隐含着其形成原因和特殊的功能。“勇士复活之部”就是一部结构、主题、情节均体现出非典型特征的诗部。文章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提出此章非典型结构的形成是以独特的功能为导向,即该结构促使叙事内容和抒情诗歌的传统功能发生了转变,使其简单情节成为独立诗部的同时,在蒙古文《格斯尔》传记体书面文本形成过程中,亦发挥了承上启下的语篇功能以及回归蒙古英雄史诗传统的逻辑功能。

28日 04月 2020年

黄凤显||对当下壮族文学创作的展示、回顾和检阅

2020-04-28作者: 黄凤显

壮族是世居珠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现今人口1700多万,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历史悠久,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在祖国南方世代生息繁衍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其他成员一样,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学佳作。

28日 04月 2020年

莫付欢 王 迅||“岜莱诗会”:用母语的温度营造诗人之家

2020-04-28作者: 莫付欢 王 迅

2019年5月,《广西民族报》(汉文版)副刊取“花山”的壮语读音“岜莱”,开辟广西本土诗人创作阵地——“岜莱诗会”专栏,每月用一个整版来刊登广西各族诗人作品。至当年12月,专栏已成功推出8期,共发表80多位本地诗人诗作100多首。“岜莱诗会”专栏的开设得到了热烈响应,一批知名作家、诗人、诗评家、文化学者和诗歌爱好者集聚于此,在母语“岜莱”的意象统摄之下营造精神家园,抱团取暖,话诗论剑,共谋诗歌创新之宏图。

28日 04月 2020年

黄晓娟 陈 宁||壮乡女性的守望者——陶丽群创作论

2020-04-28作者: 黄晓娟 陈 宁

读陶丽群的作品,深沉的土地情结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迎面而来,一向习惯于“安静地写作”的她竟“滔滔不绝”了起来:儿时的墙红屯、村庄上空的炊烟、深夜的火车……点点滴滴,串联起她心头间的万般思绪。她曾坦言,女性以及土地将会是她持续不断摸索的写作主题。她的写作不曾离开过这片壮乡大地,在她笔下我们得以认识到那些沉默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身上鲜为人知的处境和遭遇。陶丽群从多维度探寻女性生命体验、记忆、历史之间的关联,她们勇敢直面生活的不堪,努力挣脱生活的枷锁对于精神的束缚,在面对生存困境所表现出乐观、豁达的心态。而作为农民的女儿,面对曾经数次“逃离”的故土,陶丽群在作品中满怀对土地的热忱和眷恋,在守望中流淌着人与土地间的血脉情深。

03日 04月 2020年

陈泳超:靖江《大圣宝卷》的信仰与文学渊源 | 论文

2020-04-03作者: 陈泳超

作为靖江讲经“圣卷”中最著名者之一的《大圣宝卷》,虽然套用了泗州大圣的信仰名头,其实与知识阶层撰写的关于大圣的通行宣教传记并不相同,它更多来源于民间口耳相传的风物传说以及元明以来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品。其主人公张长生,应该来源于《西游记》中的“小张太子”,也即僧伽大圣之徒弟木叉的变形。而从地方文献上更可以看出,它与南通狼山上宋代以来的大圣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情节也多取材于南通地方至今流传的民间传说。

03日 04月 2020年

陈泳超: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 | 论文

2020-04-03作者: 陈泳超

钟敬文生于1903年,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他天然见证着这一世纪的曲折历程;同时,他又是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全程“预流”者。

03日 04月 2020年

陈建宪:元故事的构拟与激活——从民间叙事法则到“好莱坞圣经”|论文

2020-04-03作者:陈建宪

“元故事”是一个揭示民间叙事深层结构的原初模型。19世纪以来,各国学者一直在尝试构拟元故事,其中德国的冯·哈恩(1876)、奥地利的奥托·兰克(1909)、英国的拉格兰(1934)、美国的坎贝尔(1949)提出的故事模型较具代表性。1908丹麦的奥尔里克提出建立“系统的叙事科学”,并归纳出13条口头叙事法则,开始尝试建构民间叙事学理论。1928年俄国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993年,美国剧作家沃格勒将坎贝尔的“千面英雄”故事模型改造为“英雄之旅”模式,成为好莱坞“业界圣经”。当代中国故事研究语境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大规模口传故事资料的收集已完成,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民间故事研究必然会从文化研究转向文学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向创造性转化的实践。

03日 04月 2020年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论文

2020-04-03作者:王菊

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演进历史中,民族文化的他者表达和被重构的层出不穷。 “狸猫换太子”是中原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故事源于宋仁宗认生身母亲,自宋以来受到人们的热情关注。尤其是清代说书人石玉昆将故事情节编入《三侠五义》中以来,得到小说家、曲艺家的青睐,被不断加工和传播。巧的是,在云南彝族毕摩经卷中发现的“仁宗的故事”是其变体之一,但在被流变和彝族毕摩再书写的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03日 04月 2020年

Simon J.Bronner著,龙晓添译:民俗和民间生活研究中的实践理论|论文

2020-04-03作者: Simon J.Bronner著,龙晓添译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美和欧洲的民俗学研究方法就分别以表演和实践这两个关键词而展开。虽然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所构建的研究方向有一些共同关照的概念化民俗事象,但是作为一种表达行为,两者的理论差距显而易见。二者为回应社会变动而兴起于20世纪同一时刻,但演绎和归纳有所不同,表演往往代表事物的单一性(突现性)而实践意味着民间行为的总体性(优先性)。21世纪的研究轨迹的表明,实践理论在民俗学和民间生活研究中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特别是如果这些研究面向日常生活的“移动民族志”(mobile ethnography)展开。尽管可以共享由皮埃尔·布迪厄和安东尼·吉登斯推进的社会学、人类学的实践理论,但民俗学的实践思想集中在根植于重复的、多变的行为和框架性活动中的认知和文化惯例上。

11日 03月 2020年

杨彬:《为各族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民族文学》2019年第4期卷首语

2020-03-11作者:杨彬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学是文化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最形象的表现和反映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和社会生活。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肩负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为各民族人民提……

11日 03月 2020年

毛巧晖:《民间文学》与新中国民间文艺学——基于1955年至1966年《民间文学》的考察|论文

2020-03-11作者:毛巧晖

《民间文学》是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民间文学领域唯一的学术刊物,它集作品与理论研究于一体。通过对1955至1966年《民间文学》的考察与分析,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社会政治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新特性,即民间文学的文艺学转型、多民族民间文艺学的构建以及以“人民性”为核心的理论话语。这些共同构筑了新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格局与研究趋向。

11日 03月 2020年

罗文敏:问题:表述与误解——从《荷马诸问题》第一章谈起|论文

2020-03-11作者:罗文敏

【摘要】《荷马诸问题》是一部探讨困扰学界多年的关于荷马史诗诸多问题的专著,它从比较语言学和人类学视角出发,明确地回答了《荷马史诗》的“4W1H”(When/Where/Who/Why/How)问题,强调《荷马史诗》能够被以书面文本形态保存两千多年的学理与缘由。本文聚焦《荷马诸问题》第一章,从纳吉在荷马研究中对一些敏感问题的论述,思考纳吉治学之风以及他在荷马诗歌和口头传统方面的研究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