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诚:民间文艺学家董均伦书简二十二通——先生诞辰百年祭|论文 发布日期:2019-04-01   作者:刘锡诚   点击数:1389  

                                                 

  董均伦(1917-2004),山东烟台远遥疃人,出身于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青年时代到北平上过教会学校,学的是英文。1938年,经由香港辗转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延安,受组织之命,给来解放区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医生作过翻译,担任过留守兵团英文教师、部队文艺社及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业创作员。毛泽东曾赠送他一张签名照片,留作纪念,他一直视若珍宝。他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自聆听了毛泽东有关文艺工作的讲话。1940年代,他以中篇小说《刘志丹的故事》宣告了其文艺生涯的开始。嗣后,董均伦转到山东解放区,在文学创作之外,又另辟蹊径,把目光转移到民间文学的搜集上,从民间文化中吸取题材和人物,把创作扎根于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土壤之中。全国解放前搜集的《半湾镰刀》《觅汉和少掌柜》等民间故事,不仅在吕梁等晋察冀解放区的重镇出版,也曾由稍后解放的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的新华书店印行,从而得以在各个解放区流行,享誉全国,成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搜集和写定的中国民间文学代表性作品之一。

  1940年代初以来,董均伦与江源结合,夫妇二人并肩携手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不分寒暑,以地处胶东半岛西部的昌邑牟家庄和鲁南沂蒙山等广大地区为基地,深入进行采录和调查,搜集和写定了大量流传在老百姓中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胶东文协和山东省文协、省文联、省作协及中国曲协、上海作协专业作家,以及山东省民协主席、政协委员、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民协常务理事。他们夫妇二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结集出版的《单辨郎》(三联书店1950年)、《小小故事》(武汉中南新华书店,1950年)、《传麦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金香瓜》(通俗读物出版社,1952年)、《石门开》(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4年)、《三件宝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龙眼》(通俗读物出版社,1954年)、《金瓜配银瓜》(通俗读物出版社,1954年)、《宝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4年)、《金须牙牙葫芦》(天津通俗出版社,1955年)、《玉石路》(山东人民出版社,1955年)、《葫芦娃》(浙江人民出版社,1956年)、《青山里的宝槽》(浙江人民出版社,1956年)、《一棵松树的故事》(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玉仙园》(作家出版社,1958年)、《匠人的奇遇》(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找姑鸟》(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等多种民间故事选集,集中选录了流传在山东省各地的重要的优秀传统作品,成为继1920年代歌谣研究会谷凤田搜集的民间故事(载《歌谣》周刊和《北京大学国学门周刊》)、1930年代方明编录出版的《民间故事集》(上海元新书局)、王统照编录出版的《山东民间故事集》(上海儿童书局)之后,山东省最重要的民间文学选本。这些民间作品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十七年间,始终是成人和儿童喜爱的读物和了解中国民间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资料。

  1982年底,他和江源搜集记录的《聊斋汊子》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一次就印了12万册。1987年,他们又出版了《聊斋汊子续集》。这两部共计1300页的《聊斋汊子》,收入了他们十年间在以沂蒙地区为中心的齐文化故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其取名意向和采编方式,都明显地体现出作者多年来萦绕于胸的一个思想:他们希望自己成为蒲松龄那样深知百姓冷暖的民间文学家,希望自己写定的这些作品能像《聊斋志异》那样既来自于百姓又传之于百姓。在为这两部书召开的出版座谈会上,到会的著名作家雷加、丁宁、邱勋等人,把董均伦誉为“中国的安徒生”“中国的格林”。我想,也许用“现代蒲松龄”这个称呼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初衷吧!这两部民间故事集的出版,作为蒲松龄的后继者,为山东提出了“聊斋汊子”这个响亮的文化名片,凸显了几被埋没的齐文化的广泛存在。无论在他们夫妇二人六十年的民间故事搜集史上,还是百年的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这两部民间文学选集,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他们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继续“走万里路,找千人谈”,从1987年起,他们又移步于与齐文化区毗邻的鲁文化区(如他1987年6月22日、1990年2月20日、1990年8月11日、1991年1月3日与7月28日的信中所记录的曲阜、平邑、汶上、兖州、泗水等古鲁国故地),开展了孔子世家故事的调查与搜集工作,三年后出版了《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作家出版社,1991年)。

  2004年8月14日,董均伦先生逝世。在这个为中国文学和民间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作家和学者死后,没有花圈,没有仪式,如同路边的“野花野草”、从不为“士人”所注意的民间文学一样,悄然无声地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去了。这不禁令我想起1997年他80寿辰时,年届95岁高龄的钟敬文教授在写给他的祝贺信中所说的那番意味深长的话:

                                                             

  均伦同志:

  首先,让我代表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并以个人名义,热烈祝贺你的八十岁寿辰!

  几十年来,你在发掘和传写沂蒙山区一带的人民口承叙事文学的工作上,作出非凡的努力和贡献,将来巨眼的文学史家一定会给以承认的。

  九五老人钟敬文

  一九九七年初夏于北京

  钟先生说的这番话,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他所期待的“巨眼的文学史家”却还是没有出现。在董均伦先生百年诞辰的今天,我想说:您的名字以及作为齐鲁文化代表性名片之一的“聊斋汊子”,将和蒲松龄一起被人们记住和传颂。下面我们愿意把他和江源多年来写给我们的文学书简公诸于世,与读者分享,并作必要的笺注,作为对这位在“人民口承叙事文学工作上作出非凡的努力和贡献”的文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的纪念。

  (一)1980年1月31日致刘锡诚(临朐)

  锡诚同志:

  您好!

  信和《文艺情况》收到。谢谢你的关怀。

  山东文艺界的情况你可能也了解一些。自文化大革命以来,一直是两大派。多年来,我和江源都在下面。关于他们之间的事情,俺很少知道。前些天,接到省文联的一个文件,要开八十人的会议传达(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精神,并讨论召开山东省第四次文代会。俺俩因为写长篇没回去参加。不知有什么意见。

  邓(小平)的讲话,县委已从省里抄来一份非正式文件。昨天俺借来看了看,了解了很多问题。

  长篇已写出20万字,大约还要写10万左右。将来一定请您指正。这是实在的。

  什么时候再来山东,请你到临朐玩玩。这里属沂蒙山区。到处是桑树,山洼里修起了不少水库。青山绿水很有特点。尽管许多村都是山岭薄地,79年亩产还是八百多斤,群众的情绪挺高涨。

  这几天这里非常冷,可能北京也和这里差不多。望你多注意身体。

  祝好!

  董均伦

  (1980年)1月31日

  江源同志附笔问候

  (二)1983年11月23日致刘锡诚马昌仪(临朐)

  锡诚、昌仪同志:

  来信收到。请勿念。

  这个月底俺俩就要回济南参加整党了,听说明年8月才结束。省文联的情况您也了解,8月能搞完就不错了。所以原先的写作计划和搜集工作,都得往后推迟。前些天,省委召开了爱国主义题材座谈会,大家谈了清除精神污染的问题,也报了个人的计划。俺写孔尚任的故事、苏东坡的传说、于七的传说,以及七八个义和团的故事。这些都属于爱国主义的。理事会我一定去参加,因为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您的领导下,各方面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绩,这对俺也是个推动和鼓舞。

  这几天真有点冷了,望注意身体。

  祝冬安

  董均伦江源

  (1983年)11月23日

  (三)1984年8月22日致刘锡诚(胶东)

  锡诚同志:

  您好!原先听说在威海要开两个会,做准备在后一段去看望你们。想不到提前结束了。

  俺在大鱼岛住了20多天,后又到山东出金子最多的(招远县)玲珑金矿采集故事。前天才到济南。过几天打算去诸城、五莲、临沂等地搜集故事。明年可以写上一年。

  济南也比较凉快了,不知北京怎样。要注意身体。

  祝撰安!

  向昌议同志问好!

  董均伦江源

  (1984年)8月22日

  (四)1985年1月14日致刘锡诚马昌仪(济南)

  锡诚、昌仪同志:

  信和书都已收到。谢谢你们。

  从石家庄回来后,老曲就跟俺商量,说我参加了民研会的会,就不参加作协的会吧,叫我让给任孚先去。我答应了。因为作协比民研会响亮,所以都争着去,省文联的“官员”都去了。这次山东作协的代表,只是弄了个“选举”的形式,实际上是作协几个人搞的“鬼把戏”。我不愿意为这个去争竞,还是专心搞故事吧。俺打算在85年里把《聊斋汊子》下集搞出来。这方面还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帮助和支持。

  关于《新聊斋》,已批准一个多月了。可是一些同志不愿到这个编辑部来。因为《山东文学》是省级刊物,而《新聊斋》是民研会办的,所以梁兴晨同志也不愿意来。现在只有王太捷同志一个人在筹备,他打算先办季刊,争取第二季度能出第一期。对《新聊斋》,俺是积极支持的,已交给王太捷同志一篇一万多字的民间传说。这里的情况,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等见面时再详谈。希望昌仪同志多注意身体。

  祝愉快

  均伦江源

  (1985年)元月十四日

  孔祥雨同志也调到作协去了。特告。又及

  笺注:

  董均伦信中所说“石家庄回来”,指在石家庄市召开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新聊斋》(民间文学类期刊),月刊,创刊于1985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山东分会主办,山东文联主管,为当年全国12家民间文学期刊之一。只是这些期刊后来多有变更。这12家民间文学期刊是:1.《民间文学》;2.《民间文学论坛》;3.《民俗》,画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4.《民间文学集刊》,开始不定期,后改为季刊,上海民间文艺研究会分会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合办;5.《民间故事选刊》,月刊,河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6.《山西民间文学》,季刊,山西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分会主办;7.《新聊斋》,月刊,山东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分会主办;8.《山海经》,月刊,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分会主办;9.《故事林》,作品,月刊,福建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分会主办;10.《故事家》,作品,月刊,河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分会主办;11.《山茶》,双月刊,云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与民族文学研究所合办;12.《南风》,双月刊,贵州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分会主办。

  (五)1987年5月1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您好!

  这次去总会把《聊斋汊子》续集的事,向领导上做了汇报,得到您和亮才同志(王浩同志去了南京,未见到。今天给他发了信)的支持和鼓励。我和江源都非常感激。

  《(聊斋汊子)续集》的清样,春节前俺在曲阜时就看过,现放在丁汀同志那里。听说她常在家里,很少上机关去。所以请领导上安排一下,以便能快些出书。

  祝撰安!

  董均伦江源

  (1987年)5月1日

  (六)1987年6月22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您好!

  最近俺跑了三个地方,即汶上(县)、兖州、泗水,前几天回来参加省里的一个会议,现已结束。准备26日再到曲阜,然后去平邑(过去的费县一带)。因为平邑也是古鲁国的重要地方,为了多搜集一些“孔子世家的故事”,所以还得去。曲阜虽然去过三次,但作为“孔子世家”来说,这里的故事是主要的。因此还得去一趟。

  昨天周坚夫同志把您来信的意思说了说,并且他还让任孚先、邱勋、李传瑞三同志作为这个会的筹备小组。8月初,我打算去北京向您汇报。希望那时能拿几本样书来。

  谢谢您的关心和鼓励。

  祝撰安!

  董均伦江源

  (1987年)6月22日

  (七)1990年2月20日致刘锡诚马昌仪(济南)

  锡诚、昌仪同志:

  您好!

  昌仪的信已收到。王太捷同志去大连时,曾托他向您问候。

  俺还在搞《孔子世家的故事》,已经写出56个(共九十九个半故事),大约今年年底全部搞出来。那时还得请您给以指正。

  望多保重身体,祝全家好!

  董均伦江源

  1990年2月20日

  (八)1990年8月11日致刘锡诚马昌仪(济南)

  锡诚、昌仪同志:

  你们好!

  接到信后,就到齐鲁书社去找他们的负责人,因为这书在山东也难找到,齐鲁书社的同志说,他们自己只有样书,以前个人有的也动员卖给日本一些国家了。没想到一位司机同志存下一本,经过动员,他让了出来。所以今天用包裹寄去,因为这书又重又大,当印刷品没法寄。收到后,请来信告诉一下,以免挂念。

  关于《孔子世家的故事》,已写了70个,孔子本身和他弟子方面的故事,差不多已经写了,后面的29个半(实际上是30个),都是孔子的后代以及与孔府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争取能在12月底交稿。

  前天已把10幅插图交给了陈全胜同志。请他画《金瓶梅》和《三国演义》那样风格的。画出后,就先捎给你们看看。

  这几天济南也凉快了,不知北京怎样。请保重身体。

  祝全家好!

  董均伦江源

  1990年8月11日

  这书就作为俺送给您的,千万不要寄钱来。如果寄来,也要给您再寄回去。又及

  (九)1990年9月2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信收到。得知您要写一部《中国原始艺术》,俺很高兴。说实在的,今后您能腾出功夫多写书,这对党对人民的贡献是会更大的。

  小方工作上顺利,俺非常高兴。现在济南也凉快了。《孔子世家的故事》能进行得快一些,尽量按您说的那样,12月底交稿。

  信上说,还要给书钱,所以俺很着急,上次信里已经讲了,如果捎来,俺还得给您往回寄。千万不要再客气了,需要什么尽管写信告诉俺。

  祝全家好!

  昌仪同志请代问候。

  董均伦江源

  1990年9月2日

  (十)1991年1月3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接到您的信俺很高兴,如果能到中国文联工作,那太好了。这样有许多心(?),少许多麻烦,可以专心写东西。对您可能是一福。

  谢谢您对俺的关心和帮助。

  关于“孔子世家的故事”,已经写出98个,还有一个“半”(实际是两个),最后还得写篇“前言”(题为《写在九十九个半故事的前面》),还得把它们编排一下,这样,2月上旬能全部搞出来。

  我就不去北京了。还是让刘方来好。这样有些事可以当面商量一下。到时候准备去打电报,保证不能耽误小方回去过春节。

  祝全家好!

  董均伦江源

  1991年元月三日

  问候昌仪同志。到时候电报上准备只写两个字:“速来”。

  家里有暖气。一切都方便。和小方也熟了,说说话比什么都好。又及

  (十一)1991年7月28日致刘锡诚马昌仪(济南)

  锡诚、昌仪同志:

  你们好!

  关于开会的事,听说这里都已准备妥当。只等时间确定后,再到曲阜联系宾馆。

  现寄上小传一份,请您和刘方为《孔子世家》写文章,多向外介绍。另外,会议上,更得请您作主讲。

  再者,济南新华书店不知进不进《孔子世家》,如果在这里订不到,俺想从出版社买一百本(50本精装,50本平装),需要先交款,俺可马上把钱寄去。如何,请告。

  祝夏安!

  董均伦江源

  1991年7月8日

  家里电话还未修好。

  (十二)1991年9月20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昨天任孚先同志告诉,省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处李木处长来电话告诉,山东去香港书展,今天装箱,如果作家出版社要把《孔子世家》一书也去展销,请告诉刘方,赶快把书弄到济南,以便带去。越快越好。

  祝好!

  李木处长电话……

  也可直接与任孚先同志电话联系。

  董均伦江源

  1991年9月20日

  (十三)1992年1月22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我因前列腺住院一个月,做了个小手术,一切都好,请勿念。

  《孔子世家》一书,确实受到群众欢迎,有的来信要,有的寄钱来让代买,山东各地新华书店所订此书,至今仍未见到。

  刘方作为责任编辑为这本书是出了力的,俺是感激的。今后还得请他多加帮助。

  另外,也得请您和昌仪同志多加帮助,俺在这里先感谢你们全家。

  祝全家新春愉快!

  董均伦江源

  1992年元月22日

  (十四)1992年4月23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接到你和刘方同志的来信,得知因为刘方的努力,书能再版,很是高兴。

  《文艺报》的那篇文章,找来看了一下,你说得对,不要理他。你的文艺思想,在文章上,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多年来,大家都是了解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由此,我联想到,人生路上的荆荆棘棘、坎坎坷坷,想要做出点成绩来,就会有人嫉妒,有人算计,实在艰难,苦多甜少,所以什么事情,都必须看开一点,这样少些烦恼,反正时间和历史会作证的,不会负人的。

  老董作了小手术后,有两个月很好,以后小便又不通顺,十天以前去检查,因为过去检查的次数多了,有损伤,又堵塞了,要扩张,做完以后,当天夜里头晕、呕吐,折腾了两天,又住了院,现在一直还在打吊针,不过已经渐渐地好了,小便也通顺了。医生说,还要再扩两三次,就好啦。

  关于曲阜书店说卖了三百本,那完全是撒谎。首发式的当天,他们自己说,就卖了三百多本,以后我和老董又几次买了将近一百本。不知道这里面又有些什么道道,谁知什么人作了些什么手脚。人世间就是有这种人,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总是干那种勾勾当当,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人生才这样的磨难。搞点事业是那么不容易。看破了世情,心情就坦然了。我和老董一辈子就是这样过的。寄来的《瞭望》海外版发表的文章,已经收到,写得很好。刘方同志不另,感谢他。问昌仪同志好!

  江源

  (1992年)4月23日

  笺注:

  关于《文艺报》1992年2月12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情况如下:1992年2月12日《文艺报》发表了段宝林先生的长文《评一种民间文学“新观念”——与刘锡诚同志商榷》。段先生在此文中,从两方面——一个是拙著《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一个是我此前的“工作”(“贯串在他近几年来的工作中”)——对我进行了批判和清算,给笔者扣的帽子是:“否定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在当时是一顶很时髦、也足以令对手不战而降的政治帽子。但我还是宁愿把段文看作是在特殊气氛下的一次学术批判,而不是把它当作政治批判看。既然是“商榷”,就应有反批评的自由,但遗憾的是,反批评文章却没有能够发表。故而,笔者只能借写作上述序言的机会,再次简略地重申了我的一些基本观点。

  (十五)1995年9月25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信及文章都已收到,十分高兴。多年来,在创作上,得到你很多的帮助和鼓励,很是感激。

  真是世事难自料,没想到老董这一病,竟是好几年过去了。从前身体好的时候,不觉得是福,有病才觉得那时的苦也是福。现在老董仍然每天吃五次中药,但比去年这时好多了。不盼别的,就盼着能够渐渐的好起来。《说给孩子听的故事》,只是写了个头便放下啦,每天只是忙着吃药治病,但愿天从人愿,能够把它完成才好,要不太可惜那些材料了。听说,现在出书更难,俺俩常庆幸《孔子世家的故事》在你和刘方的帮助下,出的那么好。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版,一定多买点放着。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得注意身体,希望你和昌仪多加保重。

  问刘方好!

  祝全家快乐!

  董均伦江源

  1995年9月25日

  (十六)1996年1月4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昌仪同志:

  接到贺年片,从心里高兴。

  多年来,得到您的帮助和关心,真是说不出的感激。

  世事难自料,想不到一病这多年,好在现在吃中药,我的病比以前好多了,请勿挂念。

  今年济南少雨雪,气候很不正常,希望您们多保重身体。

  祝好!

  董均伦江源

  (1996年)元月4日

  (十七)1996年12月20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昌仪同志:

  来信收到,得知锡诚同志创作丰收,身体又那么好,俺俩很感快慰。身体好就是一福,别的都是身外之物。回想起来,民协在你主持工作期间,那是最兴旺的时候,这是大家记忆犹新的事情。尽管世事波波滚滚,难以预料,但你对俺俩的帮助,是会永远铭记在心的。

  经过几年的治疗,老董从今年秋天,病情已开始好转。现在一天比一天好,所以全家都很高兴。别的俺都看得淡漠了。俺俩已经退休多年,想想倒也自在。你年轻身体好,又能干,真是让人羡慕。今后的日月还长,即是退一步说,也仍然会大有作为的。

  昨天,从报纸上看到了江泽民主席的讲话,在文艺工作的成就里,提到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这是和你多年的努力分不开的,不管参加会不参加会,都可以自慰了。

  跟刘方同志多日没有通信,前些天接到北京大学的一位研究生的一封信,要买《孔子世家》。昨天接到马少波同志厚厚的一本书,并转告有一位同志想买一本《孔子世家》。可是俺实在没有书寄给她了,很觉过意不去。看来,《孔子世家》还是受欢迎的。不知能不能再版一下?许多事情给刘方同志添了不少麻烦。谢谢他。

  祝

  全家好!

  董均伦江源

  (1996年)12.20晚

  (十八)1997年5月31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这次开会,让你长路遥远的,很受辛苦,俺俩非常感激。老董说:“有锡诚来了,比什么人来都高兴。”这是他的真心话,也是我的真心话。

  钟老写来的贺信很亲切。钟老已是90多岁的人了,实在叫人感动。你到他家的时候,请代俺表示感谢,并祝他健康长寿。

  问昌仪同志好。

  董均伦江源

  (1997年)5月31日

  笺注:

  1997年5月29日,山东省民协在千佛山下的一个宾馆为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董均伦、江源夫妇召开了民间文学创作50年座谈会,笔者应邀前去参加,并在会上做了发言,还带去了钟敬文老先生写给他们的一个条幅。笔者的发言题目是《艳丽的并蒂莲———民间故事搜集家董均伦和江源》。

  (十九)1997年8月10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您在南郊会议上的发言,这一期在《新聊斋》上发表了。看过以后,很受鼓舞。谢谢您对俺的帮助和支持。问昌仪同志好!

  祝

  全家好!

  董均伦江源

  (1997年)8月10日

  笺注:

  信中所说笔者在济南南郊“董均伦江源从事民间文学创作5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即发表于《新聊斋》1997年第4期上的拙文《艳丽的并蒂莲———董均伦江源的民间文学创作》(1997年5月28日)。

  (二十)1999年10月7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昌仪同志:

  临朐最近出了一本书,名为《东镇沂山》。其中把俺在临朐生活的那七年也编在里面,并选了俺在临朐写的几篇民间故事。临朐您是熟悉的,和您的家乡昌乐都是潍坊地区,所以捎一本给您,也给刘方寄去一本,请您转给他。

  过去搜集的民间故事还能写一本书,在有生之年,希望能完成它。

  祝好!

  董均伦江源

  (一九九九年)十月七日

  笺注:

  《东镇沂山》:我国名山自古以来就有岳与镇之分,岳是国之名山,镇乃一方主山。相传镇有安定一方之作用,故被称之为镇。由于岳与镇都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圣地,因此在历史上地位很高,是国家礼制最高名山。五岳五镇源于汉晋,唐宋时形成了定制,流传至今,成为国家重要礼制制度之一。五镇:东镇沂山(山东)、西镇吴山(陕西)、中镇霍山(山西)、南镇会稽山(浙江)、北镇医巫闾山(辽宁)。

  (二十一)2000年12月25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昌仪同志: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新年春节都快到啦,老董过了年就是85岁了,报纸都得我给她读。真是人生易老。我今年身体也不好,所以什么也没有写。俺俩常说,今生遇到锡诚你这么个好人,是俺俩的福气。《孔子世家》正如你所说,纸张好,印的也好,非常精美,看看也就满足了。谢谢刘方!

  祝全家新年快乐!

  董均伦江源

  2000年12月25日

  (二十二)2003年7月14日致刘锡诚(济南)

  锡诚同志:

  你好!

  前几天有个民间文学爱好者,送给了老董一本《刘志丹的故事》。是东北书店印行的。是民国三十六年出的。现将封面及前四页复印了。还有另外二本《刘志丹的故事》封面及前四页也一并捎给你,供参考。

  我和老董出院后,还可以,请放心。问昌仪同志好,并祝全家快乐!

  董均伦江源

  (2003年)7月14日

  董均伦先生逝世后,江源大姐把他们过去出版的民间故事集及作品索引复印了给我寄来,让我设法帮她再版。哪知我也是已步入老年的老者,一直没有能够实现她的委托。2016年4月,有志于出版中外民间故事的乐府文化出版公司的老板涂志刚先生来访,我就把董均伦、江源夫妇的这些材料转给了他,请他与健在的江源先生直接联系,帮她实现这个愿望。他按照我提供的联系方式去了济南,拜访了江源先生和她的女儿,并签订了出版《聊斋汊子》的协议。此举使我很高兴。我相信,把一生贡献给了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董均伦、江源两先生的、以《聊斋汊子》为代表的多种民间故事集,很快会与读者见面,以告慰董均伦先生百年。

  (原文刊载于《民俗研究》2017年第6期,注释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

刘锡诚,山东昌乐人,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作家、人文学者、民间文学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人民文学》文学评论组组长,《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杂志主编,《文艺报》编辑部主任等。近年在民俗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文艺学学术史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出版了《中国原始艺术》《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和《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