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文、资料
在日本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研究文献中,只有相关论文资料的民族也不少。
壮族 相关论文资料数量最多的是壮族。其中,曾在广西民族学院进修、并在壮族地区进行过访问调查的塚田诚之一个人就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有系列论文《明代壮族之迁徙及其生态:明清时代壮族史研究(一)》(北大史学 第25期 1985),《关于明清时代壮族佃农化的一个考察:明清时代壮族史研究(二)》(东洋学报 第67卷第1、2期合刊 1985),《关于明清时代壮族统治体制:明清时代壮族史研究之三》,《关于明清时代汉族移民与壮族之关系:明清时代壮族史研究之四》(民博报告别册 14 1991),“之四”内容包括有迁移的大势和移民的存在形态,汉族移民与壮族的关系等;此外,他还着有《中国广西壮族·瑶族及汉族与政治、文化关系之比较考察:1368-1949年》(民博报告 1989-14卷2号)、《对壮族年中仪式活动的历史考察:以成立过程为中心》(民博报告 1992-17卷2号)、《中国·广西北部龙胜县壮族的莫一大王祭:年中仪式活动中表现的壮族文化的一侧面》(民族学研究57-1 1992)等文。
畲族 邓晓华着有《福建境内的闽、客族群及畲族的语言文化关系比较之试论》(民博报告 1999-24卷1号)一文,文中笔者认为,“目前语言学者缺少对于族群互动的研究,以及对于语言接触的研究,只是简单地概括为族群间的文化借用而已,而鲜少有人有系统地将互动放入社会文化的框架中加以探讨。因此,本文从族群互动,语言接触及与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的角度,对闽、客、畲族群及方言文化的形成,及其与中原汉文化及周边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作一个尝试性的分析和讨论,以期建立一种方言文化特征与地域文化传统及族群互动有密切关系的族群关系与语言演变理论”;此外,还有君岛久子的《观看畲族“祖图”》(民博通讯 第17期 1982),长绳誓子的《有关畲族来源迁徙与一年中按照惯例举行仪式的记录比较》(1983),郑德坤《畲族及文化》(三上次男博士喜寿纪念论文集 考古篇 1985)等论文。
白族 徐琳着有《白族〈黄氏女对经〉研究》(亚非语的计数研究27 1986)一文。横山广子着有《白族的本主信仰:从地域守护神礼仪看汉化和民族的独特性》(民博报告别册 14 1991)等多篇有关白族研究论文,作者曾长期在云南白族地区调查,此文是她研究白族的力作,内容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展望、白族和本主庙、礼仪活动、地域的守护神等。
哈萨克族 加藤九祚的《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民博报告 1983-8卷3期)一文,根据文献介绍了曾经作为中亚主要游牧民的哈萨克族革命前的游牧生活概况,并论述了作为其定居点的毡房;还有护雅夫的《哈萨克人的游牧形态及其它》(内陆亚细亚研究 3 1986)等文。
其他民族 尹绍亭的《基诺族的刀耕火种:兼与云南其它刀耕火种民族的比较》(民博报告 1992-17卷2号)一文,是依据作者1984年至1990年断断续续进行的7年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写出的论文;大林太良的《云南苦聪人与北部印度支那的采集打猎民》(民博报告 1996-21卷2号);松冈正子的《羌族的“羌历年”:以理县蒲溪郡大蒲溪村为例》(民族·礼仪·境界 1994),徐平的《羌族社会结构分析》(民博报告 1995-20卷1号),依据作者1987~1991年在羌族聚居区汶川县的羌村进行的系统追踪调查写出;冈田宏二的《唐末五代宋初湖南地域的民族问题:以彭氏系谱与土家族的关系为中心》(东洋研究 71 1984),东英寿的《中国少数民族“土家族”の文学》(鹿儿岛大学文科报告 第一分册 29 1993);巴达荣嘎的《达斡尔族的婚姻与葬制》(满族的家族与社会 1996);西田龙雄的《有关独龙语和怒语的地位》(东方学会创立四十周年东方学论集 1987-6);庄司博史的《中国青海省·土族的服饰文化之变化》(化妆文化 30 1994);丸山孝一的《少数民族教育民族志方法论(2):伊犁锡伯族民族教育的历史背景》(九州大学比较教育文化研究设施纪要 43 1992)、楠木贤道的《新疆锡伯族》(历史人类 23 1999)等论文资料。
四、译作
近20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献译成日文出版的也不少。
总论 马寅主编、君岛久子监译《概说中国的少数民族》(三省堂1987)。覃光广等编着、伊藤清司监译《中国少数民族的信仰与宗教》(第一书房,1993)。严汝娴主编、百田弥荣子等译《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上、中、下卷》(第一书房 1986)。西村幸次郎译的《中国民族法概论》(成文堂 1997),是中文《中国民族法学》的节译本。金龙哲编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文献集》(大学教育出版 1998)。君岛久子译《中国少数民族传说》(岩波书店 1980)。山川力监修、川口孝夬译《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选》(未来社 1989)。邱奎福编译《中国少数民族传说》(求龙堂 1998),摘译自雪犁编《中国少数民族童话》,从原书57篇中摘译了31篇。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民族服饰编集委员会编、曾朋卿译《中国诸民族服饰图鉴》(柏书房 1991)。陶立璠着、上野稔弘译《中国民俗学概论》(勉诚社 1997)等。
有关各民族地区研究译书 沈澈着、谭佐强译的《西南秘境万里行》(恒文社 1993)一书,是1983年走访中国云南省少数民族的中国摄影家的报告,原书于1987年在香港出版。曾昭抡着、八卷佳子译《中国大凉山彝族区横断记》(筑地书馆 1982)。宋恩常等编、大林太良主编的《云南少数民族》(日本放送出版协会 1990),利用丰富的彩色相片对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的24个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全面介绍。尹绍亭等着、上江洲均监译·解题《云南农耕文化的起源 少数民族农耕具的研究》(第一书房 1999)。
有关各民族研究译书 有关朝鲜族的译书最多。其中有《朝鲜族简史》编辑部编、高木桂藏译的《抗日朝鲜义勇军的真相》(新人物往来社 1990),《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执笔小组着、大村益夫等译的《中国的朝鲜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むくげの会 1987),中国朝鲜族青年学会编、馆野皙等译的《中国朝鲜族生活志》(社会评论社 1998),依田千百子和中西正树译的《金德顺故事集:中国朝鲜族民间故事集》(三弥井书店 1994),刘孝钟、中国朝鲜族研究会的《汉城之风大陆之风:改革·开放政策下的中国朝鲜族纪实小说》(新干社 1999)等书。其次,有关我国柯尔克孜族英雄叙事诗《玛纳斯》的翻译及介绍等资料也不少。日本的研究人员主要有西胁隆夫教授和冢本寻女士(原名乾寻)。译书有2000年2月出版的,根据居素甫·玛玛依演唱资料,由我国胡振华教授整理并汉译、由西胁隆夫教授日译的《〈玛纳斯〉第一部:柯尔克孜文·汉文·日文对译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刊行委员会)。西胁隆夫教授曾来我国跟胡振华教授学习柯尔克孜语,后来他翻译了胡振华教授的不少学术论文,其中有《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及其语言特色》(岛根大学法文学部纪要文学科篇6-1 1983)、《柯尔克孜族英雄叙事诗〈玛纳斯〉及其研究》(同前 7-1 1984)和《中国英雄叙事诗〈玛纳斯〉研究》(中国 8 1993)等。冢本寻女士,是第一个把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介绍给日本读者的学者。她曾于1980年三次来中央民族学院,也向胡振华教授学习《玛纳斯》。回国后,她撰写相关论文,翻译相关资料。其中有《关于柯尔克孜族英雄叙事诗〈玛纳斯〉》(月刊丝绸之路1981年第1号)、《英雄叙事诗〈玛纳斯〉梗概》(中国民话之会会报 第3卷第14号 1981)、《〈玛纳斯〉叙事诗: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介绍》(口承文艺研究 第5号 1982)等文;1982年她在《丝绸之路》(日文)杂志的两期上,发表了《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和第五部《凯耐尼本》片段的译文。此外,还有王宏刚、关小云着,黄强等译的《鄂伦春的萨满教》(第一书房 1999);溥仪着、王庆祥编、钱端本等译的《溥仪日记》(学生社 1994);乌拉熙春编着、德野伊吃敇译的《满族古神话》(北九州中国书店 1988);今西春秋译的《满和蒙和对译满洲实录8卷》(刀水书房 1992)等书。
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长期存在的很多差异,使日本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文献的价值也呈现出复杂性。有些文献以其客观性、真实性、学术性和及时性引起了我国学者们的重视,甚至填补了某些研究领域中的空白;有些文献反映的内容不够客观、真实甚至公开提倡民族分裂等,与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相对抗。这就需要我们在收集信息时,应善于鉴别,去粗取精。笔者在撰写本文过程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少信息是靠中日两国出版的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得来的,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因此,文中难免有不少疏漏和不当之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