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昭:中华民族同源型神话的叙事特征与文化价值|论文 发布日期:2018-07-06   作者:王宪昭   点击数:1611  

 

  摘要:在中华民族起源神话中描述多个民族同源是一个常见的类型。中华民族同源型神话类型丰富,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有时同一个民族也会存在内容不同的叙事类型,并在长期流传中形成某些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同时,该类神话具有相应的文化功能,表达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民族观,传承着中华民族和谐民族关 系的优秀文化传统,体现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理想。

   关键词:神话母题;民族同源;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是汉族与 55个少数民族构成的统一的民族大家庭。神话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记忆和文化传统,在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传统中,以民族同源为母题的神话形成了一个重要类型,其叙事是以几个民族或若干民族支系的来历为核心,通过寻找共同的文化根源而塑造出多民族公认的文化始祖或族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新时代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而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源型”神话叙事,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叙事特征,不但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信仰和文化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集中地体现出各民族相互认同和友好相处的中华民族关系的主格调,即强调了各民族血肉相连的整体性。

   一、民族同源型神话的叙事特征

  1.数量众多的中华民族同源型神话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确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表述也反映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心声。那么,如何从各民族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依据?毫无疑问,数量众多的各民族世代口耳相传的古老神话,会给我们提供一个不容置疑的答案。

  据不完全统计,笔者目前搜集到的包含多个民族同源母题的神话有 302 篇,除朝鲜族、达斡尔族、赫哲族、东乡族、俄罗斯族、回族、撒拉族、塔塔尔族、土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京族、仫佬族、水族、畲族等16个民族目前尚未发现典型的民族同源神话母题外,其他 40个民族都存在数量不等的同源型母题,高达民族总数比例的 71%。在具体流传中又与民族的“大杂居”与“小聚居”情况存在密切关系,特别是民族杂居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包含同源型母题的神话数量也相对丰富。关于这一母题的具体表述也不尽相同。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经典神话叙事为例可略见一斑(见表 1)。

  从表 1 描述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同源型神话叙事来看,神话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出民族兄弟关系的文化理想。其中,绝大多数神话中都塑造了本民族与汉族的同源关系,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华民族融合的史实,同时,也表达出中国各民族团结共存“谁也离不开谁”的文化理想。上述叙事包含丰富的涵义,诸如(1)反映了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的高度融合,各民族普遍接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关系和族源关系。(2)反映了中华民族框架下的各民族交错居住唇齿相依地缘关系下的团结、互助与相互尊重。(3)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和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4)反映了民族同源观念在叙事理念方面的共性和该神话母题流传的普遍性。

  2.同一个民族会存在民族同源型神话叙事的不同类型。民族同源型神话的鲜明叙事特征还表现在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支系的神话叙事中。有时由于中国许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众多支系,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或者地缘关系,往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不同支系或不同生活地区具有不同的同源神话类型。以彝族为例, 目前搜集到的彝族有关“民族同源型神话”32篇,其中表现出明显差异的情况示例(见表2)。

  通过表 2 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支系或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叙述民族同源时内容往往会产生差异,同样是描述三个民族或民族支系同源,如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州的民族来源神话说,彝族、哈尼族与汉族同源;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的神话《居木惹略》中说藏族、汉族、彝族同源,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夷人三兄弟》则从强调民族支系的起源,叙述说干彝、黑彝和汉族同出一源。有时即使同一个地区的神话由于讲述人或采集背景的不同也会出现叙事的差异性,如同样是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采集的神话,在《獐子氏族的来历》神话中说,汉族、黑彝、哈尼族和傣族四个民族同源,而在《洪水泛滥》中则说成是汉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彝族等 6个民族同源。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充分表明民族同源神话中许多带有地域性的特质,不仅体现出神话与地理区位、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也体现出区域性语言特征以及区域板块对神话创作与流传的重要影响,体现出神话作为民间口头文化传统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特征。

  3.民族同源型神话的几个程式化叙事结构。尽管该类神话的数量众多,并且表现出特色各异的个性化内容,但在叙事结构方面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相似。一是绝大多数神话将民族起源设置在人类起源的大背景下,所描述的本民族的产生是在“绝地天通”之后结束了人、神不分的背景下人类产生的历史,因此一般关于民族同源的神话都会设置一个大洪水、天塌地陷或其他天灾人祸的时空背景,由此与以前的作为神的谱系分开,如目前采集到的302篇多民族同源神话中,洪水后人类再生为背景的神话有153篇,占搜集神话总数的50.6%,其他灾难性背景的神话117篇,占38.7%,这种情况表明,该类神话已将人类和民族的自觉认识放在叙事的重要位置,并且表现出神话创作与流传的程式化特征。二是在叙述多民族产生时,婚姻繁衍人类的叙事在各地相当普遍,不仅有人与图腾动物的婚姻、人与神的婚姻,更多的是以兄妹婚再生人类为代表的血缘婚繁衍多个民族,而伏羲女娲兄妹婚生各民族的母题相当普遍。据对目前采集的民族同源型神话的粗略统计,含有兄妹婚神话母题的有114篇,占神话总数的37.7%。特别是叙事结构上,将兄妹婚与洪水母题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在各个民族地区非常普遍。三是在叙事母题方面涉及汉族的母题出现频次较高。这一现象表明,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的文化交往与人口变迁中形成的“我中有你”与“你中有我”关系,由于汉族作为主体民族,无论是其人数还是文化,都对处于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直到当下,许多民族地区都可以看到保留完好的文庙 以及数量丰富的汉族文献,这对同源型神话在后世传播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有力例证,因此在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出现本民族与汉族同源的母题非常自然。

  二、民族同源型神话的当代文化价值

  神话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积淀出的悠久文化传统,就其创作的目的与传承性质而言是神圣叙事,也是先人们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利用集体智慧精心创作并传承的群体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直至当今新时代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团结仍具有积极的文化实践意义。

  1.民族同源型神话表达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民族观。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及其理论探索中,我们也会深刻感知到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命运与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如列宁曾经指出“:在一个国家内各民族分开是有害的,因此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力求使它们接近和融合”。[2]毛泽东提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3]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4]民族同源型神话以其丰富的母题表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统一的主旋律。中国有史记载的炎黄部落高度融合以来,就构筑了一个多民族密不可分的大家庭观念,中国古代的众多民族的融合与再融合,既为中国逐步发展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客观的前提,也为建构统一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观念上的保障。虽然在中国漫长的民族发展历史上经历某些特定时期的民族演化与更迭,但主旋律却无一例外地表达出中华民族概念下的高度融合,其中,无论是史前文明时代对三皇五帝的追忆,还是进入文明时代夏商周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表达,以及春秋战国之后秦汉对国家四百多年的统一,还是接下来是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年多年诸多民族的充分融合,乃至其后的隋唐宋元明清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央集权与周边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都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改善或调整的过程,如有研究者在分析古代民族的历史发展时提出:“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东方大国,共同竭力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国历史的总趋势一直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始终没有改变,各族人民要求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大统一的观念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各族人民心中。”[5]这种观念反映在神话中,就自然生成为叙述多民族同源的母题,成为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和宣扬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力量。像许多神话中叙述的洪水后中华民族同源型神话的叙事特征与文化价值兄妹结婚,生育出今天各个民族的祖先。许多艺术性的想象并非天马行空,而恰恰是神话对古老民族关系的选择性表达,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文化信念,这种文化信念又很好地支撑了当代各民族大团结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2.民族同源型神话传承着中华民族和谐民族关系的优秀文化传统。历史上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与占主体的汉民族之间以及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各少数民族“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6]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这种历史事实又相伴而生甚至相辅相成,在中国早就有民族和谐的历史,对“和谐”问题的理性探索,如《易经》中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强调“和”的重要性。《论语》中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尔雅·释地》关于“四海”的解释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从儒家早期的民族观而言,认为四周各少数民族与中原为主要聚居区的汉族前身都是兄弟。《孟子》中也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张。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的民族观历来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我国许多地区民族混居程度高,一个地方常常生活着若干民族,这些民族只有和谐共处才能有力推动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讲,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纽带就是古老的文化传统,这一各民族兄弟相称的同源型神话就是建构民族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文化支撑之一,民族同源型神话一般都可以在悠久的历史中找到依据,如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壮族神话《姆洛甲叫崽女分家》中说,壮人、猎人、汉人、傣、渔人、苗人,种甘蔗的汉人,布农人(壮)、侗人、瑶人等为一母所生。[7]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的《盘古歌》则说,盘古造天地之后,神农造田地,鲁班造鱼虾,周公造道理,圣人造知识。把汉族中的许多神话人 物与壮族的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另则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神话《花和姓》中说,古代有叫“花”和“姓”的两兄妹大洪水后结婚繁衍人类,生黄色皮肤的孩子,取名黄帝,于是天下就有了黄帝的子孙。[8]这一观念的产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表现出壮族神话的叙事传统具有骆越文化与华夏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笔者2017年6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明山一带的武鸣区马头镇元龙坡、安等秧等地战国古墓群遗址考察时,考古学者认为这一带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铜卣和铜戈等,与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物颇为相似,表明古代骆越民族在3300年以前的商朝时期就与北方民族有着相应的交往联系。所以神话中所说的汉族、壮族等民族为一母所生,非常形象地反映出神话创作者以及讲述者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繁衍发展中,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才逐渐形成了彼此依存,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和谐民族关系。

  3.民族同源型神话本质上体现出各民族的共同文化理想。一般而言,一个多民族国家真正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纯血统民族情况非常罕见,相反,通过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传统优秀文化来维系民族心理认同的做法,更为各族人民所广泛关注。这些民族同源型神话母题会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民族观念之中,成为民族内聚与归向的心理动力,使民族中的群体与个体都自觉将本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与国家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并承担起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责任与义务。由此而升华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理想。

  通过对大量民族同源型神话的内容分析不难看出,该类神话叙事的本质属于理性的艺术创造,但并没有游离客观的现实基础。有的神话通过人神关系与民族关系的建构表达出不同民族之间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有的则是将现实中的兄弟姐妹关系直接植入到神话叙事之中。从目前该类神话采集的302篇神话的初步统计数字看,包含“2个民族同源母题”的神话35篇、“3个民族同源母题”神话67篇、“4个民族同源母题”神话39篇、“5个民族同源母题”神话18篇、“6个民族同源母题”神话10篇、“7个民族同源母题”神话14篇、“8个民族同源母题”神话4篇、“9个民族同源母题”神话17篇“10个民族同源母题”神话4篇、“10个以上更多民族同源母题”神话12篇、“数目不确指的多民族同源母题”神话82篇。从数量分布看,涉及民族数量在4个以内和不确定具体数量的神话相对集中,说明关于神话创作在选择表述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与本土化的生活生产环境和客观感知有关,抒发的是一种最朴素的民间情感。在不同的母题中,无论是苗族神话中的汉族与苗族同源,还是侗族神话说的汉族与侗族同源,以及更多的民族同源,都无一例外地表达出对民族友好相处的一种先验性判断或理想化愿望。显然,神话中许多民族由一母所生或从同一个母体产生,强调的是民族起源时的血缘关系,但我们在确认族源时并不能完全从血缘关系上去追踪,因为民族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它的确立涉及到特定的原则和与之相关的多种标准,不同血缘的人可以构成一个民族,同一血缘的个人也可能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如异族男女结婚生育的众多子女,血缘相同,而族籍既可以跟随父亲,又可以跟随母亲等等。真正的民族同源应该考虑地域分布、经济生活、语言、习俗、信仰与道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神话中将不同民族说成是一母所生或源于一处,更多表现出各民族之间的同源关系的共同文化理想,寓繁为简,通俗易懂,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并广泛接受。

  最后需要提出的是,我们如何看待民族同源型神话的文化精神和当代价值实践,首先要以神话思维和神话创作传统为切入点,科学观察这类神话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毋庸否认,在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有利于推动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文化传统。一方面,许多有关族源的神话昭示着多个民族关系的和谐共生,表达出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性诉求,反映出民族间密切的交往关系、长期的融合关系、友好的文化互动关系,蕴含的中华各民族共同文化诉求与民族间的高度认同感;另一方面,民族同源型神话又是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推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共处的本土化教材,也将在新时代中华民族构筑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2017.10.18)[EB/OL].http://news.xi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

  [2](前苏联)列宁.列宁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习近平.2015年9月30日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1.

  [5]孙扬田,宋云高.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2).

  [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社,1999.

  [7]覃妈仰.姆洛甲叫崽女分家[A].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C].北京:中国 ISBN 中心,2001.

  [8]龙明朗.花和姓[A].农冠品.壮族神话集成[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宪昭,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资料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曾主持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化母题研究”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课题,目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17ZDA161)。已出版《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等专著10余部,论文100余篇。

 

  (原文载于《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1期)

     值班编辑: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