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兰:《多兰诗选》│新书 发布日期:2016-10-24   作者:多兰著 哈森译   点击数:1520  

【多兰简介】:多兰(陈岗龙),蒙古族,70后,内蒙古扎鲁特旗人。现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4岁发表处女作,在《花的原野》、《民族文学》等汉、蒙期刊上发表过二百多首诗歌,诗歌《蒙古人》多次被选入蒙古国中小学教材。在国内外出版过《蒙古人》、《泪月亮》、《琥珀色的眼睛》母语诗集。

【哈森简介】:哈森、蒙古族、女、70后、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届高研班学员、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应邀诗人。现为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业务处副处长、副译审,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 译著有《巴•拉哈巴苏荣诗选》、《满巴扎仓》、《蒙古国文学经典诗歌卷》等,著作有《通往巴别塔的路上》、《风的印记》。在《人民文学》、《世界文学》、《诗刊》、《民族文学》、《花的原野》等大型期刊上发表文学翻译作品、汉蒙原创诗歌与文艺评论近300万字。曾获两次“朵日纳”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

《多兰诗选》序
有一种修行叫做“为你写诗“
——宝音贺希格

我曾经说过,左撇子多兰,比一般人多一只右手,它属于月亮,又属于诗歌。想必他写论文的灵感也源自这只无形且温暖的右手。当然,他有一双冷静思考的手,以另一种方式去解构世界的奥秘,这是他的本职所在。

我给多兰的处女诗集《蒙古人》写的序,题目是《一个主语,七十四个谓语》。这个名字来自于他的成名之作《蒙古人》。在此诗中,他滔滔不绝地诉说着一个主语,引出七十四个新颖而丰富的谓语。因这首诗而名噪诗坛时,他还是个在读大学生——专攻历史学,但他经常“出没”于蒙古语言文学系,以论诗为乐。

那是诗的年代,如果不谈诗、不写诗,仿佛有愧于青春。如今,已过四分之一世纪,诗歌好像走下“神坛”,潜入“地下”。但多兰对诗歌的热爱却有增无减,甚至更加深沉、纯粹。繁忙的教学与理性的学术,没有让他远离这片多情而“非逻辑”的缪斯领地。他对诗歌如此执着的守护,让我想起辛波斯卡的那句名言: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于不写诗的荒谬。

《多兰诗选》中,除了《十三世纪》、《蒙古人》、《我经过博物馆门前》、《圆明园》、《梦中的大沽》等历史感强烈、耐人寻味的诗作,以及《戈壁》、《奈曼的树》、《云之大迁徙》等咏物诗,更多的还是情诗。我悄悄地统计了一下,可称作情诗的作品竟然有40多首,远远超过全书的一半。

虽然情诗多,但多兰不是多产诗人,他甚至反对为出诗集或获奖而写诗。在一篇访谈文章里他曾经说过:诗是不能生产的。他明白,写诗是一次次酝酿已久的偶遇,是一种不断行走中的等待,如同爱情,如同与“你”相见。

读多兰的情诗,感觉就像在黑夜最安静的时候,听到花开的声音,花儿们都有同一个亲切的称呼:你。“你”如同多兰的“蒙古人”一样,可以衍生很多惊人的谓语,并且带有众多不确定性。“你”究竟是谁?具体无人知晓,也不必探其究竟,因为那是隐藏于永恒的秘密。但我们可以判断,“你”是诗人倾诉的对象,又是一个集于一切美好的理想之国。“因为我爱你/你所爱的一切都在我心里/因为我爱你/我所爱的一切都源自你”(《因为我爱你》)。“你”是唯一的,也是丰润而开放的“度母”。

多兰的情诗里,“你”是一个岸, 是像大海一样黑夜的岸。诗人像鱼儿一样,游荡到那里,“只为你写诗”——“我不需要/诗人的桂冠/心爱的你/是无冕之王//我不能歌颂/所有伟大的事物/只为心爱的你/谱写民谣般的诗”。毫无疑问,在“所有伟大的事物”中“你”最鲜艳。“民谣般的诗”韵律优美,辞藻精妙,最适合歌颂爱的美好,而且被永久传诵。“心爱的你/是无冕之王。”这种仰望,是山麓朝山峰的“倾泻”,也是青草向微风低头的姿势。

多兰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黑暗”或最大的寂静,那是一个明亮的去处,因为那里有诗,有“你”。他在那里精心修行,收藏着“只在黑暗中凋零”的花。他是在“北半球漫长的夜晚”经常失眠的人。“我用黑夜的一半/梦你/用黑夜的另一半/来/失眠”(《黑夜》)。梦也有“你”,醒也有“你”,始终将自己约束于“你”。

“若是没有诗歌,我如何才能/相信花瓣上的露水/就是你的泪水……若是没有诗歌,我怎能/将所有的美好寄托于你身上/把你画在心里。”(《若是没有诗歌》)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你”,诗人还会一直写诗吗?多兰自言:“说一句实在话/我不懂得爱情/只知道那个让我/写情诗的温柔女子。” 这个女子或许是那个在风中的烛光里读情诗的“你”。我与你,写诗与读诗,在此浑然一体,征服彼此。

多兰在《修行》中这样写道:“我并不奢望抵达智慧的彼岸/我并不奢望获菩提之心成佛/我只是把你画在心中/将此当做一种精心修行。”“我”越想,“你”越远。她的“离我远去”意味着“在身与心的空宇中你走向我的心灵深处。”此处,远与深的统一,十分巧妙。原来,有一种修行叫做“为你写诗”。

修行

我并不奢望抵达智慧的彼岸
我并不奢望获菩提之心成佛
我只是把你画在心中
把它当做一种静心修行
 
我把你当做我的度母
闭上眼把你画在心里
我越是想你,你越是离我远去
在身与心的空宇中你走向我的心灵深处
我闭上眼睛忘了尘世
静心修行
身与心的空宇中仿佛有白海螺法音在回响
希望你将我从修行中唤醒
当我一睁眼希望你像度母一样站在面前朝我微笑
我只是为了求得你我的一段缘分
静心修行 
 
我并不奢望抵达智慧的彼岸
我并不奢望获菩提之心成佛
我只是把你画在心中
把它当做一种静心修行
 
2010
 

月牙
是风中飘逝一半的
花圈
 
天空
是逝者瞑目前
眼睛的颜色
 
是地下亡灵们飘扬的
长发
 
我们
要学会哀悼
自我
 
如果地狱还有爱情

如果地狱还有爱情
为了你,下地狱也无悔
如果你我今生无缘
就算受苦难,宁愿选择下地狱
 
为了所爱的人,下地狱也无悔
就算要遭受炙烤锯割也不畏惧
若是抛开善恶相参的人间而去
酷刑地狱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
 
若能弥补让你苦等的罪孽,入地狱也无悔
坠落八寒的地狱,爆裂如花也无妨
想把这个尘世间找不到的爱
冷冷的冰里瞬间点燃也欣慰
 
喜欢爱恋的心啊,不怕落入地狱
将从地狱找寻人间中未能得到的爱
早有定数的生命中既然没能爱够
跳进地狱油锅里也喊一声我爱你
 
只要真爱尚存不怕任何炼狱
任凭十八层地狱将我随便处置
可怖的阎罗王也懂得佛性
即使他雷霆大怒也无法改变我的爱
 
十八层地狱如若还有爱情
为了心爱的你,我甘愿下地狱
若是相爱的人,世间已经多余
一起坠入炎寒地狱又奈何
 
2011

译后记:“温暖”的诗歌

                               哈森 /  文

最初喜欢多兰诗歌是在大学校园,那时他的《蒙古人》风靡于有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各大院校。

“蒙古人是成吉思汗/蒙古人是欧洲废墟/蒙古人是我必修的《秘史》/蒙古人是拉施特的《史集》/蒙古人是冲决长城的洪峰/蒙古人是过早退却的浪潮”。

开篇,即如大海,朝着一颗颗年轻的心涌来,澎湃着,撞击着,掀起内心千层巨浪。

是的,那个时候,我是用我的母语读到了这些诗句。

最初翻译多兰诗歌,是早在2008年5月。还得感谢新浪博客。那时,我借助博客平台,开始有意识地译介母语诗歌,国内诸多优秀的蒙古族母语诗人作品中,我选择了多兰的诗歌。

多兰的诗歌里有蒙古族知识分子的忧思和良知。《十三世纪》、《骑士》、《瓷马》、《蒙古人》、《我经过博物馆门前》等诗歌充满了对这个族群兴衰历史的沉思和批判,面对十三世纪的历史,他的诗歌没有更多的母语诗人们所抒发的歌颂、赞扬和抒情,有的只是冷静、犀利和诉说。

“马背望去/仿佛一切  都有/蒙古迹象//跃下马背/看上去  唯独马/有蒙古迹象//十三世纪/越不过/马背//十三世纪/跃不下/马背”(《骑士》);

“每一棵树上/都曾刻过/“蒙古人”。//我为何要相认/这片不认得我的/森林。//大火之后,这片森林/忘记自我。/也忘记我。//无法抹去你/只想在你的废墟/休息片刻,我来了。”(《十三世纪》)

这两首,是我最早译的两首。从那时起,我感觉可以借助翻译多兰的诗歌,很好地安置我的某一些隐痛。

多兰的诗歌里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比如《圆明园》,比如《秋天我向祖国敬礼》。《蒙古人》之后,《圆明园》可谓是多兰第二首力作。

“月亮般温柔的一个女人/死去已久   有风的夜晚/被烈火烧掉家园   见了伤疤/就生恨的人们   将大火的苗子/埋在那女人的墓下/从此有一座火山被封存在地底下//母亲叮嘱我不要哭泣/秋夜抑或冬夜  一样的阴冷/母亲啊   寂静/寂静的圆明园大理石门   闪耀着/闪耀着将我消融的寒光。”(《圆明园》)

个人认为,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可以说是蒙古族诗歌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首浓缩生命温度和思想纯度的作品基调如寒夜的圆明园一般是“冷”的,仿佛也只有这样的“冷抒情”才能让这首诗饱满,让他心头重重的结儿释放。

说起“冷抒情”,我还喜欢他的另一首——《冢》:”月牙/是风中飘逝一半的/花圈//天空/是逝者瞑目前/眼睛的颜色//风/是地下亡灵们飘扬的/长发//我们/要学会哀悼/自我”。

如果说,前面说得更多是多兰诗歌的思想内涵,那么这首诗歌展现的是多兰的诗歌创作能力。我不是诗歌评论家,但我明白,这样的诗歌对一个译者的翻译活动有着怎样的原动力。一个有使命感的译者,是一定要把自己认为的经典译介到另一个语言文字中去的。

说完了忧思、说了“冷”,还是要说说多兰诗歌里的暖。多兰,蒙古语,其义“温暖”。作为平时熟惯的朋友,我们有时候也直呼他“温暖”先生。多兰的诗歌,不止是暖,而是沸腾的,火热的。当然,我说的当然是情诗。

比如《走吧》,我想,这首一定是诗人一气呵成的作品。当然,我翻译的时候,也是一气呵成的。这样真挚热烈、果敢担当的爱情的感觉,没有一个女子不喜欢,包括我这个女性译者。译笔一动,那一刻,正如写诗不是别人可以指教的一样,诗歌翻译也不是别人可以指教的,两种文字,两个毫无感情瓜葛的人,在文字的内部有了不可思议的碰撞,心气一顺,用蒙古文书写的《走吧》,平稳着陆于汉语的大地上。

“兴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后悔哭泣/用爱的手心/心疼地揩去你脸上的泪/我会轻轻告诉你:/迎面飘来的白云/是我们还未寻觅到的家园/傍晚玫红的云霞/是我们点亮的烛光/要把临近你我的冬季大雪/遗忘在心灵之外/走吧,我们去远方。//我们走吧,离开这里/掠取向梧桐飞来的百灵之声/把带着花香的田野之风/别在你粉红的围巾上/从你我的心灵取出/将要为你心动而写的所有诗篇/走吧,我们去远方。”(《走吧》节选)

很多诗人写情诗,有意无意地会用很多隐喻,拐弯抹角,躲躲藏藏。当然,这也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写作手法,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多兰不是。他表达爱的诗歌方式是坦荡的,就算是“已成遗憾”的爱恋,他的妻子他的女儿都是他宁静的读者。

“梦里你像月亮一般挥洒着光芒/我从看不见的远方向着你心驰/仿佛有预感妻子从背后抱着我/无法施展飞马双翼我百般焦急”(《梦里你像月亮一般挥洒着光芒》)

四十而不惑。面对生活的责任,面对情感的不由自主却无可奈何的本质……早已世事洞明的人,懂得如何安顿生活、安顿自己的。他将无尽的思念,寄托于“泪月亮”,转化为至纯质朴的诗句,“化险为夷”成为佳话。

近年,多兰的爱情诗更趋民谣化,诗作如泉涌。《如果地狱还有爱情》、《修行》、《若是没有诗歌》、《因为我爱你》都是近年来备受读者喜爱的诗歌。

《今天的雪花轻轻飘落》是我们一次文友聚会时的即兴诗,记得我也是跟着即兴翻译的。那天,北京下了好大的一场大雪,因为这首诗,变得更加难忘。

多兰的诗歌,我翻译长达七年了。每每读他的诗歌,我都是重新认识这位熟悉的诗人朋友一般,有一阵真切的感动和感慨。

作为译者,遇到如此温度分明的诗歌以及温暖的诗人,是幸运的。

此为译后记。
                                   

                                                     译者

                                 2015年12月16日

文章推荐:邱婧(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图文编辑:高倩(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