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文:壮族民间黄巢传说的口述史意义|论文 发布日期:2017-01-11   作者: 陈金文   点击数:2505  
摘要:在壮族地区流传着一些黄巢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壮族民众展开联想和想象,传达他们的历史记
忆,抒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表达他们关于黄巢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认识。壮族民间的黄巢传说可
以补正官方历史文献,具有珍贵的口述史意义。
关键词:壮族;黄巢传说;虚构;真实;口述史意义
 
黄巢(835-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历史学界一直重视对他的研究,仅近年就有不少研究论文发表,如俞兆鹏《黄巢生平事迹考异》[1]、李晓光等《泰山狼虎谷黄巢遇难考》[2]、縢新才《论黄巢的性格特征及影响》[3],等等。黄巢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身后留下了许多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如张定亚在《试论陕西陵墓传说》中就例举了《黄巢沟》的传说[4];李晓光撰写的《泰山狼虎谷黄巢遇难考》一文中也以多则民间传说作为考据资料;巫瑞书在《民间文学名作鉴赏》一书中专门撰写了黄巢传说《鸡叫岩》的鉴赏文章——《史学与文学的高度结合——〈鸡叫岩〉鉴赏》,从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两个角度给予该传说以高度评价[5]。
黄巢义军在从广州回师北上的过程中,途经广西,得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因而在广西壮族群众中有不少黄巢的传说在流传。笔者拟就壮族群众中流传的黄巢传说的史学价值进行探讨。
 
一、壮族民间黄巢传说简介
笔者通过查阅各种民间文学口头资料及田野调查,共搜集到壮族民间口头流传的黄巢传说5则,分别是《黄昭》[6]、《黄巢城》[7]、《黄巢战朱温》[8]、《黄巢剑》[9]、《黄曹城的传说》[10]。前述传说中的“黄昭”、“黄曹”即是“黄巢”。当时采录这些传说的地方文化工作者或者是受知识水平的局限,没有意识到民间口头所说的“黄昭”、“黄曹”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或者是出于忠实民间口头讲述的目的,在采录这些民间传说文本时依照讲述人的方言发音做记录,而采用了白字。这5则传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军对封建王朝的革命斗争,抨击了朝廷官兵对农民革命军惨无人道的镇压,讴歌了黄巢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意志。
《黄昭》的传说讲述了黄昭起义的原因以及朝廷的残酷镇压。传说讲:花山壁画对面岜耀村有个大力士叫黄昭,大家都很拥护他。一年发生了旱灾,官府仍旧逼租逼税。黄昭把大家组织起来,展开反抗斗争。官府向朝廷报告,朝廷派来兵马镇压。黄昭的军队死伤惨重,官兵还把黄昭已经掩埋的尸骨挖掘出来。神仙为了让世人知道官兵的罪恶,把这种惨烈的景象印到崖壁上,形成了花山崖壁画。
《黄巢城》的传说讲:李克用攻打黄巢,黄巢接连失败。黄巢逃到南方,在壮、瑶各族人民的拥护下重整旗鼓。李克用以数倍于黄巢的兵力向他发起进
攻,黄巢退到左江岸边,眼看走投无路,他的部下兰卜柳建议修建一座城堡抵御敌人进攻。兰卜柳在石壁上画了座石城,黄巢看了设计图很满意。第二天一
早,兰卜柳就把城堡建好了。黄巢打败了李克用军队的进攻。黄巢要给兰卜柳庆功,其人却不见了踪影。
《黄巢战朱温》的传说讲:黄巢和朱温在宁明一带大战,黄巢军队大败朱温。朱温的士兵逃到珠山,又碰上花山挡路,结果被全部消灭,朱温也跳江自杀。战斗的场面映在崖壁上,所以花山石壁上面没有手脚和头的影像很多。
《黄巢剑》的传说通过神化黄巢使用的兵器神化黄巢。传说讲:左江沿岸一小镇有个哑巴孩子,15岁那年跟父母上街买菜,突然开口说话,要父母买下一条六七十斤重的大鲶鱼。他们从鱼肚里得到一把剑,上写“黄巢剑”三字。小孩说他是代仙人收存这把宝剑,不能把剑拉出鞘,不然全家都会被杀死。他的父亲不听劝阻,结果全家都死了。宝剑自插入鞘,飞到左江公益村黄巢城山的峭壁上。后来黄巢造反路过左江,这把剑落到黄巢船上。黄巢把剑拔出来,对着官兵一挥,80万官兵人头落地。黄巢的母亲感觉稀奇,偷偷地把剑拔出来看,结果头被砍了下来。黄巢剑也随后飞回到原来的峭壁上。黄巢失去了宝剑,起义失败身亡。
《黄曹城的传说》通过“神奇的诞生”、“登云靴”、“复生法术”等母题单元,塑造了一位擅长法术的起义英雄形象,他坚强不屈,百折不挠,起义最终因法术失灵而失败。传说讲:有个壮寨里一对夫妇年过五十还没生孩子。妇人一次路过一块巨石,一声响亮,石头裂开,热气冲身,妇人怀孕生了黄曹。黄曹天性聪明,大家都称他“神童”。后来,黄曹穿着神靴飞到京城学习,每晚都回来。不久,他的妻子怀孕了,继母认为媳妇不忠。媳妇便把黄曹的靴子藏起一只证明自己的清白。黄曹早晨找不到靴子,看看太阳马上要升起,他用箭射太阳,太阳降了下来。天象变化惊扰了皇帝,皇帝请人一算知道了是黄曹干的,派兵捉拿。黄曹被杀,被石马驮着往家走,一路逢人便问:人被砍下头,还能不能活?人们都说能活,他的继母却说:没头了还想活是白日做梦。黄巢死去。黄曹妻子按照黄曹遗嘱用棺材盛殓了黄曹,然后把棺材推入水中。一位渔夫梦见一个后生对他说:河上将会飘来一副棺材,如果用斧头把棺材劈开,后生做君,他就能为臣。因为妻子的阻拦,渔夫没能劈开棺材。黄曹又托梦给妻子:棺材将会飘回,如果拔掉棺材四角的铁钉,自己还能翻生。因为继母的阻挠,妻子没能拔掉棺材四角的铁钉。黄曹又托梦给妻子让她买9个大缸藏房子里,看到缸里有小虫就用稀粥喂它,一直喂七七四十九天,自己就能翻生复仇。结果,因为继母的捣乱,法术再次失败。最后,黄曹托梦告诉妻子:埋虫子的地方会长出一片竹林,如果有人要砍一定要100文钱一根。皇帝的轿子过这里,恰好轿杆掉了,便要买竹子,继母做主,收了99文钱,就让人砍竹子。竹杆中跑出黄曹和一群竹兵。但终因竹兵力气不足没能打败皇帝。黄曹带兵逃到公益村。他打算一夜造好一座石桥。继母让鸡提前叫了,造桥失败,黄曹一气身亡。竹节兵不知黄曹已死,继续操练,日久天长其身影便映入江边石壁,营房变成“黄曹城”。
以上5则传说,讲述了黄巢起义的缘起,描述了黄巢与官兵的激烈斗争和朝廷对黄巢起义军的残酷镇压,同时还塑造了具有神话色彩的起义者形象。壮族民间黄巢传说最终都落脚于对左江沿岸自然景观或花山崖壁画内容的“解释”上,这些解释自然都是牵强附会之说。左江两岸以壮族为主的广西各族人民,他们不过是要借对左江沿岸自然景观或花山崖壁画内容的“解读”,展开联想和想象,传达他们的历史记忆,抒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表达他们关于黄巢这一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评价与认识。
 
二、壮族民间黄巢传说的虚构与真实
传说属于人民大众的“口传的历史”,但是,它绝非严格意义的历史。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指出:“传说在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时,是经过了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的。许多传说更把极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人工物、自然物之上,从而产生出虚构的故事。”[11]正如所言,民间传说虽然具有历史性,但它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而是对历史的艺术再现,其中有想象、幻想与虚构。流传于壮族民间口头的黄巢传说也不例外,其中自然也有诸多想象与虚构的因素。
黄巢本是山东冤句(今山东曹县)人,但在壮族民间的黄巢传说里,黄巢被本土化,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广西人和壮族人。《黄昭》的传说讲,他的
故乡在“花山崖壁画对面”“一个叫岜耀的村庄”;在《黄曹城的传说》中,他的故乡则是在“南方壮乡”的一个“山村”。
《黄巢城》的传说讲,黄巢为了抵御敌人的进攻,在左江边修了一座石城。传说中的“黄巢城”,在左江岸边,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公益村叫吹屯与濑湍镇仁良村贡奉屯的交界点。这个地方的江南岸石壁酷似一堵人工砌成的石墙,上面还有一个石拱门,拱门的四周有许多小山峰围绕着,犹如一座古代军队驻扎的营盘。其实,这一切都非人工所为,而是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非黄巢义军所建。
《黄巢战朱温》的传说讲,黄巢在宁明一带大败朱温,朱温的士兵被全部消灭,朱温自己也跳江自杀。这一说法自然不符合事实。因为历史上朱温不但没有死于黄巢农民军之手,而且在镇压黄巢起义之后,还篡夺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后梁王朝,这个王朝一直延续了16年后才灭亡[12]。
《黄巢剑》《黄曹城的传说》有着更为浓郁的想象和幻想。在这两则传说中讲,黄巢有一把挥一挥就可以消灭几十万官兵的宝剑;或讲他精于法术,法术是他与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手段,而他起义大业的失败也被完全归究为法术的失灵。
总之,就以上所述来看,流传于壮族民间的黄巢传说,或者是与信史处处抵触,或者明显属于附会之说,几乎看不到有“历史的、实在的因素”[13]。但是,作为研究者,我们绝不应该仅仅停止于对传说文本表层意义的理解,而是要去探索、分析其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笔者以为,尽管单就黄巢传说文本的表层来看,好像都是些无稽之谈,但就这些传说的深层历史文化蕴涵来看,其中却不乏对历史的真实反映,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流传于民间口头的历史传说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传达了他们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与认识。普通群众不掌握系统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对历史一无所知,对于属于常识范畴的历史知识他们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但他们在传说中却常常置这种常识性的历史知识于不顾,展开想象、幻想,让人看似肆意虚构。如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武则天是广西钦州人。《岭外代答》载:“广右人言武后本钦州人,今皆祀武后也,冠帔巍然,众人环坐。所在神祠,无不以武为尊。巫者招神,称曰武太后娘娘,俗曰武婆婆也。”[14]周去非认为,广西百姓讲武则天的籍贯在钦州,并立庙祭祀她。在广西群众中又有传说讲杨贵妃也是广西人。《梧州志》云:“贵妃姓杨,容州云凌里人,小名玉环。早失父母,家贫,初孕十三月,生之日,异香满室,胞胎如莲花,三日目不开。”[15]此处讲杨玉环系广西容州(今容县)人,母亲怀孕13个月才生下她。就以上来看,将历史名人的籍贯附会于传说流地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常见现象。笔者以为,这不是普通百姓缺乏历史常识的表现,而正是他们记述历史的一种特殊手段,他们运用这种方法,传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抒发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流传于壮族民间口头的黄巢传说也是如此,在故事中黄巢成了广西人和壮族人,广西壮族人民正是借此表达他们对黄巢的尊敬、爱戴与真挚怀念,表达他们对黄巢不同于官修史书的历史评价。
朱温生性残暴,杀人如草芥,蔑视人伦,荒淫无耻,他建立的后梁王朝对人民一直是横征暴敛,残酷压榨,他在历史上臭名昭著,自然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黄巢战朱温》的传说中讲他在花山死于黄巢农民起义军之手,这尽管有悖于历史事实,却真实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他的憎恶之情。
从常理上讲,黄巢自然不会有一把挥一挥就可以消灭几十万官兵的宝剑,但是《黄巢剑》的传说仍然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它真实地反映了黄巢义军在自广州挥师北上,途径广西的过程中,对官兵形成的摧枯拉朽的攻势。
《黄曹城的传说》有着更为浓郁的想象和幻想,弥漫着浓郁的神话色彩。该传说的采录者,在文后的附记中讲:“从故事的情节来看,《黄曹城的传说》与在河池、南丹、宜山、柳城的《莫一大王》相似。《黄曹城的传说》究竟是不是《莫一大王》的变异,有待研究。”[16]我们认为,《黄曹城的传说》正是《莫一大王》传说的变异。《莫一大王》传说广泛流传于广西多个地区,笔者在《莫一大王及同类型传说英雄人物原型浅论》一文中,曾对该传说类型做过归纳,其情节单元大致如下:(1)英雄奇异的出生,或因风水而孕,或非人类所生,或怀孕数年才出生。(2)英雄在京城或远离家乡的某地读书或做官。
 
参考文献
[1]俞兆鹏.黄巢生平事迹考异[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18-124.
[2]李晓光,张令河.泰山狼虎谷黄巢遇难考[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3):11-12.
[3]縢新才.论黄巢的性格特征及影响[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3-28.
[4]张定亚.试论陕西陵墓传说[G]//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论研究部.中国民间传说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5]巫瑞书.民间文学名作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70-78.
[6][20]谭冠堂,吕少贤.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宁明县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64;64.
[7]红波.红波诗文集·故事传说卷[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
[8]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花山崖壁画资料集[G].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63.
[9][10][16]雷庆多.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崇左县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35;35;35.
[11][1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3;183.
[12][2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1;328-329.
[14]周去非.岭外代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71.
[15]汪森.粤西丛载(中)[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407.
[17]陈金文.《莫一大王》及同类型传说英雄人物原型浅论[J].民族文学研究,2006,(3):119-122.
[18]刘锡蕃.岭表纪蛮[M].上海:上海书店,1991:82-83.
[19]梁庭望.壮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97-98.
[22]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41.
[23]欧阳修.新唐书[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影印本),上海:中华书局,1923:2098.
[24][25]刘昫.旧唐书[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影印本),上海:中华书局,1923:358-359;2714.
[26][27]司马光.资治通鉴[M].四部丛刊,景宋刻本(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2885;2889.
[28]郭沫若.我们研究民间文学的目的[J].民间文艺集刊,1950,(1).
 
作者简介:
陈金文(1963-),男,山东鱼台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