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秋:壮族巫师的信仰世界|论文 发布日期:2017-01-11   作者:黄桂秋   点击数:7412  


【摘要】壮族巫师是指能沟通鬼神算卜治病的人他们信仰世界中的宇宙观、灵魂观和神灵观等具有中国南方族群巫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些信仰观念除了被壮族麽教、师公、道公、僧公等民间教派融合吸收以外,还对壮族民众信仰心理产生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壮族   巫师   信仰世界
巫师有许多种类型,学术界把能通灵或神灵附体的巫师通称为萨满。壮族巫师,民众称之为“禁”(北壮)、“末”(南壮),而壮族巫师本身则自称为“贯”,“贯”的本义有两种,一是指根、根源或从前、以前;二是指一棵树被砍后留下的树墩或树桩。巫师认为,自己行巫问卜时,其灵魂意志身不由己,任由阴间灵魂的支配,巫师仅仅是阴间灵魂的替身,替代阴间灵魂给阳间人传递话语。就像一棵被砍了的树,树干已没有,只剩下光秃秃的一截树墩。巫师的这一自称,除了表达其行巫时意志的无主性和灵魂替身的特点以外,更强调了追寻事物根源性的意思,即“借助祖灵寻找事物根源的人。”
与壮族民间宗教麽、师、道、僧等信仰形态相比,壮族巫师产生最早,其信仰世界中的宇宙观、灵魂观和神灵观等方面都具有中国南方族群巫信仰文化的鲜明特征,而且这些信仰观念除了被壮族麽教、师公、道公、僧公等民间教派融合吸收以外,还对壮族民众信仰心理产生广泛的影响。
 
 
一、宇宙观与天堂花园
宇宙观是壮族先民对宇宙起源和宇宙构造的观察、认识与解释,壮族巫信仰宇宙观有上中下三界。上界即天界,是神灵之所,中界即大地人间,是生灵之所,下界是水界,是水神图额和死者灵魂暂居之所。各界之中,天界有十二层,人间地界有十二方(处),水界也有十二层。以上宇宙构造观念在壮族民间宗教经词文本中,以麽教经书保留比较完整,每一部经书都以“三界三王制,四界四王造”为开头,壮族各地磨经手抄本中,唱到送魂须经过十二个地方、十二条街、十二座山、十二道河、十二座铜桥等。广西百色麽经手抄本《麽破塘》述及难产妇女的冤魂沉入深潭,经文中先后出现十二个泉和12个塘的概念,十二个泉是:鱼鹰泉、清水泉、三官泉、红水泉、凤凰泉、图额泉、鸟泉、娱蛤泉、情人泉、山林泉、仙女泉、花鱼泉。十二塘是:鸭鹅塘、蛇塘、鱼塘、红塘、花塘、歌塘、竹鼠塘、图额塘、情人塘、王曹塘、大血塘、土地塘等等,是土地神祈请花婆劝说血塘女鬼,将其灵魂救出血塘上岸归宗。
 与壮族同源的贵州布依族女巫,经常为生病的小孩举行招魂巫事,仪式过程中女巫要唱“招魂歌”,此巫歌内容包括“序歌”、“升天歌’、“入海歌”、“魂归”等部分,当中的“升天歌’唱及十二层天,各层描述的景象内容如下:
    第一层天:云雾茫茫,不见村庄路人,时见鸦鹰野鬼
    第二层天:棉田如雪,仙女摘棉,到处是欢歌、白云、美景
    第三层天:山清水秀,天鹅飞翔,群鸭戏水
    第四层天:仙女织彩虹,天神挖水井,七彩霓虹生辉
    第五层天:城门城墙雕龙刻风、天兵天将护卫天帝王府皇宫
    第六层天:田园沃土、女仙割稻、男神犁田、街市繁华兴隆
    第七层天:七仙女织锦点画,蜡染缓罗晾满十二条街巷
    第八层天:遍布是八十八个大水塘和水仓、八十八条水沟
    第九层天:雷公雷婆的家,看守八十八个大水塘大水仓
    第十层天:枫香马桑遍布、刺苑刺蓬成排、瘟疫漫延、阴沉恐怖
    第十一层天:月亮婆地盘、银山银路银瓦银房
    第十二层天:太阳的地方,遍地阳光火焰①
女巫唱升天歌时,十二层天一层层上去,每日一层,描述完其情景后,呼寻衣主灵魂。登天歌唱毕,杀鹅或鸭祭供,稍作休息后,接着唱“入海歌”,海也有十二层,一层层往里去,每一要描述其情景后,呼寻衣主灵魂,十二层海描述情景分别是:
     第一层海:虾子生活的地方,以草根充饥,泥土为食,自由自在
      第二层海:石蚌生活的地方,以苔丝充饥,以稀泥为食,无忧无虑
      第三层海:鱼儿生活的地方,逗乐戏耍,日夜不眠,逍遥自由
      第四层海:海螺生活的地方,房子 美丽,色彩缤纷,安稳舒服
      第五层海:龙王公主生活的地方,无边花园,歌声动人,笑声甜美
      第六层海:龙王的宫殿,金碧辉煌,无比雄伟
      第七层海:犀牛生活的地方,牛角象把刀,无人敢侵犯
      第八层海:海中最美的地方,海鹅海鸭生活的家园
      第九层海:有许多龙在此造龙潭水井,让人间做豆腐酿美酒
      第十层海:龙女们绣花的地方,五颜六色,引来蝴蝶蜜蜂
      第十一层海:繁荣的街市,大街小巷挤满来来往往的龙
      第十二层海:海底十二根金柱撑着让大地不动摇,大海不垮倒②
广西壮族女巫唱诵的巫歌中,涉及的宇宙观空间范畴主要还是天堂花园。花园象征人类的生命之园,女巫所有巫事中,几乎都少不了要进花园,上花园请花婆。花园由花婆管理,花园里养育着一盘盘的花,花婆每天负责浇水、除虫、施肥、除草等护理工作。人间刚结婚的年轻男女想生育小孩,须敬请女巫做求花巫事,女巫通过祖师的兵马引导其灵魂进入花园,请求花婆赐给花魂;有了小孩,但小孩身体多病,则请女巫进花园查看花盘、花根、花枝,是否缺水或有虫,再行赎魂解邦补命;人死后,生命终结,但其灵魂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式,回归花园,择机转世重生。从女巫唱诵的巫歌文本来看,天堂的花园明确点到的有十二个,每一个花园分别有一个女性管理者,称为一妈、二妈、三妈等,女巫做上花园巫事时,一般都要上到第四个花园才停留查看,下面是百色百兰乡那伏村女巫黄妈彩明所唱巫歌中的进花园歌词:
        哥到第一园,鸡鸭扒多不要问,
        让君上去新一园,让哥再去上一园,
        君上第二园,弟的八字在哪里,
        真正在哪园,问我们的妈呀!
        这园也不在,哥再走上上一园,
        让君再走新一园,哥上第三园,
        真正住哪里,果又在哪里,
        三园也不在,哥再走去上一园,
        君再走去新一园,哥上第四园,
        花是在哪里,果是在哪里,
        花就在四园,排在第六行,
        第三盆就是,花根就在此,
        六君看新花,仙哥探艳花,
        看到根莲梢,查遍叶莲茅
        看茅是否有斑点,看梢是否有烂叶,
        是否有其他差处,叶和茅都看全面,
        查清了才回,回去报阳间。
                (黄桂秋录译)
 
与上引壮族“进花园”巫歌内容相似的,是贵州省望漠县、罗甸县一带布依族女巫演唱的“采天花“”巫歌,内容是上天采花为人间求子的唱词:
我们准备去看花园了,讨要钥匙开下园,
讨要钥匙开上园,求要金花红花。
走到第一个花园,第一个花园是韦姓
那花和泥土粘在一起,去到第二个花园,
去到第三个花园,花盛开得非常美丽,
去到第四个花园,这园属于姓梁的,
必须掘得花才罢休,要得花才罢休。
要就要头一朵花,不要末尾那朵花,
要盛开的大朵花,拿回家去给母亲。
拿回屋去给母亲,插在竹壁上会蔫,
插在竹桌边会枯,拿给少妇戴更好。
从宇宙空间的构造到天堂花园的象征内涵,广西壮族与贵州布依族巫师信仰观念有惊人的一致性。如果说阳间人类生活的大地是俗空间,那天堂花园就是巫师群体及其信仰者的圣空间。也是巫师灵魂信仰中各种灵魂活动的空间。
 
         二、灵魂观与招魂驱鬼
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各种宗教中的灵魂观念大体上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它们都认为灵魂是其所在之个体(人或物)的一切活动的生命力,原动力和操纵者,是个体之一切行为的主宰。第二,它们都认为灵魂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活动,甚至会更进一步认为灵魂不会随形体的死亡而随即死亡。
巫信仰的灵魂观念有其独特性、神秘性。壮族巫师认为人有三魂,即命魂、游魂、转生魂,命魂即刻都附着在人的躯体上,如果脱离躯体,人就会生病招灾;游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人在睡眠时做梦中的状态;转生魂是指人死亡之后灵魂回归花山花园,等待来日转世托生。壮族巫师几乎所有的法事基本上都围绕灵魂来进行的。首先,巫师群体与普通民众的不同之处就是巫师能脱魂,能附体。所谓脱魂,就是巫师可以通过其祖师托梦进行梦幻神游,并在梦游中领神做巫,梦授行巫的知识技能等。或者巫师在其举行的巫事仪式上,出现灵魂出体,上天入地与神灵相会,从而洞悉天机,晓彻神谕,占卜吉凶,预测未来。所谓附体,就是巫师在某一巫事仪式上,通过一定的祈请程序,让神灵进入巫师的身体,使巫师的人格发生变化,巫师成为神灵的替身,于是巫师或借己之口传达神谕,或展现神灵的威武雄姿,或为患者除疾祛邪。
巫师有了以上脱魂和附体的本领神功,就可以为民众举行与灵魂信仰有关的巫事,这些巫事基本上都是围绕人类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进行的。如前述新婚夫妇欲想孕育生子,则须请巫师举行求花巫事,请花婆将花园中的花魂附于求花的女子身上,一旦如愿产下婴儿,来日再行安花还愿巫事,保佑婴儿健康成长。当然,归纳起来,巫事中,巫师行使最多的还是招魂和驱鬼仪式。所谓招魂,就是招唤生者的灵魂回归。巫信仰认为,正常人或者身强体壮者的灵魂一般都附于其身体内,如果某人生病,则要么是被恶鬼惊吓而魂飞魄散,要么是被鬼魅迷魂引诱走失,找不到归路,要使病者康复,就必须请巫师做招魂巫事,唱诵招魂词:
魂在塌土下,土地神要回,
魂在山崖下,土地神接回,
魂在大石下,土地神撬起,
回来吧,魂!回来吧,命!
就在寅时回,就在现在回,
若现在不回,成牛被人杀,成马被人割,
妈在家也盼,爸在家也望,
回家吧,v家弟,回来吧,v家仔!
衣服回到仙坛,现在官要求,现在哥来叫,
官抱你回来,保佑你平安,
吩咐你恩娘,恩娘来点巾,恩娘来点蛋,
检查阳间人大事,检查阳间人身体,
要弟命回阳间,快快跟仙君回来,
现在回哎!
(黄桂秋采录翻译)
招魂是专门为生者而进行的。驱鬼则刚好相反,是针对死者的鬼魂进行的。死者为鬼,鬼有善恶之分,一般而言,已经去世的祖先,其灵魂都是善的,成为祖先神灵,专门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幸福,当然这里指的是正常死亡的祖先灵魂。如果祖先当中有凶死的或非正常死亡的,其死后的灵魂就会变成孤魂野鬼,这些野鬼游荡荒野,无所依托,活着的人,一旦被这些野鬼缠上,人就会生病、招灾、蒙难,解决的办法就是请巫师来驱鬼,唱诵“解邦”巫歌。壮族巫信仰认为,就象人的生命由花婆赐给花魂,孕育于人间一样,另一方面,人一生下来,其身上就带有某种灾厄,壮语里就叫“邦”。"邦"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虎邦"、"猴邦"、"水邦"、"火邦"、"伤邦"、"枪邦"、"塘邦"、"剪花邦"、"短命邦"、"拦路邦"、"官匪邦等。在壮语里,“邦”实指恶鬼、野鬼,正是这些恶鬼、野鬼经常作祟于人,使人生病,带来灾难。巫师在举行"驱鬼"法事时,过程一般是请祖师先查问是什么"邦"作祟,查清后用威吓或强制性的语气,命令这些“邦”放魂给阳间人。如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有一个生病昏倒住院的女性黄XX,家人请女巫黄妈彩明查问,知道是阴间一个野鬼作祟,想要她作阴间鬼妻而至病。巫歌唱到:
让君来隔开,她已有夫婿
请在阴间找,你在阴间要,
求阳妻不许,君叫你放回,
放她回阳间,若下次再犯,
哥就不容情,让我下法令,
哥有印来押,请恢复健康,
象以前那样,让她吃饭甜似果。
(黄桂秋采录翻译)
另一种驱鬼的方式是请"茆郎"神帮忙,将作祟的恶鬼"挑走"或用船载走,巫歌是这样唱的:
请茆郎喝酒,请茆郎吃饭,
有酒又有肉,请你吃个饱,
等下请上船,让你拿恶邦,让你挑"凶邦",
叫"拦路妈邦",开船不要停,
不许在半路停歇,不许在半路受阻,
现在君交代,再交待茆郎,
有黑鸡白鸡,来送你"邦妈",来送你"铺妈",
不准你缠命,不准你爬花,
现在官来查,缠花我隔开,
等下我们来断线,等下我们来清帐。
(黄桂秋采录翻译)
茆郎,也称茅人。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用茅草扎成人形,旧时壮族民间凡是死了人,必扎一个茅人烧给死者,期望死者在阴间有仆人使唤;另一种形态是女巫用白纸或红纸剪成的人形剪纸。用白色纸剪成的人形剪纸,双手朝下,是拿去顶替灾难用的;用红色纸剪成的人形剪纸,双手朝上,是用来抬酒送酒以及收魂用的,所以又称'收魂童子"。茆郎的作用显然是巫师祖师指令的执行者,负责把野鬼恶邦挑走,或用船把野鬼恶邦渡河载走运走,使病人康复,使家人平安。
        三、神灵观与娅王、花婆和祖师神
神灵观念是各个宗教信仰体系的基础。所有宗教崇拜的神灵都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是社会和人在其身上的投影。现代宗教学理论认为,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神灵观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类型:自然神、氏族神、职能神、高位神或至上神、绝对唯一神等。壮族巫师群体中有自己信仰的神灵,这些神灵归纳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创造人类及各种动物生灵,负责管理阳间秩序的娅王;第二种是管理天堂花园,安排人类灵魂投胎转生,保护孩子平安健康的花婆;第三是附着于巫师身上,为巫师通灵问卜解邦作导引的祖师神灵及其兵马。以上三种神灵中,娅王和花婆是所有巫师共同祭奉的。至于祖师神灵,则是巫师自己专供的,其来历、神迹、神力都各不相同。下面分别论述。
1. 
娅王
2. 
娅王是壮语读音,汉语意思是母王。系壮族巫师群体中奉祭的创造世间生灵、管理阳间生灵的大神。按照壮族巫师的说法,阳间人类以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各种动物生灵皆为娅王创造。按理,作为世间生灵的创造者,他们应该没有什么死亡之类命运的,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十七日,娅王就开始生病,十八日病重,十九日死亡。每年的这段时间,众女巫及信徒都聚集在某一女巫家,剪纸衣纸裤纸鞋,在巫坛前布置丧事灵堂,一到十九日凌辰第一声鸡啼,是娅王去世的标志性时间,时辰一到,为首的女巫就象自己的亲生父母死去一样开始哭丧守灵,用当地哭丧调哭唱孝娅王的巫歌,一直哭唱到二十日天亮送娅王出殡,哭丧守灵仪式才结束。到了七月二十一日,死去的娅王才重又生还,到了明年,这样的仪式又重复进行,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因此,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七至二十日,壮族各地群巫聚集举行"哭娅王"仪式,就成了固定的悼念性节日。整个哭娅王仪式。历时几天几夜,当中又以娅王死亡那一刻到送娅王出殡为仪式高潮,期间,主祭女巫要唱诵几千行的"哭娅王"巫歌。歌的内容包括哭叹女巫苦命身世,感谢娅王创造、养育、扶持之恩。女巫叹唱完自己的命运,接着又代替众生灵来哭唱,众生灵包括马牛羊猪鸡鸭鱼鸟等等。因为众生灵也是娅王创造,所以哭唱的内容与主祭女巫哭唱内容差不多,只是换成该动物的口气,结合该动物生灵的生理形状特征来唱。与此同时,在主祭女巫哭唱的过程中,其他女巫和信徒们也时不时用当地山歌调劝唱几句,目的是让主祭女巫有竭息的机会,以免悲伤过渡而影响身心健康。按照主祭女巫的说法,每年这时候,只有举行哭娅王仪式,娅王才能死而重生。女巫还说,娅王本来平时是和女巫一起管理关照阳间的,而就在她病重和死去的这几天,就暂时交给女巫代管,又按照巫信仰灵魂不死的定律,娅王死后其灵魂是回天堂取经汇报去了。另外的各种说法还有:娅王病重和死去这几天,所有飞翔的鸟雀都不见踪影。传说这些鸟雀全都去吊孝娅王去了,还准备护送娅王的灵魂飞向天庭。又说,娅王死去这几天,如果天空下雨,当年秋收天气就会晴朗顺利,反之如果天空不下雨,当年秋收天气就会阴雨连绵,谷子生芽霉烂。这里人们把天空下雨当作是因为娅王死去而哭泣悲悼的象征。还有一种说法是,并不是每个女巫都能做"哭娅王"的主祭巫师,这要看巫师的命相,如果该巫师命中注定要做,她就必须年年做,否则其身体就象患了大病一样痛苦难耐。
壮族巫师群体对娅王的信仰和哭丧活动,以及娅王年年死而复生的信仰的现象,目前在中国各民族巫信仰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各民族中也是少见的。其深层蕴藏的壮族及其先民的原生信仰形态观念和原始文化秘码有待破解。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壮族各地女巫都传承有"哭娅王"巫俗。
云南文山州广南县: (清)李熙龄著,杨磊等点校《广南府志》“风俗”条载:
七月:各家祭祖。......十八日,妇女为巫者,男女围聚欢唱,名曰女牙亡。
校注:(9) 女牙亡:壮语音译,"女牙"即妇女,"亡"即为巫者。"女牙亡"是当地传说中的女巫,但她与一般的女巫不同,即她同时还具有女神的性质。据说她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七这天昏迷,十八日死去,十九日复活。在她死的那天,百鸟皆去为她戴孝,故而见不到鸟。有关女牙亡的传说很多,主要流传于滇东南和桂西的壮族当中。
云南文山州富宁县:新编《富宁县志》壮族节日载:
七月十四中元节:各户特制“捞连粑”祭祀祖宗,,巫婆则于七月十八日,行巫请娅王、娅拜(侬智高反宋女首领),群众三五成群携带香烛和红色纸到巫婆家祭娅王神。
广西西林县:新编《西林县志》载:
娅王壮族妇女崇拜“娅王”,传说她是专管生育儿女的女神,每年七月下(即"娅王"病死的纪念日),壮家妇女都带1碗米1把香和几张纸钱,到巫婆家聚会,摆上糖果清茶,在觋婆的主持下,进行祭祀"娅王"活动。一般连续3-4晚,每晚觋婆都摆着扇子(意为跃马扬鞭),在催人泪下的唱词引导下,在场的妇女都跟着哭泣,诉说妇女在世的辛酸苦楚,寡妇们哭诉更为悲切,让“娅王”知道。这种活动“文化大革命”以后渐少。
除以上地方志明确记载之外,还有与此相关的神话、传说异文等。如云南省文山县的神话《娅枉》,广西田阳县的《雅王出殡》,广西马山、平果、都安等县的《达汪》《达女皇》等。另外,新编《马山县志》“节日”条载:
达旺节:农历七月二十为达旺节,本县相传古时候,麻雀常偷吃土司家的谷米,还拉屎到土司官头上,土司恼羞成怒,要网死麻雀,壮家姑娘达旺爱麻雀,通知它逃走。土司官知道达旺走漏消息,就把她吊到树上迫害致死,众麻雀把达旺抬到月宫。为了纪念达旺,壮家每年到此日,便杀鸡杀鸭祭月亮,其意是祭达旺,此节全县普遍盛行,至今仍过。
马山县的达旺传说及节日来源虽然变异较大,但仍与娅王信仰有关。关于娅王的来历身份,笔者曾在拙著《壮族麽文化研究》中认为娅王是壮族的女巫祖,其演变过程中与娅渌甲(即乜六甲)和花婆有关。看来只对了一半,因为,花婆实际上应该是巫师信奉的神灵中的另一类型。
2.花婆
花婆,是壮族巫信仰中管理天堂花园,司人间生育、保孩子平安健康的灵界母神。与“娅王”是壮语音译不同,“花婆”是汉语意译。其实,在壮族巫歌里找不到"花婆"这一称呼。常见的壮语称呼是: mehsang或meh gwnz sang,意即高处祖母,或天堂祖母; meh laux或mehgeq,意即大祖母,老祖母。最长的称呼是mehvueng gwnz mbwn意即天堂王母。这个天堂圣母其实就是创世女神乜六甲。在壮族民间,巫师进行的所有巫事如问卜、求花、还债、解邦等,都需要先由巫者的祖师率兵马引领其灵魂,上花园,请花婆,查花根、看花枝,再根据花婆所查到的具体情况,告诉求巫卜卦者。有的问题可以由女巫直接解决,有的则只能提出建议,通过麽公、道公或师公来帮助解决。
按照壮族巫歌所唱,"天堂花园"仅是一个总的概念,上到花园以后,还分为第1园、第2园、第3园、第4园等,总共有12园。相应的花园管理者也就有大妈、二妈、三妈、四妈等,分工具体各司其责。在壮族民间,与娅王神相比,花婆神更为民众所熟悉,信仰心理更虔诚,更普遍。一方面,壮族花婆神话中关于花婆管理花山,赐红花白花给人间,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内容家喻户晓;另一方面,除了巫师敬祭花婆神位以外,普通壮族民众都在其家中神龛上设有花婆神位,有的则在母亲房间床头上方也专设有花婆神位,民间称为床头婆。这个花婆神位从小孩一降生就开始设置,一直到小孩长大至18岁才撤走。除了逢年过节烧香敬供以外,平时有亲戚或客人带有小孩来探亲访友,也需烧香敬供,保佑小孩平安无事。除了家庭祭祀, 1949年以前,壮族各地民间不少地方建有花婆庙、花王庙,佛教观音信仰进入壮族地区以后,有些地方干脆把观音与花婆合为一体,称为"乜囊",或"母娘"。而农历二月十九日本来是观音诞日,也被说成是花婆、花王的诞日,并有相关的祭祀活动。
       其实花婆信仰不独壮族所有,而是中国南方族群花图腾崇拜在宗教神灵上的反映。林河认为,中国南方民族,尤其是沅湘间及上游的壮、侗、苗等少数民族中,都把花视为人的生命之源,是人的灵魂的寄托,屈原《九歌》中的《礼魂》就是赞颂神灵送花赐福的篇章。壮族巫信仰中的花婆神和花崇拜,与中国南方楚越族群有共同的原生文化基因和古老的象征文化符号。
 
3.祖师神
巫师的祖师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最先选择并附着于该巫师身上,成为该巫坛守护神的祖师神灵,充当守护神的一般是1个或两个,都是已经去世的巫师;第二层意思是巫师举行占卜解邦等巫事时,被召唤来扶助其完成巫事的神灵,数量几十上百个不等,习惯上被称为祖师的官兵。充当祖师官兵的是当地已经死去的名人,这些人或是地方上有影响的麽公、道公、或是地方武装集团首领,或是为民族生存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或是为民族地方发展文化创造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先人等等。
就巫师而言,在巫事仪式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请祖师、请官兵环节,巫师先请其祖师来到仪式现场,请到之后接着唱名,即请其他能跟随祖师的灵魂上天堂花园帮忙找魂、断除灾难、交酒献祭礼物的神灵。除了神灵,还必须有兵马,兵为士兵的意思,马为马匹,基本是汉语借词,有兵一定要有马配合,就象是古代的军队一般,甚至还有旗帜。这些兵马是供巫师在仪式中差遣。兵马有几个不同来源:就道公的说法是:道公指派给巫师的;就巫师的说法是:“祖师给的,祖底有的”。所谓“祖底”,指的就是祖先历代积累传承下来的巫师用过的兵马。祖先的这些兵马会轮到子孙后代继承者来接管。按照巫师的说法,这些祖先的兵马如果没有人继承就会到处乱窜游荡,使得家里不安宁,庄稼也长不好,甚至导致家里有人发疯生病治不好,所以子孙后代中必须有人继承巫师一职。
 
作者简介
黄桂秋,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间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