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末伦”是流传于中国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壮族的一种民间曲艺,Mawlum 是流传于老挝、泰国佬族民间的一种歌唱艺术。二者读音相近,意义相异。通过分别考察它们与本国民间宗教“末”和 Maw 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的内在关联。“末伦”和 Mawlum 的称谓很可能在壮、佬民族分化之前就已存在,是用于指称壮泰族群共有的歌唱传统的。
壮泰族群诸民族历史文化同源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但对其起源地、分化时间、迁徙路线等问题还存在颇多争议。以范宏贵、黄兴球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其最早居住于中国南方的广西、广东和湖南交界一带,后分别向西、向南迁移。云南省学者何平主要着眼于包括中国傣族、老挝老族、泰国泰族、越南泰族和印度阿洪姆人等在内的“傣—泰民族”,认为他们起源于华南地区,后来辗转迁徒到其今天的居住地。他进而强调,这些民族的发祥地其实就在今广西、云南两省区和越南交界一带的壮族及其支系聚居区。饶叡颖也认定,泰国北部的主体民族泰庸人与老挝的泰佬人是同源民族,其先民最初居住在上述地区,后来才陆续迁出。这无疑说明,上述地区对我们认识壮泰族群迁移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范宏贵、陶红、黄兴球等学者也已发现,生活在这一带、属于壮语南部方言地区的人们与老挝佬族在语言文化上具有更高的相似度。笔者在与老挝及泰国东北部佬族人的日常接触中也发现,与标准泰语相比,中国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的“央”话和左州土语的“爽”话与佬语的相似度更高。更有意思的是,流传于德靖土语一带的壮族民间曲艺“末伦”,与盛行于老挝及泰国东北部佬族社会的歌唱传统 Mawlum在读音上颇为接近。那么,这种接近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另有深意?透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上述地区历史文化及壮泰族群,尤其是今天的壮、佬民族关系的认识。
一、关于壮族“末伦”
“末伦”是壮语的汉字记音,有的写作“莫伦”或“巫伦”,壮文写作 modlaenz。它是一种脱胎于巫调、以说唱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广西靖西、德保及与之相邻的那坡、天等、大新、龙州等县交界地区。在壮语南部方言中,“末”的壮文写作 mod,是特定的宗教信仰,通常译为“巫”,这里指仪式作用的巫调。“伦”的壮文写作laenz,有学者认为,它含有“论”之意,且按靖西县壮话读音,将其解释为“讲述故事或叙说事情”,按德保壮话的读音,将其解释为“缜密的”或“不停顿地”,强调其含有“轮番地(吟唱)”之意,进而将“末伦”解释为“叙说故事的巫调”或“用巫调弹唱故事”。但笔者曾就“讲述故事或叙说事情”的义项向当地民众求证,未获认同。
在德靖壮族民间,与“末”相关的称谓有“末能”、“末呢”、“末伦”3 种。“末能”的壮文写作 mod,指巫婆坐场驱鬼辟邪、祈福消灾时所用的唱调。其中,“能”的壮文记音是 naengh,即是“坐”的意思。当地社会盛行“末”的信仰与仪式,主持仪式的人大多是女性,壮语中称为mehmod,即“末婆”,汉译为巫婆,也有一部分是扮身为女性的男性。在主持“末”仪式的过程中,末婆通常是双腿交叉坐于蒲团或席子上,故被称为“末能”。“末呢”的壮文写作 modndwp,指非坐场的闲吟清唱。其中,“”呢”是壮语 ndwp 的汉字记音,意思是“生的”、“不成熟的”。“末婆”在坐场举行仪式时,通常需要 6~8 小时或更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会暂停休息,以闲吟清唱的方式与周围信众进行沟通交流。这类吟唱多为叹苦情、思离别、诉情怀。“末伦”是在“末呢”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用三弦伴奏,以说唱民间故事、表达内心感情为主要内容。
“末伦”的起源与宗教密切相关已无庸置疑,但对其产生的年代,目前没有任何明确的记载。有学者根据各种材料,认为其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按照靖西老艺人何圭山的说法,在清代末叶时,靖西便有人利用叙事巫调并加以改造,用三弦为伴奏来专门说唱故事,从而发展成“末伦”的曲艺形式。以上说法,都因证据不足而缺少说服力。因此,“末伦”的渊源问题至今仍是悬案。
“末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靖西下甲末伦、靖西上甲末伦、德保北路末伦、德保南路末伦等不同的曲调风格。直至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民众还非常喜爱这一艺术形式。大家在茶余饭后喜欢自编自唱“末伦”,在街边卖唱的人也往往靠叹唱“末伦”招徕顾客。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末伦”开始登上主流社会的舞台,老艺人何圭山自编自唱的《吴忠的故事》于 1957 年参加自治区第三届群众文艺会演,引起强烈反响。但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唱“末伦”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目前,“末伦”已处于衰微状态,其传承人严重老龄化,多为 50 岁以上的老年人,演唱活动也很少,多作为向外地受众的文化展示活动,而且缺乏制度和经费上的支持。近二三十年来,除壮语“末伦”外,也有文化人士尝试以汉语创作,如靖西县文化馆原副馆长蒙秀峰,其作品多次获得肯定,但在民间的流传很有限。
从内容上看,“末伦”的传统唱词多为壮族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也有移植过来的汉族故事,如《文龙与肖尼》、《毛洪玉英》、《山伯英台》、《秦香莲》等。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在“末伦”演唱中也有表现,如新曲目《黄连变甘草》、《送夫出征》、《送子参军》、《怀念周总理》等。“末伦”在形式上也独具特色:从唱词来看,每句有3、5、6、7、9、10、11 字不等,句数也不限,从数十行到上百行、上千行都有;从韵律上看,其唱词采用连环腰脚韵格式;从演唱方式来看,每个段落均以“哎”开头,以“侬呀罗”或“贝呀罗”结尾;传统演唱以小三弦伴奏,艺人自弹自唱,但在当下的舞台表演中,还增加了马骨胡、葫芦胡等乐器。
二、关于佬族Mawlum
Mawlum 是一种主要流传于老挝和泰国东北部佬族民间的歌唱传统。在英文记音时,有的也写作Morlum /Molam /Morlam。Maw有三重意义,分别是宗教仪式专家、拥有某种特别技能的人(专家或师傅)、医生;Lum 是“唱歌”的意思。从字面意思来看,Mawlum指唱歌的师傅或歌唱技术纯熟的人,但现在也用于指称这一歌唱传统本身。
根据美国学者 Terry E. Miller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在泰国东北部的调查,Mawlum 有近 20 种。从内容上看,绝大部分是非戏剧性的,有 15 种之多,又可分为 6 大类。其中,最古老的形式是女性仪式专家用于治疗的宗教仪式活动,当地称为Mawlum peefah,其他均具有娱乐的作用。作为一种娱乐活动,Mawlum 最传统的表演形式是以 kaen 伴奏而进行的个体演唱,主要内容是讲述民间故事,表现爱情不可得的痛苦忧伤和农村生活的艰辛劳累。Kaen 即老挝笙,是一种簧片类的气鸣乐器,与中国的芦笙非常相似,是传Mawlum的主要伴奏乐器。因此,Mawlum又有 Maw kaen 之称。
戏剧性的 Mawlum 主要有两种,分别是 Mawlummoo 和 Mawlum plun。它们其实就是音乐剧形态的Mawlum演出,是 Mawlum 艺术的新发展。其中,Mawlum moo 是团体的演出,Mawlum plun 则是自发、任意的表演。在演出中,其伴奏乐器除了 Kaen以外,还包括其他传统乐器伴奏,如:蓬朗(PongLang)、聘(Pin)、秦(Chin)与瓦特(Wot /Vot)等。
笔者在2010年了解到,在当代泰国东北部社会,Mawlum又发展出了新的形式,即Mawlum Sing。它是融合了传统Mawlum、泰国中部民间歌谣Luk thung和现代流行歌曲、现代舞蹈、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大型舞台表演。这种表演形式充满现代商业气息,表演者衣着性感、华丽,音乐伴奏则加入了手风琴、电吉他、键盘、萨克斯、架子鼓等西方现代乐器。
与泰国东北部相比,老挝佬族社会的 Mawlum还保持着传统的形式。除了宗教性的 Mawlum peefah 以外,其娱乐性的 Mawlum 主要是以 Kaen 伴奏的个体演唱。
早期的 Mawlum,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和民间师承。如今,其专业化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民间有专门的培养机构和演出团体,还有由著名艺人、研究机构、爱好人士等组成的 Mawlum 发展委员会,经常组织活动,探讨并推动 Mawlum 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泰国东北多所院校也将其纳入现代教育体系,有专门的 Mawlum 培训专业、研究部门和人员。
国家对于这一艺术形式也非常重视,国王亲自为一些优秀的艺人颁授“国家艺术家”称号。因此,著名 Mawlum 艺人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在推动Mawlum艺术的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以国家级艺术家 Chawiwan Damneon 为例:65 岁的她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一个佬族家庭,祖先从老挝的琅勃拉邦迁来,祖上都是 Mawlum 艺人,她是第七代传人。但除了她以外,其他人基本上是 Mawlum pee fah(具有治疗功效的仪式性歌唱) 的演唱者。她自幼跟随父亲与姐姐学习佬族民歌,12 岁开始登台演出,后来又随姐姐到老挝两年,在国家电台用 Mawlum 播报新闻。14岁时,因老挝政局动荡,她回到泰国。父亲见她资质出众,有心培养,安排她师从多位著名Mawlum艺人。后来,她与一位男艺人合作,用Mawlum唱叙泰国民间文学,从两个角色发展出多个角色的戏剧化的 Mawlum moo。她成名后,转入艺术院校从事相关教学。在教学之余,她积极参加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各种活动,为Mawlum 的发展不遗余力。2010 年 4 月 18~19 日,以她为首的 200 多位Mawlum 艺人在黎逸府举行集会,整个活动内容包括花车游行、专场演出和拜师仪式。
Mawlum 表演在泰国东北部社会广受欢迎,其受众涵盖各个年龄层次,但多数为“草根”阶层。其中,中老年观众倾向于相对比较传统的表演形式,年轻人则更喜欢看在大型舞台上以电声乐队伴奏的Mawlum Sing表演。在 2010 年 4 月 28 日乌隆府某县火箭节的一次大型演出中,表演从晚上 11 点开始,直到次日凌晨5 点半才结束,观众不下 3000 人,大多数在开演前两三小时就在台下席地而坐。但也有人士表示,一场 Mawlum 演出的成本比较高,在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其演出市场已有所萎缩。因为演出机会不太多,年轻人学习 Mawlum 的积极性也不比以前了,将来有可能渐趋式微。
20世纪 70 年代,Mawlum 开始受到来自美国、日本等外国学者的关注。泰国本土的研究也相当深入。笔者于 2010 年 4 月通过玛大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获得了 49 项关于 Mawlum 的研究,绝大多数为硕士、博士论文,其中以玛哈沙拉坎大学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从题目和摘要来看,大多是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关于 Mawlum 文类、传承人、组织、治疗功能等的研究。一些个案相当深入,但似乎较局限于某一地域和当下性,较少“史”的维度,与壮族群相关的讨论则还未见到。
三“、末伦”和Mawlum的比较
比较就是要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但要在两种事物之间建立比较关系,需要找到其可比性。“末伦”和 Mawlum 作为壮泰族群的民间歌唱传统,无论是否直接相关,其可比性是显在的。但将二者放在一起思考,还与笔者的个人经历有关。笔者自幼生活于“末伦”流行区域的靖西县,10 年来主要在德靖一带从事壮族民间歌唱传统的调查研究,对于“末伦”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对于民间歌唱传统保持着学术上的兴趣。因此,第一次在泰国东北部听说Mawlum时,就很自然地想到了“末伦”。对于二者的比较,是从读音与意义开始的。
(一)
“末伦”与 Mawlum 之同
从大的方面来看,“末伦”与 Mawlum 具有同源民族文化的一些共性。在这方面,已有学者作过初步研究。例如:民族音乐学家范西姆就注意到,壮泰族群的音乐旋律具有相似性。以覃圣敏为首的中泰学者对壮、泰两族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时,强调了音乐文化与宗教信仰、民俗生活、外来文化等的关系,并对音乐形态和器乐类型进行了初步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末伦”和 Mawlum 作为两族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被分别提出来,Mawlum 在书中被写作“毛朗”。
在具体考察“末伦”与 Mawlum 的关系时,笔者注意到,它们在名称的读音、意义颇为相似,且均与民间宗教有密切关系。其中“,末伦”和 Mawlum 在读音上的相似性,可以通过认读直接感受到。至于词组的结构,二者均为名词加动词:“末”和“Maw”是名词,“伦”和“Lum”是动词。其词语内涵也有共性:“末”和“Maw”与民间宗教相关;“伦”和“Lum”均是口头演述活动。在考察“末伦”和 Mawlum 的源流时,二者与民间宗教的关系更为具体“:末伦”源于民间宗教“末”,一种用于祈福消灾、驱邪除恶、带有巫术性质的宗教仪式;在 Mawlum 中,宗教仪式性的Mawlum pee fah 是最古老的一种形式,它也具有治疗作用。
(二)
“末伦”与 Mawlum 之异
在看到“末伦”与 Mawlum 共性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首先也表现在名称上。二者的读音不尽相同自不待言,其内涵也是有区别的。先看名词性的“末”和 Maw:“末”在当地壮语中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蚂蚁,二是特定的宗教信仰与仪式;Maw 有 3 个含义,分别是特定的宗教信仰及仪式、拥有某种特别技能的人(即专家或师傅)、医生。再看动词性的“伦”和 Lum:“伦”一说包含有“叙说”(讲述故事)或“轮番吟唱”之意;Lum 则是“唱歌”的意思。从两个词的意义来看,“末伦”可解释为“叙说故事的巫调”或“用巫调弹唱故事”;Mawlum的本义是唱歌的师傅或歌唱技术纯熟的人,也用于指称这一歌唱传统本身。
就其宗教内涵而言,“末”和 Maw 所指向的宗教传统也是不同的。“末”的信仰与仪式仍盛行于当下德靖壮族民间,由女性或扮身为女性的男性来主持。在其仪式过程中,她们不依靠任何文本,完全凭记忆进行唱诵。在佬族社会,主持宗教性 Mawlum pee fah仪式的也主要是女性。例如:2010 年,在泰国沙功那空府某县举行的传统文化节庆中,4 位女性仪式专家和 1 位男性歌者在开幕式上表演了 Mawlum peefah 仪式,但那个男性艺人在其中只起到辅助作用。除此之外,佬族社会也有被称为 Maw 的男性主持的仪式,如:2008 年 7 月,玛哈沙拉坎大学为新来的中国留学生举行安魂仪式,主持仪式的就是一个60 岁左右的男性。
四“、末伦”与Mawlum 的相关性
在壮泰同源的语境下,壮族与佬族的任何异同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已有学者对其文化渊源、语言、民间故事、丧葬仪式、宗教信仰、亲属关系、社会结构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但壮族内部的语言文化历来就不是均质的,在将两族语言、文化并举的同时,笔者还希望能抓住其中一点,探究其具体的关系。因此,在对“末伦”与 Mawlum 进行比较时,笔者并不满足于对二者异同的简单罗列,而欲在它们之间建立具体的关联。
在一些泰国和西方学者看来,Mawlum 和泰族一样古老,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从中国和越南北部迁来的泰人(Tai)部落的音乐传统。僧人 Moo-nee 更指出了其证据,即 Mawlum 的主要伴奏乐器 Kean 就是今天在中国南部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仍被广泛使用的笙。甚至我们还可以在铜鼓的羽人吹笙纹饰中想像这一歌唱文化的深远历史。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证据,Mawlum 与壮泰族群原生文化的关联性仍然无法建立,更不用说其与“末伦”的关系脉络了。
在没有文献记载而“末伦”与 Mawlum 的关系也无法不证自明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找二者背后的关联。在这方面,“末伦”与 Mawlum 与民间宗教“末”、Maw 密切关系无疑为拓展思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当下的广西德靖壮族社会“,末伦”赖以产生的“末”信仰与仪式还相当盛行。当地人认为,每个生命都是花婆管理下的三十六花园里的一朵花,男的是白花,女的是红花。男女婚后,婆家往往会同娘家为其举行求花仪式,祈求花婆赐与孩子。怀孕 5~7个月时,则要举行架桥仪式,为孩子的顺利降生搭架桥梁,避免难产。为了保证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诸事顺利,人的一生还要举行还花、培花、开花、抬星、添寿粮等仪式。
从历代文献来看,这种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汉书·效祀志》记载:“粤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粤巫立祠,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清代,这种信仰与仪式广泛流传于今德保、靖西、那坡等地。《镇安府志》云:“镇俗,凡百疾病,不事医药,专请鬼婆祈禳,谓之跳鬼。鬼婆皆年轻妇女,彻夜吁呕,妖冶淫荡,年少子弟,群相环睹,藉作勾引。”《归顺直隶州志》也说:“然多信巫婆,遇有疾病,辄令祈禳,酣歌于室,此风牢不可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德靖壮族的民间宗教除了“末”以外,还有“麽”和“道”,其仪式专家均为男性。其中,“麽”的科仪文本用土俗字写成,用壮话唱诵;“道”的科仪文本则是用汉字写成,用汉语西南官话唱诵。有学者认为“,麽”由氏族社会的巫脱胎而来,尽管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道、儒、佛等观念,仍代表了壮族民间宗教的最高形式。
与“麽”读音相同的 Maw 信仰与仪式,不仅广泛流行于佬族社会,在黑泰、普泰等壮泰族群的民族中也存在。相比之下,壮族的“末”似乎无法在壮泰族群其他民族中找到对应的现象。但颇具意味的是,与“末”仪式的主持者“末婆”壮语读音相同的称谓在佬语和泰语中也存在,英文注音为Me Mot,它不是指向宗教仪式专家,而是用于指称传说中一个邪恶的女性形象。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末”、Me Mot、Maw 等词语所代表的宗教传统很可能在壮族和佬族分开之前就存在了,只是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受不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走向。受这些宗教传统影响而产生的“末伦”和 Mawlum,其今天的具体形态或许是历史发展的不同结果,但其称谓可能比想像的要更深远,是用以指谓壮佬民族原生歌唱传统的,在壮佬民族分化之前就已存在。
五、余论
在壮泰族群关系研究中,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对象范围广大而相关资料缺乏,基于语言、文化现象的比较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正是通过比较,获得对壮泰族群历史文化同源、起源地、迁徙时间、迁徙路线等的认识。但要将壮泰族群关系研究引向深入,就不能只满足于个别证据的列举,而要在比较的对象之间建立具体的关联。“末伦”和Mawlum在读音上明显的相似性,引发了笔者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并由此切入作了初步的比较。
在证据不充分、词义考证又可能导向错误结论的情况下,本文也无法在“末伦”和 Mawlum 之间建立直接关联,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但籍着民间宗教这一中介,笔者看到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这种关联可能仍不足以说明“末伦”和Mawlum 的历史渊源,却让笔者更加深信:南部壮族与佬族语言文化的深度相似决不是偶然的。与此同时,它启示笔者:对“末伦”和 Mawlum 的探讨应与壮泰族群、尤其是南部壮族和佬族的关系研究结合起来。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或许应该搁置假设,限定边界,进入特定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力求脉络化把握,在实现对具体历史再认识基础上,获得跨文化和整体比较的视野。
作者简介
陆晓芹,女,广西靖西县人,壮族,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同时进行泰国东北部社会文化调查。目前主要从事民间口头传统、壮族歌唱文化、壮泰民间文化比较研究。
2014年10月陆晓芹在泰国东北部做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