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库乌雾与中国诗歌的“凉山彝族诗派”
诗人阿库乌雾是中国1980年代初涌现的一批少数民族诗人中的一位。阿库是彝族人,这个拥有近8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其绝大多数成员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险峻的群山里。诺苏是彝族一个较大的分支,主要分布在四川南部凉山山区里。除了阿库乌雾,这一地区自1980年代以来还诞生了许多有成就的诗人,其中包括吉狄马加(Jidi Majia)、倮伍拉且(Luowu Laqie)、马德清(Ma Deqing)、巴莫曲布嫫(Bamo Qubumo)、阿苏越尔(Asu Yue’e)、俄尼•牧莎斯加(Eni Mushasijia)、沙马(Sha Ma),还包括一些非常年轻的诗人,如阿索拉毅(Asuo Layi)。吉木狼格(Jimu Langde)是成都的主要的先锋诗派“非非”的成员,他的作品偏离了大多数诺苏诗人,具有更个人化的主题。这些诺苏诗人主要受到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创作的早期彝族诗人吴琪拉达(Wuqi Lada)、替仆支不(Tipu Zhibu)等人的影响,同时也借鉴了很多传统和现代的中国诗以及欧洲、北美、南美、非洲一些外国诗歌的翻译。总的来说,这些诺苏诗人组成了现代中国诗歌的所说的“凉山诗派”。
“凉山诗派”比较突出的主题和风格特征:(1)民族尊严和身份的主题——包括对文化的迷失、迷茫和遗存的关切;(2)对各种地方知识的一种普遍的、有时象征性使用,包括饮食习惯、传统风俗以及物质文化;(3)涉及寓言、传说、故事、民歌和民间表演;(4)对传统仪式和祭司与长者形象的援用,尤其是被称作毕摩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仪式人员,偶尔也有被称作苏尼的萨满巫师;(5)理想化的青年男女形象,这些形象具有传统的基于性别的美的和英雄主义的精神气质;(6)猎人、牧人以及乡民的形象;(7)民族、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主题;(8)对凉山山区天然世界的巨大关切和认同;(9)许多诗人意识到的,基于经济发展的压力自然世界(就像彝文化)正在改变;(10)创建一种个体的换喻的(metonymous)声音,在这里“我”倾向于探索一个部落或族群的视野,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这与当下主流诗人们是不同的。(11)在谈到他们的创作过程时,一个普遍的思路则是“创作来自经验”,这经验可以是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口头记诵的历史,或是瞬间的冥想,或是梦想。
凉山诗人创作的绝大多数诗歌作品是由汉语写成。 和生活在四川或中国其它地区的少数民族诗人一样,事实上,汉语是所有凉山诗人选择的语言。因为汉语作为中国大部分地区最普遍的文字媒介,对读者和出版社来说相对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诺苏诗人们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又各不相同,他们中有的在当地的乡镇或城市中长大,受到中国主流文化和语言影响是显着的;而另一些则生活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很少使用汉语。彝文化这种多样化的文化取向有助于凉山诗人们创造出独特的声音。
阿库乌雾是凉山诗人中的一个标新立异者,因为他促进并实践了用彝族的诺苏土语来写诗。作为一名母语创作的极力拥护者,阿库乌雾认为现在这一代凉山诗人的诗大多出自“文化混血”(cultural hybrids),他们不同程度地通晓彝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创造出一种“混血文学”(hybrid literature),这种“混血文学”存在于传统彝族文化、文学渐被移除的急速变化的复杂的文化语境中。(Luo 2001:57-58)
二、作为民族诗学进展的阿库乌雾的诗歌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民族诗学”运动兴起于北美。这一运动是在诗人、译者以及“表演学派”民俗学者包括丹尼斯•泰德洛克(Dennis Tedlock)、杰诺姆• 鲁森伯格(Jerome Rothenberg)、德尔•海默思(Dell Hymes)、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等人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这场运动与民族诗学杂志《黄金时代》(Alcheringa)相关联,致力于将不具代表性的第三第四世界诗歌中的传统口头诗歌带入社会意识的主流,以期培养公众对文化衰落和文化消亡的注意,尤其对那些资源丰富地区,如亚马逊雨林、亚洲西南部高地、澳大利亚内地、美国本土的印第安人聚居区。对口头诗歌的翻译通常附上了源语言段落,并且许多翻译者都熟知被翻译诗歌的作者所在地的学问和语言。在某些情况下,译者与当地的歌者、说书人、诗人密切合作。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民族诗学事业研究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口头诗人的创作,而且已经扩展到本土作家和诗人的创作,尤其是那些在作品吸收了传统主题的作者。最近几年,口头诗学的理论家们,尤其是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的约翰•迈尔斯•弗里(John Miles Foley),凭借对传统表演艺术的表演过程的重新关注,又为这一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像在纽约一年一度的人民诗歌节(People’s Poetry Gathering)这样的一些活动,也有助于拓宽人们对当今世界各文化的多种诗性声音的兴趣。
在彝族诗歌凉山学派和民族诗学的背景下,阿库乌雾(中文名:罗庆春,规范彝语拼音Apkup Vytvy,基于喜德土语)的作品作为唯一的由诺苏土语写成并被翻译成英语的诺苏诗歌,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本着芬兰民俗学者劳里•杭柯(Lauri Honko)重视文献积累和翻译文化过程中的复杂性的精神,我将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阿库乌雾的背景,并讨论这一过程的一些方面。正是由此,他的作品选进入了国际诗歌,并由于翻译的诺苏诗歌而在世界舞台上保有一席之位。
阿库乌雾于1964年出生于中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冕宁县的雅砻江畔。出身乡村的阿库7岁左右学习说汉语,当时他到离家走路要2小时的一所小学读书。后来又在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学和北京大学读书。1980年代后期他开始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学,对发展他们的现代彝族文学研究项目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他还在四川大学讲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课程。
1980年代中期阿库乌雾开始出版诗集,既有汉语诗也有彝族诺苏土语诗。诗作的汉语部分和彝语部分都是单独的,因为诺苏语部分的作品从未翻译成汉语出版,汉语诗也未翻译成诺苏语。 时至今日,阿库乌雾已经在中国出版了四部诗集,包括两部彝语诗集《冬天的河流》(Winter River),诺苏原名是“Cux wa yyp mop”;《虎迹》(Tiger Tracks),诺苏原名是“Lat jjup”,两部汉语诗集《走出巫界》(Out of the Land of Sorcerors)、《阿库乌雾诗歌选》(Selected poems of Aku Wuwu),也有一些关于彝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作品出版。
阿库乌雾诗歌吸收了满是山区日常生活体验的童年的形象和经验。物质文化、仪式、民俗传统的许多方面都出现在诗行间,并与对当今一些彝民来说仍是遥不可及且难以理解的城市生活形象并置在一起。文化演变的动态的表达,往往伴以出如火的激情,为了在全球化日益扩张的时代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种激情召唤彝文化最深层的精神资源。在他的代表作《招魂》(Calling Back the Soul of Zhyge Alu)中,阿库唤起了彝族祖先支格阿鲁(Zhyge Alu)的形象,这位神话英雄曾射落天上多余的太阳和月亮,将巨大的昆虫、蛇、青蛙缩小成它们现在的大小,还控制了闪电之神。通过运用被称为毕摩的智者巫师表演的唤回病者游魂的传统吟唱仪式的形式,阿库召唤这一彝族英雄引导当今的彝族人民进入历史新纪元。召唤的结果虽不清楚,但必须召唤。下面的段落是这首诗的结尾(2005:126-127),它混合了传统巫师和现代诗人的声音,反映出阿库诗歌主题的力度:
“每一颗心都变成了招魂木盔/东、南、西、北,四处搜寻。/声嘶力竭地,/凄婉悲切地,/深沉无比地,/呼唤灵魂归来,/哦啦,归来吧!/哦啦,归来吧!/无论你在彝区,/无论你在汉地。/等待你,就像等待父亲;/等待你,就像等待母亲。/如果你成为佑护神,/你将是我们彝人的佑护神。/如果你变成了恶魔,/你也将是我们彝人的恶魔”
这首诗歌与其它三首关于他母亲、祖父与山村生活的诗歌一同载于《马诺阿:太平洋国际写作杂志》(Manoa: A Pacif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Writing )2005年的特刊,这期特刊名为《血缘关系:跨越中国国界的写作》(Blood Ties: Writing across Chinese Borders),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卷诗集由诗人兼生态评论家弗兰克•斯图尔特主编,包括凯伦•格南特(Karen Gernant),陈泽平(Chen Zeping),还选入了阿来、张抗抗、王屏、张尔等其它中国诗人的作品。阿库的精选诗歌都是由马克•本德尔、阿库以及一名年轻的诺苏教师和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从诺苏语翻译而来的。翻译工作包括到阿库的故乡凉山州考察、诗歌的口头表演、参与者之间因为项目的推进而持续几周的互动活动。尽管诺苏与汉语之间的差距要比它们其中任何一个与英语之间的差距小得多,但是对每一首诗的意象和意义的破译都花费了巨大的努力。尽管阿库的两首汉语诗发表在2004年卷《诗背后的诗:翻译亚洲诗歌》(The Poem Behind the Poem: Translating Asian Poetry),由弗兰克•斯图尔特(Frank Stewart)编,但是发表在《血缘关系》上的诗歌,仍然是最早被翻译成外语并在国外发表的诺苏语现代诗。之后,一本与“人民诗歌节”有关的杂志要求提交一首附带原文的诺苏诗歌。结果,阿库的《神圣的依依(Yyrx yyr)草》(The Sacred Yyrx yyr Grass)一诗的译文在《Rattapallax》(2006年第13期)上发表,该诗被收入由凯瑟琳•弗莱彻编辑的名为“濒危语言”的特别部分。这是第一首翻译成外语并附有原文的诺苏语诗歌。2005年,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比亚特区的俄亥俄州立大学东方语系访问期间,阿库和朗诵诗人凯特•波拉克一起录制了诺苏诗和汉语诗的朗诵,最后以文本与多语言CD合辑的形式由俄亥俄州立大学外国语言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其它的译本将发表于俄勒冈州的杂志《玄武岩》(Basalt)和《诺顿亚洲文学选》(《NORTON》)。
尽管其它的凉山诗人,如吉狄马加和吉木狼格在国外受到了当之无愧的关注,但是阿库乌雾独特的诺苏诗歌集——虽然只有很小一部分被翻译——由于其文化保护主旨以及以诺苏语言作为媒介,已在国外发出了现代诺苏诗和彝语诗的声音。阿库有着传统文化确定不移的背景,还有与教育相关的职位,这使诗人搭建了一座通往全球诗歌会场的多元文化的桥梁,其工作是民族诗学计划的努力以及他的人民的持久精神的有力证明。
注:本文所论及、引用的阿库乌雾诗歌,均摘自阿库乌雾彝英对照版诗集《Tiger Traces》(虎迹),Foreign Language Publication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原文载曹顺庆、徐行言编《跨文明对话:视界融合与文化互动》,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