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张继超:在“幻海”想象“幻海” 发布日期:2025-04-22   点击数:74  

 “幻海”想象“幻海”

 

张继超

 

现如今,中国社会持续百年的激进求索渐渐告终,“救亡”的号角声随风而逝,“启蒙”的雄心也不合时宜,文学随之转向个人化的日常生活及心灵隐秘。这固然是文学实现全面转型的契机,却也可能是某种危险的朕兆。毋庸讳言,当下的中青年作家较之他们的前辈,在个人生命体验的丰富性上不免显出单薄。社会的稳步发展使得中青年作家往往依循既有秩序按部就班地成长,他们鲜有机会如鲁迅、沈从文、莫言遍尝人间种种滋味,再提笔载录沧桑、道尽衷曲。因之,当文学向中青年作家索取生活经验充作言说内容时,其阅历的捉襟见肘恐怕会使之陷于左支右绌或自我重复的困境。然而,鲍磊的长篇小说《幻海》令人惊喜之处恰在于昭示出一条可能的突围路径。

《幻海》的重要特点是以个人经验作为外在肇端,以由此生成、弥散的超逸性的意识来捕摄世界的本相和生活的真谛。《幻海》无意于像中国古典小说那样单刀直入地讲述一个头尾完备、脉络清晰的故事,人物面对现实情境的遐想、关于往事的追忆、光怪陆离的梦境构成小说的主体内容。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并非一味向壁虚造,它有着人物悠长的成长史为依托。主人公廖一凯长期漂泊的经历,孑然一身的状态是他不断追问存在价值的重要因由。在“伦理本位”的传统秩序中,个人的存在价值经由人伦关系的确立而确立。之于个人而言,在家庭/国家的结构中充任某一特定角色,履行相应义务,即是他/她一生的使命。廖一凯显然是外在于此一常规系统的“脱轨者”,他无法按照社会角色固有的规定性来指引其言行、确认其价值。他不断叩问造物、反躬自省,又不断在洞达的超然和滞涩的茫然间徘徊游移。时而获致“他,就只是他自己。这一世,他只为自己而活”的悟会,时而深陷“躁动”的情绪泥淖,行至“失控”的边缘,为无边的虚无感所笼罩。饶有意味的是,《幻海》从个体经验向人类总体的恒久性、普遍性“经验”的跃升正发生于主人公思想意识的自由流动中。循此,小说的表现内容由偏狭的时代一隅倏忽之间扩及整个宇宙。在这里,人物活跃的思维扶摇直上,突破日常生活的蔽翳,升至睥睨万物的高度。

这种由小及大、以小寓大的写法还清晰体现在小说对于“幻海”的塑构上。在小说中,存在着三个“幻海”。一个是廖一凯供职的书店,一个是廖一凯生活的城市,还有一个是文本潜存的对世界的隐喻。据小说的题记,“幻海”一说来自高濂《玉簪记·谭经》中的“你偏爱那火宅煎熬,幻海沦胥,忘却来生路”。“火宅”之典出自《妙法华经·譬喻品》,喻指人间。“幻海”此处应与“火宅”同义,也是对人世的指称。《历代佛祖通载》中有“世人沉沦幻海,颠倒迷津”之句,表达的意涵与之相类。以“幻海”喻人间,突出了纷纭人事的虚幻性。廖一凯曾对其置身的环境有过深刻质疑——“幻海书店所在的幻海,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吗?”在小说营造的迷离氛围中,梦与真的界限如此暧昧,虚幻与现实混淆难分。而一旦世界的实在性遭致质疑,那么生命中的一切就有必要重新衡估。所以,从书店“幻海”到城市“幻海”,再到喻指整个人间的“幻海”,命名的重复并非作者故弄玄虚,这实则清晰勾勒出其思考维度层层上升的轨迹。在狭窄的“幻海”里沉浮漂泊,从而得以想象那个涵纳众生的“幻海”的本来面目和运行规则,这不啻是超越个体经验之拘囿,理性把握世界之真相的可贵的文学实践。

 

 

作者简介

张继超(1998-),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文章推荐:任淑媛老师(宁夏大学)

图文编辑:吉一宁(宁夏大学)

责任校对:荆炜琪(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