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 学术年会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4年年会综述 发布日期:2014-11-19   作者:段凌宇 杨 彬   点击数:2030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4年10月17~19日,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4年年会”在中南民族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甘肃、青海、宁夏、吉林、辽宁、内蒙古、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新疆、西藏等省区的全国40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收到论文80余篇,宣读论文71篇,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学理论、少数民族古代文学、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少数民族神话等方面,涉及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设,民族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学与民族记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中国多民族文学的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研究等议题,涵盖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
  10月18日大会举行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雷振扬主持,校长李金林到会祝贺并致开幕辞,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为钦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尹虎彬分别讲话。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在开幕辞中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为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次会议讨论的前沿性议题将会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中南民族大学作为少数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文学是学校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特色,会议的召开将会对学校少数民族文学教学和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将会碰撞出更多的学术火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长钦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历史与现状,说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面既有悠久的传统,又有良好的现状。他呼吁与会学者“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充分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研究员表示:会议收到的论文体现了这些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多方位、多层面、多方法的发展,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正在走向深入。他还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建设提出指导性建议指导。他指出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建设,要密切联系各民族文学的历史实践,从中升华出理论见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尹虎彬研究员针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学会建设等方面发表了意见。他指出,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要有中国气派,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跨文化和多学科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一贯坚持的学术方向;学会今后将加强网络宣传和会员组织管理工作,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建设上来。
  开幕式之后,云南省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的王亚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包明德研究员、阜阳师范学院的李长中教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吴一文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古远清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的杨彬教授六位专家做了精彩主题发言。
  王亚南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中国文化发展若干方面形势分析与预测》,运用自身团队创立的文化发展量化分析评价体系,破解文化生产增长与文化消费增长的“游离效应”,为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指数。
  包明德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从<满巴扎仓>看蒙古族审美心理原型》,分析了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长篇小说《满巴扎仓》,指出小说所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打开了蒙古族“时代魂灵的心理学”,展示出一个民族性格的秘密。
  李长中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身份归属与知识谱系》,触及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元问题:批判意识的弱化、现实关怀意识的匮乏、身份迷失,呼吁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要返回文学现象和文学经验,进行立足于现象的、平等对话式的、边缘性的批评。
  吴一文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张秀眉起义史诗〉与苗族民间诗史观》,通过对《张秀眉起义史诗》的分析,阐述了苗族民间诗史观的特点,即重史崇祖、以诗叙史、自成一体、强调我者、直叙实述。
  古远清教授的发言题目《在“台湾民族论”笼罩下的“台语文学”》,勾勒了“台语文学”的意识形态背景,“台语文学”以“台湾民族论”为幌子,实则是数典忘祖的“台独“文学。古教授立场鲜明地批判这种观点违背了社会人类学的常识和文学标准,严厉谴责了“台语文学”的“ 台独倾向”。
  杨彬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小说的发展策略》,她指出全媒体时代的少数民族小说采取了追求民族意识、张扬宗教意识、运用少数民族思维写作、坚持民族文化交融中平等视角等策略,为少数民族小说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会学术研讨会采取了大会主题发言与小组讨论两种形式。18日下午,进行小组学术讨论。由于参会人员众多,提交论文佳作迭出,会议小组讨论按照民族文学理论、少数民族古代作家文学、少数民族现当代作家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少数民族神话学五组进行,每组分上下两场,分别由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进行主持和评议。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古代作家文学领域的学者既有对诗文创作的整理与分析,也有对古代文论研究的纵深思考;少数民族现当代作家文学和文艺理论领域的学者聚焦于当现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少数民族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对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研究进行了热烈的的讨论,碰撞出一些新的学术火花;民间文学与神话学的学者较为关注文化传承的问题。
  刘为钦教授的发言《试论韦勒克的民族文学观》认为韦勒克的民族观念与中国本土的民族观念同中有异,却在现代以来的文化碰撞中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人对于“民族”的认知。
  赵志忠教授的发言《比较文学“本土化”之思考》提出中国比较文学本土化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对内是中国56个民族之间的文学比较研究,对外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学比较研究,这既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独特性所在,也利于民族文学研究与其它学科的沟通。
  曾斌博士的发言《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叙事及其对民族身份建构研究》认为宗教文化对民族文学文本叙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潜在的巫术思维方式和显在的文化结构等方面,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叙事实际上是寻求自身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的一种表达方式。
  吕双伟教授的发言《清代民族诗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提供了一个堪称典范的学术史综述,展示了曾经出于主流文学史边角地带的民族诗文风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开拓的基点。
  李锋博士的发言《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在总结回顾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拓展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的可能路径及内容。
  何吉贤博士的发言《一位“当代”中国作家的“中国观”——理解张承志的一个视角》论述了张承志在进入民族、宗教和中国认同的时候特殊的阶级视角,以及亚洲和世界视野对于理解其中国观的重要性。
  李莉教授的发言《当代文学创作与“非遗”叙事——以土家族小说为例》,申明了文学创作与“非遗”保护的关系,土家族作家群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刀承华教授的发言《文化传承视野中的当代傣族作家文学》,对当代傣族文学发展的困境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呼吁传统与超越相结合,显示了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民族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武宇林教授的发言《中亚回族民间文学探析》认为中亚回族中至今流传有很多民间故事和民间谚语等。其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既保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也具有东干族的民族特征,充分表明了中亚回族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吴晓东教授的《狗取谷种神话起源考》论证了蚕马神话向盘瓠神话再到狗取谷种神话的演变,向柏松教授的《中国创世神话形态演变论析》提出中国神话也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观点,阎丽杰教授的《满族萨满神话与生态美学》则指出萨满神话的生态美即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对今天的现实意义。
  10月19日上午,大会闭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彬主持。闭幕式上,各小组代表分别对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研究员做大会的总结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包明德做下一年的工作安排;杨彬副院长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代表致以敬意,并表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出资公开出版此次会议的论文集,最后祝中国少数民族事业更加辉煌灿烂。
  与此同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第四期系列讲座于10月17日至18日在中南民族大学进行。该项目相关专家就其研究内容数次在民族地区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班,以推动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研究的发展。本次系列讲座分别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白烨主讲《文学新演变与文坛新常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日焕主讲《朝鲜古代汉文学传统及背景文化浅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跃进主讲《回归经典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晓都主讲《普希金与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崛起》。既有中外文化交流的论述,也有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既有文学经典的回顾,也有对于当下即时文学发展生态的扫描,比较全方位地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中心,辐射了相关学科的现状,起到了很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就所涉及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气氛热烈。研究者关注与研究的空间得以大大拓展,表现出研究角度的丰富化以及研究领域的纵横延伸等特点。本次年会为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与会代表认为,此次年会的会议程序之规范、学术氛围之浓郁、工作人员之尽职在历次的年会中是不多见的。本次年会取得的很多成果,提出的很多问题,将会引起学界的关注和反思,从而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积极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会议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光明网、荆楚网、大楚网、南方网、东方网、青海新闻网、中国教育网、央广网、大江网、红网、华语教育网都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分组学术交流发言题目举要如下:
  1. 王佑夫 契丹女真文论释碎
  2. 赵志忠 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之思考
  3. 刘大先 在意义消失的世界中重建生活
  4. 贾一心 藏族古典诗学“生命”说述评
  5. 刘为钦 试论韦勒克的民族文学观
  6. 高 娴 试论大众文化语境下的重述叙事与民族文化传承
  7. 吕双伟 清代民族诗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8. 谢 刚 国族主义与1950至1970年代汉族文学中的少数民族叙事
  9. 龚举善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功能
  10. 祁晓冰 20世纪中国哈萨克文学的现代转型研究
  11. 米彦青 杜甫“诗史”创作对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的影响
  12. 刘茉琳 台湾原住民散文与少数民族文学活性因素初探
  13. 马梅萍 边缘的跋涉——<民族文学研究>理论探讨论文30年轨迹寻踪
  14. 曾 慧 小说《卧虎藏龙》服装研究
  15. 李 锋 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与思考
  16. 吴震东 艺术民族志:一种“方言性” 文化的诗学阐释——兼论艺术家的“异文化写作”:《诺阿•诺阿》
  17. 左宏阁 元代诗歌中宁夏风物研究
  18. 罗 漫 杨洁梅 《边城》悲剧的重审:由美而悲的结构性冲突
  19. 王 泉 论新世纪吉狄马加诗歌的精神向度
  20. 丁 燕 从圆形叙事看草原书写的生态关怀——以海勒根那的作品为例
  21. 孔占芳 跨文化视野中青海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谈——以才旦小说创作为例
  22. 田美丽 历史理解与文学叙述——论当代藏族作家小说创作
  23. 段凌宇 民族志与文学在1940年代的相遇——论邢公畹的“故事采集者日记”
  24. 刀承华 文化传承视野中的当代傣族作家文学
  25. 罗文敏 从“文库本”看《格萨尔》螺旋式情节脉络——兼与《伊利亚特》比较
  26. 房 伟 “新民族文化史诗”的空间意识呈现——《尘埃落定》重读
  27. 汪 荣 跨民族连带:作为比较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
  28. 白晓霞 当代少数民族历史小说中英雄书写的政治脉搏与民间体温
  29. 李 骞 论当代大凉山彝族诗歌的社会情感符号
  30. 林 琳 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中“阿訇”形象的嬗变
  31. 徐 琴 当代藏族文学发展的再思考
  32. 王宪昭 论民俗与神话的关系
  33. 席 扬 “总体性”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
  34. 陈思广 在生成与转向间——1936—1966年《骆驼祥子》的接受研究
  35. 吕 萍 当下作家笔下的萨满文化书写
  36. 曾 斌 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叙事及其对民族身份建构研究
  37. 多洛肯 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
  38. 曹 萌 东北跨境民族与文化边疆建设研究——以文学成果收集整理为先导
  39. 李 瑛 云南跨境民族母语文学发展及其跨境影响研究
  40. 赛力克布力·达吾来提肯 中国哈萨克族翻译文学述评
  41. 马慧茹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当代西北回族文学
  42. 孙 坤 元代畏兀儿高昌廉氏家族诗歌创作述论——以廉惇为中心
  43. 周 松 满族诗人蒋攸钦及其《约园诗存》研究
  44. 何吉贤 一位“当代”中国作家的“中国观”——理解张承志的一个视角
  45. 夏 敏 “旺姆”:被藏化了的“西王母”
  46. 肖向东 “狼学”与“人学”交织并存的历史——生态学视野下的《狼图腾》
  47. 谭伟平 守望湘西——边城纯美世界与湘西文化旅游发展的关联
  48. 宁梅 部落文化地图——《格萨尔》史诗研究的构想
  49. 左洪涛 论唐代前后期胡汉关系的变化与唐审美习俗演变的同步性——兼论唐代女性的“以胖为美”说
  50. 苏 珊 台湾原住民文学的治疗功用
  51. 陈 啸 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关系考辩与文学史写作的反思
  52. 孙 博 满族女神神话精神内核探析
  53. 刘 洁 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中的王昭君故事研究
  54. 何红一 王平 瑶族“文字歌”的文化传统及当下意义
  55. 李 莉 当代文学创作与“非遗”叙事——以土家族小说为例
  56. 金 蕊 无国界的认同:中亚东干人的“老家”
  57. 陈新立 鄂西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58. 胡 云 《梅葛》《查姆》文本的程式语词和程式句法分析
  59. 杨秀芝 侗族民间传说审美
  60. 吴晓东 狗取谷种神话起源考
  61. 武宇林 中亚回族民间文学探析
  62. 向柏松 中国创世神话形态演变论析
  63. 杨宗红 巴楚文化地理与容美土司诗人《田氏一家言》之楚辞特色
  64. 阎丽杰 满族萨满神话与生态美学
  65. 陈永香 简谈彝族史诗的始祖意象符号叙事特征——以《查姆》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