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蕤|《牧马清水河》:区域历史的文学表达 发布日期:2024-11-04   点击数:762  

 《牧马清水河》:区域历史的文学表达

杨蕤

金秋时节,占武主席的大作《牧马清水河》如约而至,并在塞上大地掀起阵阵涟漪。周围朋友们争相阅读讨论,并在微信圈转发心得、细谈体会。虽然书中所收集的多数文章我先前曾经拜读,但再次捧卷品阅,还是有一些新的启发和想法。

《牧马清水河》一名不仅道出了该书的大致主旨,也呈现出内容所及的地理范围。清水河是宁夏境内最长的黄河支流,历史时期曾有过高平川、蔚茹水、葫芦河等不同称呼,虽为涓涓细流,但流淌的却是厚重的历史;现实中的清水河所经区域极度干旱,水量小且较为苦咸,因此在自然地理学上便把这一区域称为宁夏地区的中部干旱带。这就是《牧马清水河》一书主体文字所呈现的地理景观和空间范围。当然,这是一种所谓科学或学科意义上的区域划分,对于《牧马清水河》这样一部有温度的散文集而言显得些许教条和冰冷,因为书中的大多文字是作者关于青少年时期的鲜活记忆和历史叙述,书中关涉的地理、地名多是占武主席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准确地讲,这部书的地理范围就是作者的家乡,可以理解为一种准确的空间范围,也可以看做有着强烈个体体验感的地理意象。清水河不是一个寡淡的地理名称,书中的文字是从作者家乡土壤中长出来的鲜花新芽。

虽说《牧马清水河》书写的是家乡,写家乡很容易矫情、煽情,但作者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书写这一区域的掌故,写作的套路与手法与规范的历史研究并无二致,即,寻求证据以求揭示史实,梳理脉络以企合理解释,兼有古往今来史学探究中求真与阐释的两大功能,并且有三方面的贡献:一是该书点出了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正如《牧马清水河》书名所引出的农牧交错、民族交融、军事对垒,甚至苍生不易的历史内涵;当地百姓的乞水、苦水、节水、盼水也成为书中不少文章所彰显的主题,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二是提供了关涉该区域的新的历史知识,例如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在清水河流域养马饲马的细节,其中讲到明代黄土高原的不甚起眼的窑洞竟然在官方养马的大业中发挥着中重要作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是给于相关历史现象与史实有见地的解释。例如该书讲到明代在宁夏修筑长城堡寨,为了说明这些土墙天堑并未阻挡内外民众交往交流的史实和观点,作者引用了明代山西总督郑洛的一段话:华夷两家自有界限,如我中国人兄弟分析房产,亦各院落为自家计。今北地虽款,尔通夷多潜逃来乡里,我中国又有恶少捉尔马,不为边以防,尔即索捕逃诘盗马者,尔能不问我,我且奈何。是修边为北边计尔。今天我们在解释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事时,多用一家人的理论予以阐释,即这是我中华大家庭内部的事务,进而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史实,明代郑总督的一席话语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阐释,占武主席在一次报告中称之为和平的界约

当然《牧马清水河》文字表达方式上不同于学院派的史学研究,而是采用散文这样一种的文体,近些年也有人称之为非虚构性写作。传统史学或学院派史学的撰述往往遵循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不出货的原则,在表述风格往往会伸直腰、板着脸,严肃、严谨、严格,科学性有余、可读性不足。《牧马清水河》虽然是讲历史,但文字清新、韵味十足,颇有几分秋水文章不染尘的雅致与净洁;脚踏实地、不端架子,很有烟火气和亲近感。我不知道占武主席这样的文字风格和写作手法是否受到某一学术经典的影响,或者说是否可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溯源。事实上,即便是严肃的史学界也在不断探索适合于大众阅读的表达方式,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由于此书采用了散漫笔调的记叙方式,既有宏大起伏的史实情节,又有铺排大气的叙事风格,因此此书一经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学界惊呼历史著作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其实要想使一些历史素材的文字赢得读者,真还需要借鉴文学的一些表达方式,至少在情节的叙述、场景的营造、情感的表达方面文学的方式更能产生出有温度、能共鸣的文字,何况文史本来就是一家,只是受到近代学科分类的影响,硬生生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占武主席是一个自由的阅读者和写作者,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政治层面的自由,而是说占武主席的阅读和写作没有任何现实功利性,不像我们这些身处庠序的劳动者,看一本书、写一篇小文总要和那点碎银和工分联系起来;正因为占武主席没有这些外物的缠绕,在文字表达上就可以洒脱一点,我们由此看到《牧马清水河》所呈现出清水河流域鲜活生动的历史画卷,我的脑海里由此闪出一个概念:区域历史的文学表达。

作者简介 杨蕤,男,1975年生,现任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曾任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长、研究生处长、文史学院院长、民族学学院院长等职。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边疆历史地理学、西夏学和民族考古学,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八十余篇,著有《西夏地理研究》《破译天书》《碰撞交融与多元一体: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的贡献》《中国消失的文字》《回鹘时代:10-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研究》《陕西横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陕北历史文化散论》等,成果曾多次荣获省部级奖励。

文章推荐:任淑媛(宁夏大学)

图文编辑:冶明花(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