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努瑶人与《密洛陀》
李斯颖
布努瑶人如今聚居在广西红水河流域的都安、大化、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散居于马山、上林、东兰、凌云、田林、田东及云南富宁等县。据研究,他们从洞庭湖、武陵一带迁徙而来,扎根于大石山中,坚守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密洛陀》是布努瑶人世代传承的口头传统精华,内容主要包括创世、造物以及迁徙等,亦可按照学界的概念更新,称之为“复合型史诗”。但与此同时,结合《密洛陀》演述的场域,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仪式史诗”。“仪式史诗”是杨杰宏提出的一个史诗概念,并日益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仪式类史诗是指在仪式中演述的史诗,史诗的产生、发展,以及其演述形态、史诗文本、演述场域、文化功能、传承方式等都受到仪式的严格制约。传统上,《密洛陀古歌》是布努瑶人在给始祖神密洛陀及24位男女大神“还愿”时才唱的,布努话叫做“萨当银”(还愿歌)或“萨密”(母歌)。还愿时一般要请12位师公来分主客两方歌手连唱五天五夜才结束。与此同时,不同的篇章应对应不同的仪式演述语境,而并非按如今我们看到的整理本的形式,从头到尾串成一部篇幅较长的史诗文本。故此,要研究密洛陀史诗,要特别注重对《密洛陀》在仪式中的展演、地位与能动作用,这将能更新我们对该史诗文本作为仪式有机组成部分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理念日益现代化,仪式日渐消失,《密洛陀》的传唱面临着无可避免的传承困境。
那么,传承《密洛陀》的价值在哪呢?回到文学文本的角度,《密洛陀》的语言、情节与母题等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程。从语言上来看,《密洛陀》古歌演述使用的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撒耕”语,由古代汉语、壮语和瑶语融合而成。根据研究,《密洛陀古歌》(2002)的478个基本词汇中,有壮语或带壮语音节的词汇79个,有汉语或带汉语音节的词汇130个,有布努瑶交际语或带布努瑶交际语音节的词汇162个,此外还有既不是壮、汉、布努瑶交际语,又不带壮、汉、布努瑶交际语音节的词汇179个。可见,《密洛陀》有着特殊的中华民族语言交融的宝贵研究价值。从内容上看,《密洛陀古歌》(2002)里说密洛陀用蜂蜡造人,造出了世界上最初的4对男女。他们分成4个族群,第1对男女是远方的汉族,第2对男女是本地的汉族,第3对男女是壮族,第4对男女是布努瑶族。4群人分家,到了不同的地方居住。而布努瑶人的祖先则来到山里,结为夫妻,生下4男3女,后又有了蓝、罗、韦、蒙4姓。在布努瑶人传统观念里,在他们生活中出现过的这些民族,都是兄弟姐妹,都有着密洛陀这一个共同的伟大母亲。这种朴素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都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总的来说,布努瑶人在坚守族群文化传统的同时,能动地吸收历史上所交往民族的文化,拓展了民族的生存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人类文化“基因”,需要被保护。《密洛陀》中蕴藏着布努瑶人千百年逐渐形成的世界观,是他们知识谱系的集大成者,意义深远。在《密洛陀》中,我们可以看到布努瑶人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的独特理解。他们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社会观方面,他们强调家族、部落和民族的团结和协作,认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实现繁荣。在人生观方面,他们倡导勤劳、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认为这些品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关键。总之,《密洛陀》作为布努瑶人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世界观。它不仅是布努瑶人知识谱系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让《密洛陀》这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史诗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一,进行创造性转化意味着在不改变其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通过现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来重新诠释和呈现《密洛陀》。这可以包括将其转化为电影、动画、音乐、舞蹈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吸引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的观众。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渠道,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接触到这部作品。其二,创新性发展则需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和思路,让《密洛陀》与现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相结合,产生新的价值和意义。这可以包括将史诗中的故事、人物和主题与现代社会问题相结合,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也可以探索将《密洛陀》与其他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从而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在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传承和保护的平衡。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密洛陀》的原始版本和文化内涵,避免过度商业化或歪曲其原意。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机制的建立,确保这部史诗能够得到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其三,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喜爱,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可以通过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方式,提高《密洛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媒体资源,对这部史诗进行深入的报道和解读,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密洛陀》这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史诗将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吸引更广泛的受众。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现代社会的贡献和启示。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作者简介
李斯颖,壮族,广西上林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0年7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系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壮族口头传统与民间文化研究,学术关注点主要在壮族史诗、壮侗语族族源神话等。
文章推荐:任淑媛(宁夏大学)
文章编辑:阿余尔洗(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