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彬 艾乐丨论叶梅在新时代的创作转向 发布日期:2024-11-01   点击数:485  

 新时代以来,叶梅的文学创作发生了较为鲜明的转向,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文体上,叶梅由以小说创作为主转向以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创作为主。在内容上,叶梅跳脱女性受压迫、女性意识觉醒、走向反抗之路的叙事套路,转而书写勇担时代大任的新时代女性,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她的生态创作由自发转向自觉,用万物共生的生态理念进行生态书写,讲述生态故事,构建生态文化;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切入,由书写土家山寨小故事到书写中国大故事,以文学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叶梅在新时代的创作转型,展示了一个中国土家族女作家的创作新历程,展示了一个中国作家将创作生命融进祖国、融进时代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女性力量;生态文化;中国故事

 

1979年发表小说处女作《香池》以来,叶梅创作了大量优秀小说,著有小说集《花灯,像她那双眼睛》《撒忧的龙船河》《五月飞蛾》《花树花树》《最后的土司》等。作为女性作家,她始终站在女性立场,关注伍娘、李玉霞等女性的命运,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从土家山寨走出来的作家,她走得再远也不忘“返回”那片土地,以浪漫主义情怀追忆鄂西的历史与文化。进入新时代以来,叶梅以小说创作为主转向以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创作为主,这一转向既有现实的契机,也与她自身的创作追求有关。除作家身份外,叶梅做过文工团员、宣传干事、副县长,担任过《民族文学》主编等,现任中国散文协会会长。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不断转变的身份给予了她开拓的视野,同时,她也是一个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学世界的作家,愿意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突破自我。于是,在熟悉以小说的形式写家族、写历史的演变之后,叶梅不断尝试,通过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方式即时把握当下生活和时代精神,陆续出版了散文集《从小到大》《穿过拉梦的河流》《根河之恋》《福道》《追云记》《华中秘境:神农架》《梅花:一花一世界》、报告文学《大对撞》(后改名为《粲然》再次出版)、人物传记《叶恭绰》《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梦西厢:王实甫传》、文学评论集《后海拾珠》等作品。这些作品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运用万物共生的理念构建生态文化,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一、由女性意识的觉醒到女性力量的彰显

叶梅始终是一个有着独特创作追求又紧跟时代的作家。身为女性作家,从创作伊始,女性书写就是她作品的中心,她站在女性立场上,以女性的细腻,讲述女性故事,表述女性理想。在《最后的土司》《花树花树》《五月飞蛾》等小说中,叶梅塑造了不同类型、不同命运的土家女性形象,如受压迫的悲剧女性、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及走进城市打工的底层女性。新时代以来,为了更好更快地书写现实中女性地位和命运的转变,叶梅采用了报告文学和人物传记等方式,挖掘现实中的女性故事,同时,她跳脱女性受压迫—女性意识觉醒—女性走向反抗之路的叙事套路,书写勇担时代大任的新时代女性。

如果说,叶梅的小说刻画了传统土家女性群像,那么在报告文学和人物传记中,她则刻画了新时代的优秀女性群像。她的小说主要有两类女性形象,一类是坚韧、刚烈的传统土家女性,如太(《花树花树》)、伍娘(《最后的土司》)等,她们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角色,对男权压迫进行自发反抗,但多孤独终老或走向死亡,充满强烈的悲剧意味;另一类是勇于抗争、“趟过男人河”的新一代土家女性,如昭女(《花树花树》)、二妹(《五月飞蛾》)、李玉霞(《乡姑李玉霞的婚事》)等,她们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女性意识初步觉醒,努力改变不公的命运,追求自己的幸福。叶梅对这些女性具有本能的尊重、理解、同情、关爱、呵护和悲悯。而在《粲然》和《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中,叶梅以充沛的激情和动人的叙述,将镁光灯聚焦在新时代女性身上,或书写甘于奉献的女科学工作者,或书写自主创业的商界女性,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鲜明性格、丰富情感和人格魅力,彰显了新时代女性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等优秀品质。叶梅对新时代女性由衷地尊重、敬佩和赞赏,这种强烈的感情是作品的底色和基调。

《粲然》以寻访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居开篇,表达了对这位女科学家的敬佩,为全篇奠定了庄严的基调。在众多知名科学家中,作者选择一位女科学家的事迹开篇,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的女性立场,流露出作者对伟大女性的敬佩。《粲然》中的女科技工作者有两类,一类是拥有姓名的女性,如北京对撞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谷羽等人;另一类是没有说出姓名的女性,如中科院高能所实验室中心漂移室的“金花们”。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科学事业添砖加瓦。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是众多女性面临的现实难题之一,在叶梅笔下,新时代女性在做到家庭与事业基本平衡的基础上,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投身科研或慈善事业,为社会更多人谋福祉。她们拥有“科技工作者”、“妻子”、“母亲”等多重身份。在艰巨的科学任务面前,她们常常不得不牺牲照顾家庭的时间,加班加点完成科研任务。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是中国传统“舍生取义”精神的延续。对女科学工作者来说,“小家”是丈夫、孩子和父母组成的家庭,而“大家”是以民族、社会和国家为代表的共同体。她们为了当前和未来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体现了新时代女性大无畏的精神。“舍小家为大家”并不是要牺牲“小家”来换取“大家”的利益,而是希望每个人、每个家庭追求更大的幸福,实际上,个人、家庭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也助推社会理想的实现。正是一代代“舍小家为大家”的先驱们的共同努力才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此外,叶梅还塑造了商界女强人形象,《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以一位满怀抱负和智慧的女性为主角,展现了翟美卿的奋斗人生。翟美卿是一位善于把握时代机遇的商界女强人,是改革浪潮中进取拼搏的优秀女性的代表,她奉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秉持“令你的家庭幸福美满”的理念投入家具行业中,成立“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将对家庭的“小爱”拓展为对社会的“大爱”。翟美卿的成功凭借的是持之以恒、吃苦耐劳、不怕失败、敢于创新和诚心实意的精神。讲述科技界和商界的女性故事,是叶梅为当下的女性书写注入的新内容。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可以看见那些粲然闪烁的星星里,有新时代女性奉献的光。

叶梅新时代创作的女性形象不再是依附于男性、悲悲戚戚、哭哭啼啼的“小女子”,而是能够处理好两性关系,平衡家庭与事业的独立女性;她笔下的女性也不是男性化的“女汉子”,而是认识到两性差异,善于运用自己的女性特质、知识、智慧和能力取得事业成功的卓越女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予了女性更好的发展机会,男女平等不再是法律条文,也在逐步成为现实;且新时代女性拥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她们的职位、年龄、性格等各不相同,但她们都是大写的“人”,在追求个人事业的同时,也承担着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创新报国的爱国精神等优秀品质,成为与男性比肩的社会栋梁和时代佼佼者,是新时代的“大女主”。叶梅本身也是这样一位女性,对于作品中的“她们”,她便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尊重。她看到了新时代优秀女性的特质,看到了新时代女性自立、自信、自强的发展趋势,用优美的文字为这些女性唱颂歌;同时她也更能体会女性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做出的更大牺牲。在这个意义上,叶梅新时代的创作转型突破了以往的女性书写。

二、 由自发到自觉的生态文化构建

新时代以前,叶梅以小说创作为主,自发流露出生态意识,创造了以神农溪为原型的“龙船河世界”,她的小说并“不直接揭示生态危机现状,而是通过对神奇秀美的自然生态的书写、健康自然的生命形式的表现,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后来,她走出“龙船河世界”,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成为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身份的转变让她自觉行走大地进行生态观察,全国各地的生态现状使她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生态写作的重要性,而较之小说,散文能更快更好地表达她的强烈情感和急切呼唤。于是新时代以来,叶梅自觉对生态进行集中书写和理性观照,她的生态世界进一步扩展,由“龙船河世界”延伸至内蒙古根河、昆明滇池、玉龙雪山等祖国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她以作家、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重身份进行生态观察,更重要的是,她以自然之子的身份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与命运。她贴近大地进行生态书写,对全国各地的生态破坏进行深刻揭露,对生态保护的成果不吝赞赏,对生命存在、人类生存等问题进行追问,绘制了一幅幅鲜活的中国生态地图,构建了万物平等、万物共生的生态文化。

叶梅认为“以生态写作推动生态文化构建,是当代作家义不容辞的担当”,她以生态散文的创作切实承担起当代作家的责任。她不仅将自然万物看成和人类一样平等的生命,还将其看作人类的朋友、家人甚至偶像,尊重、珍爱、敬畏万物。她曾说:“试图用一棵草一只鸟的目光和心情去打量世界感知生命”。使用“试图”一词,是因为人类不能完全理解动植物的生命密码,但人类可以放下万物灵长的“高贵”身份,感知生命的可爱、可贵、可敬之处。写到生态破坏时,她满腔愤怒,写到生态保护时,她则满怀深情。在《一只鸟飞过锦州》中,叶梅为经济发展造成东方白鹳濒危的现实痛心疾首,试图用“一只鸟”的视角观察小白鹳一家五口在辽宁锦州越冬的日常生活;在《鱼在高原》中,叶梅以近乎神圣的语调,歌颂青海湖湟鱼为繁衍而奋不顾身的回游。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叶梅笔下,人与万物一体的场景随处可见。无论是青海湖的人、鸟、鱼共存的和谐场景,还是福州156条河流新生,人们沿着“福道”散步的悠闲氛围,人与自然万物构成生命共同体,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评判一切价值的尺度,追求人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其他生命。但对从小生活在恩施山水之间的叶梅来说,一棵草、一只鸟、一条鱼都是生命,都是自然之子。于是,她以自然之子的身份,观察天空、陆地、海洋,故而她能感受到鸟儿的欢乐、听到蝉儿的鸣唱、看到鱼儿的拼搏。这并不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而是生命本真的还原,是对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回归。

叶梅采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重的方式对进行生态观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通过“知”、“行”并重的方法提升自我,做到知行合一,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化中的有机元素。身为一名作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也是叶梅进行生态观察的方式。她从巴山楚水走向全国各地,跨越大江南北,走过江西资溪、福建福州、辽宁锦州、四川眉山、重庆江津、云南昌宁、内蒙古根河等地,对每一个地方的生态进行近距离观察,多次在公共场合呼吁繁荣生态文学创作,如她在青海做了“传承民族文化,繁荣生态文学”和“讲好中国生态故事,共建万物和谐家园”的演讲,以实际行动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她还以“读万卷书”的方式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并将读过的万卷书、行过的万里路化为优美的生态散文。她的《福道》等生态散文“通过清新细致的文字、生动幽微的细节、深刻生动的笔调,观察生态环境、讲述生态故事、构建生态文化,既有对过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痛惜和批评,更有对保护生态的热情记录,展示出在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里必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些散文几乎篇篇用典,李白的诗文、苏轼的诗词、《诗经》、《水经注》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信手拈来。引经据典的目的不是“掉书袋”,而是以凝练的诗句传情达意,并借助“典故”与古人进行跨时空对话,凸显我国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变迁。同时,叶梅的生态书写还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宏大的人类视野,思考的是全球化背景下人如何生活、地球如何生存等问题。“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中国大地上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的生态改善成果,都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生态书写一直是叶梅作品的重要主题,叶梅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呈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讲述中华大地上的生态故事。人类是自然之子,但挤压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空间,产生了唯我独尊的错觉,在发展经济时一度忽略了环境保护,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幸而,中国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地迈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脚步。叶梅毫不掩饰人类曾经造成的生态破坏,她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践行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的责任,她所讲述的生态故事是社会各界人士用时间、物力财力甚至生命铸造起来的,从而构建了一种“永远进行时”、万物共生、众生平等的生态文化。

三、由书写土家山寨小故事到书写中国大故事

叶梅的小说主要以土家山寨为中心,追溯土家族的历史,表现土家男女的不同命运,回忆土家山寨的童年趣事,书写土家山寨的浪漫传奇,描绘土家山寨的自然山水,展现土家山寨的时代变迁等。随着叶梅走出土家山寨,走向全国各地,她的人生视野不断开拓,频繁地与各民族人民进行交往交流,并把这些交往交流融合进她的创作。她采用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是为了更好地书写现实中的人与事,更好地书写中国故事。叶梅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讲述广袤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故事。一方面,叶梅回到历史现场,挖掘我国古代文化巨匠如何创造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另一方面,叶梅立足当下,呈现我国当代科学家如何奋发图强、创新报国,增强科技硬实力的现实。而叶梅对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呈现,既有历史的回望,也有现实的描绘。

在历史维度上,叶梅通过还原我国古代文化巨匠的形象,讲述了古人创造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力求达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杰出文化人物精神的弘扬。《梦西厢:王实甫传》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中的一部优秀作品。王实甫等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该传记没有落入俗套地从王实甫的出生写起,而是从他求学归来写起,开篇就展现了一位学富五车的翩翩才子形象,使那位“白衫拂动,手握书卷,时而掩卷徘徊,时而奋笔疾书”的才子复活,同时展现了“战马嘶鸣、多民族汇聚交融的时代”。全书共四十六回,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形式运用到人物传记中,探索了人物传记的新写法,做到了古为今用,融会贯通。叶梅将王实甫的生平与其作品和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既达到以诗词写人的效果,又深化了诗词的人文内涵。通过挖掘王实甫的生平,作者既在思想上传播了杂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王实甫不断追求艺术创新、提倡男女平等、反抗强权等人文精神;又在形式上探索了人物传记的新写法,融合雅俗、古今的精髓,创造出人物传记的“中国写法”。在现实维度上,叶梅讲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创新报国的中国故事。叶梅的《大对撞》是“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中的一部。该书呈现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的始末,讲述了中国崛起的故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的成功是多方努力的结果,需要我国政府的支持、我国科学家的研发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强大的科技实力。

叶梅对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描绘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现实的呈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古就很频繁,既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叶梅回望历史,不再讲广为流传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而是另辟蹊径,讲“公主海渡”的故事,再现元代阔阔真公主从泉州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远嫁波斯,成为伊尔汗国王妃的历史。当蒙古长调在泉州这片南方土地上响起时,泉州百姓从长调中听到公主远嫁他国的大义、远离故土的哀情和对家国的眷恋。在音乐中,古代各民族绘就了一幅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画面,完成了对家国的认同。《公主海渡》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昭通记》则写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昭通豆沙关的“五尺道”是沟通川滇商贸往来、到缅甸和印度的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五尺道”上,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人们通过语言的交流、货物的交易传播了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局面。同时,叶梅立足当下,到多民族聚居地采风,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在《根河之恋》散文集中,叶梅所到之处就有云南昆明、丽江、昭通、楚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等地,每到一处,叶梅都与各民族作家进行交流,和偶遇的居民闲谈,书写各民族的精彩故事,增加了各民族的亲密度和凝聚力,以实际行动和文学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科技是国家重要的硬实力,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得才能使中国立于世界之林。叶梅凭借自己的切身体验、细致观察和细腻情感,回到历史现场,讲述了我国古代各民族如何共同创造和传承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故事;同时,她行走在中国大地之上,既以国家大事为主题,讲述我国奋发图强、增强科技硬实力的故事,又讲述了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时代故事,与党同心同向、与时代同步同行、为人民抒情抒怀,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出了独特的中国声音,建构了独特的中国话语。

总之,新时代以来,叶梅的创作发生了较为鲜明的转向,由以小说创作为主转向多文体的创作,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全面开花。这种文体的转型,包含着叶梅创作的新的追求,展示了叶梅作为一个成熟作家的丰厚的创作底色,和她年龄一同成熟的是她创作的炉火纯青。第一,她跳脱女性受压迫、女性意识觉醒、走向反抗之路的叙事套路,塑造了新时代女性群像,描摹新时代女性精神,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这类题材她选择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用报告文学可以第一时间描写新时代女科学家、女企业家的事迹,可以更加切近新时代奋斗女性的生命状态,报告和文学的有机结合,使她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内容丰富、结构宏大、人物鲜活,既有及时报道新时代奋斗女性的热点功效,又有叶梅独特的文学特色。第二,叶梅的生态创作由自发转向自觉,用万物共生的生态理念进行生态书写,讲述生态故事,构建生态文化;对于生态文学的创作,叶梅采用散文的文体,这与叶梅的生活经历和身份转变有关。对于优秀的小说家来说,运用散文写作会驾轻就熟。叶梅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就渗透着丰厚的生态文学特色。她后来担任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时,需要及时描写她观察的生态现象,要及时表达她的生态感悟,而且需要及时传达给广大读者,那么短而精的散文就特别适合叶梅的生态文学写作。同时,叶梅的文笔优雅、构思精巧,她将熟悉的小说写作方法运用到散文创作中,使她的散文作品既具有散文的精致,又具有小说的鲜活。第三,叶梅新时代创作由讲述土家山寨的小故事扩展为书写中国大故事,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切入。在任《民族文学》主编时,叶梅将其办刊方针确立为“民族风格,中华气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怀”,这种办刊方针,也是叶梅文学创作的创作方针,她新时代以来的文学创作是对这十六个字的最佳注脚。作为一个从土家山寨走出来的作家,她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融汇贯通各民族文化,以土家族民族意识和多民族文学观,书写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和现实;她以一位中国作家的身份,讲述中国大故事,建构中国话语,展现中国气派,彰显中国风骨;她兼具世界眼光,关心地球、自然和人类,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谱写华美篇章;她始终秉持百姓情怀,以仁爱之心走进生活,扎根人民,观照社会中的各色人物,抒写中国百姓的故事。叶梅栽种下一棵棵文学之树,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的文艺大踏步向前。叶梅在新时代的创作转型,展示了一个中国土家族女作家的创作新历程,展示一个中国作家将创作生命融进祖国、融进时代的不懈努力。

原文刊于《江汉论坛》2024年第2期,第78-82页,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请见原文。

文章推荐:邱婧;图文编辑: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