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萌娟|《阿尔善河》中的风景认同 发布日期:2024-10-30   点击数:426  

  《阿尔善河》是内蒙古文学作家韩伟林在《阿尔善河水常又清》基础上的又一边地特色突出的力作。小说以祖孙三代的边地生活为基础,突现边地波澜壮阔的改革,期间,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交织,为边地的历史书写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可忽略的是,作品叙事的推进以阿尔善河这一实存河流为中心,将历史与时间从幕后推至台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寄托均寄于此河流。因此,《阿尔善河》被称为生态文学有其深厚寄托,在生态文学背后,人们赖以生存的这一河流生成一系列风景图像,构成人在其间的生存此在、精神审美激荡、古老承袭与改革变迁的巨幅。

边地作为偏远的地区,与内地的发展相较而言,有其滞后性,在现代的冲击下,改革中存在风景的变动,风景以其恒常与变动与人的生活情感相互映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风景认同在历史时间中变动。风景书写的流动与凝滞,除却人为的景观变化,存于其间的人们出于心绪变动对风景的观赏出现偏差。《阿尔善河》中存在恒常与流动的风景,进入阿尔善河领域,北疆草原辽阔、河流、山川的恒在使人们常感风景悦人,景物的存在带来精神的愉悦享受,恒常风景的不变,是常居此地人的情感认同。三代牧民居于阿尔善河,以河为生,他们牧马,以古老的生活方式存于此地。在现代改革中,河流失却情感价值,更多的是经济效益的入驻,这里,就是情与物的冲突,通过同一片河流带来风景的差异化。

不仅如此,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小人物的情感在风景中有所差异,男女间感情起伏以风景为依托展现出来,男女间的感性与理性之差在风景中成为情感与利益的对照。女性的感性使之风景多了浪漫,河流、远山、草原在为其情感做支撑,风景着我之色彩,而男性与风景则有距离的观照,风景可成改造之物,主客体间距明显。

柄谷行人认为:“风景之发现并不是存在于由过去至现在的直线性历史之中,而是存在于某种扭曲的、颠倒了的时间性中。”男性作为改革者的先锋,在改革者的视角中,风景是更多的实存。改革在一些时段甚至以人们的生活变迁为代价,截断风景。《阿尔善河》的高潮集中在对河流的改革,这不仅是对人们古老的生活方式的变迁,也是对长期带来精神愉悦的截断,对长居于此的人们是一种认同的强制扭转,当然,对河流的截断在后续改革中处于可商量的范围,对人生活的重新回归与重视。

文学评论家兴安认为:“韩伟林善于挖掘并再现历史细部,以历史场景、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为依托和视点,将地理、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变迁进行观照和对应。”韩伟林对北疆风景的描写,正是对其地理与人情感的关怀。阿尔善河作为蒙古边地,风景居于变与不变,源于人心理情感的起伏,正是在个人视差中发现风景的差异。阿尔善河在当下变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它处于变革中的一环,风景在变,人的心理认同同样在变,在经过改革的挫折与保持恒有中,通过风景认同,在改革文学中,注定反思与前进并行,不可忘却的是,人生于其中与当下。

  

作者简介

丁萌娟,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

 

文章推荐:任淑媛老师(宁夏大学)

文章编辑:阿余尔洗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