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描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时代时说:“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些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地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人类从农业文明社会步入工业文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困惑。韩伟林的《阿尔善河》即在这一主题下展开,书写了草原儿女从1940年代到新时代的坚守与变革。
素来饱含忧患意识的中国作家们,面临人类发展的困境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就生态文明主题的小说创作而言,从张长《希望的绿叶》、孔捷生《大林莽》到贾平凹《怀念狼》、张炜《鱼的故事》等等,当代中国的生态文学谱系最鲜明的主题即是对现实生态危机的关注与反思。《阿尔善河》继承了这一主题,小说聚焦北疆草原,讲述了三个普通牧户祖孙三代的情感纠葛和命运遭际,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个体的历史得以表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也在历史变革中显得弥足珍贵。
那么《阿尔善河》在延续生态文学的主题表达之外,又有何新的发展?
小说讲述了中国七十余年的历史变革,这期间中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同时新发展理念的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也规划了一种绿色、健康、和谐的发展方式。在《阿尔善河》中,草原儿女从社会主义革命跨入建设改革,他们历经艰辛,前仆后继,迈上脱贫攻坚、草原生态保护,探寻共同富裕的道路。作者塑造了普通牧民、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等一系列时代新人形象,一方面他们是北疆草原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与建设者,另一方面,这些人的奋斗过程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草原儿女的喜怒哀乐以及不同时代人们的心态在小说中得以展现,作品热情讴歌了各族人民相互扶持、共辟新天的时代热情,草原儿女书写创造的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北疆草原,更是一个各族人民相互团结、人心归聚的精神家园。
总而言之,《阿尔善河》是一个关于“现代”如何在草原上展开并生成的叙事。“现代”之名无疑起源于西方,本雅明曾将波德莱尔誉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忧郁的巴黎”、游荡的波西米亚人是波德莱尔从容表达的现代风景,波德莱尔也因此成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现代主义诗人。在经历了沧桑巨变的中国,如果说对现实生态危机的关注与反思是“现代风景”,那么以草原儿女为代表的中华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并且不断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雨历程则是现代经验的中国表达。同时为世界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中国样本、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可以说,《阿尔善河》是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在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凝练表达,更昭示了当代中国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本土经验。《阿尔善河》延续生态文学文明批判的主题表达,同时又反映了对草原人民对家国天下充满慈悲的深沉力量,以中国主题讲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的中国故事,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中国成就,对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进行了生动表达,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作者简介
韩晨辉,男,山东滨州人,西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在《郭沫若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
文章推荐:任淑媛老师(宁夏大学)
文章编辑:阿余尔洗(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