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彬| 当代北疆草原生活的全景式书写——评韩伟林长篇小说《阿尔善河》 发布日期:2024-10-30   点击数:611  

   对于久居南国的我,地处北疆的内蒙古大草原总是给着我一种遥远边地的美好想象。有关草原的印象来自早期阅读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在先生的著作中我深切感受到草原儿女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以及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天读到蒙古族作家韩伟林的长篇小说《阿尔善河》,他承接了玛拉沁夫等老一辈草原作家的传统,将草原的叙事从革命、建设带入到了新时代,书写了内蒙古草原从1940年代到当下的长达70年历史变迁。《阿尔善河》首发《民族文学》2023年第4期,作者在题为《草原上的“山乡巨变”》的“创作谈”中说道:“小说就是从这片草原即将迎来解放开始了。”

《阿尔善河》以“阿尔善草原”为缩影,通过三个普通牧民祖孙三代的情感纠葛和命运遭际,描写了从1940年代至新时代长达七十余年的历史性变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草原儿女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前仆后继,迈上脱贫攻坚、草原生态保护,探寻共同富裕的道路。作品塑造了内蒙古草原多个普通牧民、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及时代新人的形象。

韩伟林用近47万字的大篇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草原上曾经发生、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故事,在作者营造的文学世界里,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感,都来自那条河流,那条叫阿尔善的母亲的河流,那条奔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河流,《阿尔善河》飞溅出一朵朵浪花,内蒙古草原上各族人们的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历程, 就如同阿尔善河流的浪花一样,奔腾跳跃、融为一体。

永青扎布等人出远门为自治学院送马,路遇国民党岗呼匪帮,共产党员、文艺宣传队侦察员阿勇嘎等斗智斗勇予以解救,从此至后影响永青扎布一生。小说上半部,以永青扎布与金香、革瓦与努恩吉雅、铜川与南斯日玛、阿古拉与小凤等人为叙事线索,描写他们从牧业合作化到改革开放历经曲折,由旧社会到新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品重点描写第三代牧民在新时代的生活,以努尔金、明根、巴特尔、吴楚克等人的爱情友情为线索,他们参与水库修建、尾矿治理、科学养畜、举办国际草原节,由传统到现代,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小说以永青扎布等待少小失踪的妹妹,红旗,蒙古马,长调,制香秘方,闹钟,草原上的植物等等作为线索和悬念,贯穿始终。结尾兄妹团圆的设置,承续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作品展示草原治理的中国实践走向世界的未来趋势,又呈现出长篇小说的开放性结构。

小说是最能描绘复杂社会现实的文体,而作品中讲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以及表达的情感都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紧密相关。韩伟林长期生活在内蒙古,既了解草原历史又深切感受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迈向新理念新阶段路上的巨大变化,因此他内心激动澎湃,想用文学的形式进行表达。作者所熟知的美丽草原,发端久远,浸润在中华民族的怀抱里,它理应延续下去,给人类一个文明的记忆,给世界一个草原治理成功的中国方案,这是生态的草原、绿色的草原。在作者的身边,他认识的和听说的人们是那么的可爱可亲可敬,所以他要赋予小说中的人物美好的心灵,良善的品行,他们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奋斗的草原、团结的草原。内蒙古大草原在宽广粗砺的外在之下,其实蕴含着无限的诗意、理想、科学,作家理应跃出现实生活,向着“理想性”进发。这是诗意的草原、美丽的草原。作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描写内蒙古各族人们守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这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草原、安全稳定的草原。作者将这些情感和故事,融汇进《阿尔善河》中,成就了这部长篇小说。

祖国北疆草原是孕育草原人民的源头活水和润泽沃野,草原上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吃苦耐劳的文化传统,这些既是草原人民自然天性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的价值遵循。老一辈永青扎布、阿勇嘎、阿古拉,从事着牧业生产、基层治理、科学研究,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聪明才智改变草原贫穷落后的面貌。宝力道创办牧业合作社,涮肉坊进军首都。劳模杭盖、纯朴的年轻牧民巴特尔通过改变传统养殖观念,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角努尔金,从参与水库建设项目,后来从事矿山渣土治理,又创办草原研究院,资政研究、服务社会,他真切地感受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才是新时代这片草原发展下去的路径遵循,很好地揭示了普通人与国家命运、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热情讴歌了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毅与担当。作者善于思考,在他的笔下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和现代交接,爱情与亲情掩映,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与时间的洪流中更替,故事中既有感人肺腑的深厚温情,也有对家国天下充满感情的深沉力量。小说不仅描写草原生产生活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在结构叙述、语言运用方面,既传承蒙古族作家的写作传统,又进行了自己独特的创新,打造出了一个极富现代意识的“阿尔善河”。

阿尔善河是阿尔善草原中的一条内陆河,它以自己的乳汁滋养了阿尔善草原,最后融入草原。小说在的结尾处这样描写:“(阿尔善河)纵横东西,浩浩荡荡,蓬勃盎然。然后,竭尽全力向着一个近乎悲剧的结局,一咏三叹,走完三百公里流程,静静地注入自己滋养的这片草原的母性躯体,绵绵不绝演绎无数生命脉动。”这条河流生于这片草原上的山脉和溪流,并在它的巨大的扇形流域不停地塑造富庶的草原,然后又注入茫茫的草原,滋养草原上的人们。阿尔善河是滋养草原人民的伟大的母亲,又是为草原奉献一切的女儿,作者在阿尔善河的品质中映照着内蒙古伟大的人民。

《阿尔善河》全景式展现了北疆草原生产生活的面貌和不同时代下人们的心态,真切地反映了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和批判了人性中的假恶丑。以宽阔的视野和充满蒙古族特色的鲜活文字,娴熟通达、深沉稳健和丰富细腻的写作手法,描写草原上人们的喜怒哀乐。作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守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红线,呵护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绿线。是当下一部全景式描写内蒙古人民70年来团结奋斗建设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体意识的优秀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

杨彬,女,土家族,文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南民族大学当代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南民族大学教学名师。杨彬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致力于文学评论工作,是全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杨彬已公开出版学术专著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完成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等项目5项。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获得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土家族文学奖单篇奖、中国写作学会四十年四十部优秀著作奖、湖北省写作学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文章推荐:任淑媛老师(宁夏大学)

 

文章编辑:阿余尔洗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