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荏|科幻、世界和故乡的言说——冶进海小说集《月光下的兔子》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4-10-29   点击数:754  

   冶进海是宁夏作家里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从2000年左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民族文学》《花城》《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上百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导演的微电影《燃情岁月》荣获第四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展金桂花奖十佳品牌微电影影响力奖。作品曾获国家、省部级新闻奖等三十余项。出版长篇小说《状元之校》,中短篇小说集《长大成人》,理论专著《视听媒体传播新论》等。最初他的小说着力描绘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清晰勾勒出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的状貌,后来他开始不断尝试新的可能,乡土、女性、科幻、大地、城市等,开始散落在冶进海作品的各个角落。作为作家,这些内容经过精心策划并理性地在他的文学世界里的布局,庞大而深隧、痛苦而美丽。文学观升级就像破茧成蝶一样,十分艰难。在他的小说中,他将整个宇宙空间,涉及人类生死存亡,及人伦难题交织布控,抒写时代巨变中各色人物的心灵轨迹。

立足大地、直至现实的文本呈现

纵览冶进海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他对于现实抒写的阶段性变化。二十年前,他凭借对于文学的热血和活力四射的青春激情走进文坛。从最初的短篇小说《无法割舍》《物质爱情的记忆》《再给你当一回模特》《城市夹缝中生长的玫瑰》《物质时代的情爱》《外国语学校轶事》《免费的家教》《小说二题》等,他立足自己的经验认知,笔力绕开重大事件的细述,倾注于人和事件本身,细腻捕捉到且揭示出当时不同人群的外在感觉与内心叙述的撕裂或统一。

在后来的长篇小说《状元之校》中,主要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现状作为写作背景,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对高考状元”“升学”“素质教育等教育元素所衍生的问题进行全景式叙述。通过对比山区学生和城市学生、高分学生和低分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展现了教育场域中的复杂对抗关系。小说深刻揭露了当时教育中存在的积弊,同时也对西部风情进行了讴歌。小说通过深入探讨教师的个人生活、职业挑战和心理状态等,展现了广阔的教育画卷。

随着物质文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适。然而,在享受优越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却不得不接受和面对随之而来的伴生物——精神世界的忧虑与困扰。冶进海的创作手法和风格持续性发生变化,但在创作过程中对现实向度的关注从未发生变化。中篇小说《抱着氧气奔跑》《有料可挖》《北京亲戚》中,作家又以最敏锐的触觉捕捉到城市各色人物不同角落中的多方新变。城市题材开始出现在他的创作之中,并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故事性和审美性。在漫长的文学创作历程中,他不断打破多次重构的内核,成功地在现实与主体之间搭建起一条微妙的脉络。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文本构造方式

冶进海一直是一个严谨的作家、学者,对自己的创作有着较强、较明确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规划。寄思深微,结构宏伟是冶进海小说的一大亮点。面对科技革命给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强烈冲击,面对时空疆界的开拓,冶进海选择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和反映这一时代人所经历的震惊和焦虑 。不强调形而上的玄思,而是选择将科幻编织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读者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为读者建立一种新的、高瞻远瞩和富有想象力的视野。

在小说《月光下的兔子》中,作家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讲述主人公曹秀娥的故事。由于父母的离婚,曹秀娥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在学校里,她会经常被同学挖苦有娘生没娘养,父亲的缺席让她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全感。小说中他厌恶现实世界里的父亲,因此,她选择将自己放进虚拟世界桃花岛,在桃花岛她拥有着完美的家庭,完美的父母,桃花岛的生活满足了她对于父母的一切幻想。然而,回归现实,坐过牢的父亲,整天抱怨的奶奶,作为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曹秀娥对于这一切是无力的。她觉得特别自卑,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世界崩塌了,自己掉入了深渊。她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其实不算最差的,还有那些孤儿呢,那些智障孩子呢,那些饱受饥饿的孩子们呢,自己的爸爸妈妈只不过是离婚了!但她看到的是黑暗,黑暗,漫无边际的黑暗。她想从这样的黑暗中走出来,为此尝试了多种方法,但困难重重。因此,桃花岛成为她唯一的精神依赖,可后来,她和母亲去父亲所在的城市找他的时候,竟然无意间发现,她在桃花岛的完美母亲竟然是自己现实里的爸爸。在和父亲的沟通中,她发现父亲比自己更加依赖桃花岛。甚至她也发现桃花岛里完美的父亲,竟然是母亲为了治好她的病,特意请的心理医生去桃花岛扮演她的父亲。她最终才发现:曹秀娥沉默了。完美的虚拟世界还是由钱来支撑的。但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有钱。所以虚拟世界也会注定不是完美的。作家将科幻与抒情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呈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本。作家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利用当下发展的热火朝天的元宇宙进行了合理的艺术想象。作家虽然用科幻的手法描写未来,但确用现实批判的态度来反观当下,用深沉的悲悯关怀,来促使人们反思自身的处境和当下社会。

在中篇小说《城郊院子》中,讲述了在城郊院子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院子的老丈人去世后,房间空闲,尕丫头罗丽莎发布了招租启事,吸引了诗人、导演、画家、程序员、工匠等不同背景的人。小说通过这些人的交往和冲突,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并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生存困境和内心的转变。小说中还融入了科技元素,通过VR技术构建的空中楼阁桃花坞,让罗丽莎与已故的外祖父重逢,探讨了科技进步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作家不仅仅使读者触摸到了现实生命的真谛,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作家将城市生活的暗色调抹去了,使得人和城市达到了一种内在的和谐。这是一部略带荒诞而又不失凝重,奇异而不失深邃的小说,它结构新颖、寓意丰沛,将诸多人物置于一场科幻游戏之中,让读者看到的是魔幻的科技和现实的生活显露。

综观冶进海这一题材的创作,它通过科技元素的引入,引发人们对于对人本身的生命形式如何再认识的思考,来引导人反思生命究竟为何,并在此基础上前瞻性地调整人类自身的生命伦理观。这类题材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出的恰恰是人们对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景的一个伦理预测。作者用幻想的手法来制定人生命伦理的做法,确是开了宁夏文学创作领域的先河,提供了一套可供参照的范本。

始于人物,终于情感的叙事主题

不难发现,冶进海是一位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现实、发展的深层动因,并以文字的形式,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于作品。在冶进海在迄今为止的所有小说创作中,涉及科幻题材、乡土题材、进城农民工题材、教育题材、家庭伦理题材、女性题材。他一直没有停止对人类文明、对人性深度的思考,他的文学创作,是有情的创作。

冶进海进入文坛伊始就表现出对于人性、人情问题浓厚的探索兴趣。在小说《北京亲戚》中,他说银川是座去了就想定居的城市,到了银川,我才发现,在北京工作的表姐夫赵志华,为了跟表姐在一起,也调到银川来了,以及北京的调调,银川是找不到的,但银川自有银川的调调,市区内江南水乡,郊外大漠孤烟,黄河横贯而过,贺兰山开怀拥抱,多好作家通过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和宁夏的首府城市银川做了对比,突出了银川的地域特色。在《天高地不远》中通过不同民族的小孩在成长中的交流交往交融的描述,展现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在注重直陈其事、如实记录的基础上,带入了作家的强烈情感。他正借助于逐步完型的成长经验和哲思追问,展示出对断裂厌倦之后的本体回归,回归传统、回归故乡、回归内心、回归本我,以此作为确立身份。

同样,他也关注女性情感生活,在《不等量关系》中,女主杨玲是经济独立的现代女性,同时也是彭宣祥的小三,她抱着努力把小三转为正式夫人的幻想见证了赵宣祥的去世,在遇到了为患病母亲四处奔波兼职的刘家成之后,她想要安定却因为刘家成母亲的医药费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在她犹豫要不要帮刘家成母亲付医药费的期间,刘家成的母亲去世了,也宣告了二人关系的结束,杨玲表面上具有现代女性的某种独立性,但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把个体的存在完全寄托在男人身上,男性依然是她的保护伞。冶进海《如花似玉》中的女主持人杨颖,她本以为和富豪之子的丈夫罗大伟拥有九九归一的感情,却在罗大伟破产逃亡之后得知丈夫在外有情人还有一个儿子,面对丈夫坐牢、父母重病缠身、工作被暂停、孩子幼儿园的学费、一家人的生活费、毁容的脸等,这些重担把她的生活彻底捣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小说的结尾,她选择了接受命运,与自己和解,她确定,自己该从头做起,认真规划规划人生了,她相信,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哪怕是一块面包,绝对比承继过来的一桌大餐还要甜美。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她为自己开辟了一片独立的精神乐园,用自己的坚韧对生活的大起大落进行了解构,找到自我意识的平衡,最后理性地回归生活,重新拥抱生活,重新去发掘生活的诗意光彩。他在小说中想让两性彼此看见。过去,大到社会结构,小到每一个原子式的家庭,两性之间各自的承担、牺牲、痛苦、挣扎,总是不被看见,或者在强势的文化积习之下不允许被看见。这些年,性别话语开始在我们的文化中传布,看见对方,进而理解对方,从情侣、家庭到社会发展模式,都去想象一种更合理、和谐的性别互助,这是社会的大趋势。而文学,也承担着最开始的看见这一步。

冶进海关注人心中的隐秘、隐痛和隐忧,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追求。这种存在探究不仅让读者对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写出了寻常又不寻常的情感,也让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的文学创作,以一种超越性的视角,以及自身博大的视野,来对世间万物予以哲理性地宏观把握。

 

作者简介

罗荏,银川科技学院教师,2022年被聘为宁夏新消息报年度公益活动主持人,被推荐为宁夏第四届诗词大会主持人;2023年获得宁夏第五届阅读之星称号。截至目前在《光明日报》(客户端)《文艺报》《中国民族报》《朔方》《朔方评论》《银川日报》《塞声》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及文学创作。

 

 

文章推荐:任淑媛老师(宁夏大学)

文章编辑:阿余尔洗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