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波 | 论中国网络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面向及实践路径 发布日期:2024-10-28   作者:王婉波   点击数:820  

论中国网络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面向及实践路径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多次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网络文学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展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可行性。当前,网络文学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已展现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特质,这为网络文学继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而结合当下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网络文学又展现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潜质。同时,网络文学在IP开发与海外传播中也呈现出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向。而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赋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除了依存数字化技术外,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传播平台、接受主体和监管主体等多方协调,共同促进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网络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文化传承与建设工作,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明确方向和坚定引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其中重要的议题,不仅对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在增强文化自觉、巩固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途径。

文学是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桥梁。近些年,我国网络文学迅猛发展,其在类型书写、产业布局等方面都蕴含着鲜明的传统文化元素,其影响力逐渐扩大,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当下网络文学发展正在向高质量、经典化道路前进,这既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之营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与环境。在新的时代条件和挑战下,网络文学如何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探索传统文化创新路径,继续发挥文化传播的优势,激发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更大活力,是本文试图讨论与解决的问题。

网络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的必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也再次明确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当下的文化环境,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两创”,就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做了全面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总体来看,现有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存在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实践研究不够具体、应用研究缺少实证性考察等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中国式现代化又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而,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出发对传统文化的“两创”问题展开研究都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考察网络文学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网络文学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反思,推进其工作顺利开展,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在当下面临着诸多挑战。结合网络文学的发展,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技术赋权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找到平衡点。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涵需要在数字化过程中得到保留和传承,而技术的运用与文学的创作则需要尊重和展现传统文化的特色。数字技术赋权下文化内容的传播与接受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内容保护的问题。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容易受到恶搞、任意编造、侵权等问题的困扰,如何保护、借鉴及有效运用传统文化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其次,网络文学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和渠道,但也面临着受众需求多样化的挑战。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被理解和接受,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文学的发展给传统文化的“两创”提供了广阔机遇,但也需要认真应对上述挑战,找到适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网络文学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持续高质发展。

(二)网络文学书写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网络文学具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现实条件与基础。首先,在数字技术赋权下,网络作家了解和书写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文化资源获取渠道,包括文献资料、历史记录、艺术考察等,以此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其次,网络文学多样类型书写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顺利开展。如玄幻、仙侠等类型文对神话传说的吸纳,洪荒、志怪等类型文对儒佛道哲学思想的承传。网络作家具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可以尝试新的题材和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表达。同时,在网络文学IP产业化过程中,其多样媒介形式的转化与开发,也可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式传播。如VR、AR等虚拟世界体验、网文改编“剧本杀”体验等,在虚拟和仿真中营造身临其境的传统文化空间;通过交互式体验,使读者进入到故事情境中,与传统文化产生亲密接触。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化受时空限制的局限,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能够跨越时空,以多种样式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而网络文学读者群体的“部落化”和“社区化”发展,也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以更加深入。读者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作家和其他读者交流、互动,强化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在内容书写上,网络文学可以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表达、美学风格、思想与价值观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故事情节方面,包括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经典文学故事等。作者将其与现代情节相结合,使作品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人物形象上,可创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人物形象,如历史上的伟人、传奇人物、传统文学中的角色等,以此展现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语言表达上,可运用传统文化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诗词歌赋等元素,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化韵味。而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审美风格也可以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体现,如将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作品之中,借用话本体、章回体、仿古体等叙事方式,呈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蕴。另外,可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方式,传递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观等,进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以往的网络文学创作中可以观察到网络作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这为网络文学继续吸纳传统文化元素提供了范式。一方面,网络文学多样类型题材同步发展,各类型题材在多样书写形式中具有融入传统文化的可能性。现实题材类小说中有书写非遗文化的《猎赝》《一梭千载》,悬疑类小说中有书写古典神话传说的《镇妖博物馆》《山海经密码》,玄幻、仙侠类小说中有为传统“侠文化”作出新解的《诛仙》,也有书写忠义、仁善至高精神的《紫阳》,等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作为小说创作的素材,帮助作者丰富作品内容,使其活化创新。如《美人羸弱不可欺》中融入药膳文化,《登堂入室》书写陶瓷文化,《茗门世家》展现茶文化。刺绣、曲艺、茶艺、瓷艺、中医、园艺、饮食等传统文化元素,都可成为网络文学书写的内容。诗书剑酒茶、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传统文人意趣,也同样借网络文学焕发新活力。

但网络文学书写传统文化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作家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原有精神,同时结合当代文化形态和审美标准,进行创造性表达,以保持作品的现代性与吸引力。另外,作者也要考虑读者需求和市场接受度,作品需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

二、网络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具体样态

中华传统文化是立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劳动实践,历经先秦诸子思想争鸣、汉唐宋明承续发展及近代以来的开放交融,形成的蕴含中国人民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体现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与伦理规范的文化体系。从具体表现来看,其是指“中华民族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形成的各类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层面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具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种表现形态”。

网络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写,主要呈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大趋势,即守正与创新、既往与开来。创造性转化的重点是“面对过去”,主要体现为网络小说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之作为创作的有用素材,同作品主题有效结合在一起,对其资源进行辩证客观的选取和运用,以便更好地塑造人物、描写环境、架构故事等。同时,通过对文化典籍、民间传说的运用与阐释,深入把握“中国何以为中国”的问题。创新性发展的重点是“面向未来”,主要体现为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对富有当代价值的内涵和形式进行转化和利用,旧的文化转化过来与现代社会、当代思潮等相协调,并继续推动着往前走。转化是过程、中介、环节,发展才是目的。创新性发展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从整体上关照新时代的新进步与新进展。同时,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勇于将中华文化放置在世界文化谱系之中,展现的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明之关系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

(一)网络文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一种资源型的转化。作者将多样文化内容与文本创作结合起来,对具有借鉴价值的内容与形式加以改造并汲取,以此服务于文本需要。这主要体现在古言、仙侠、玄幻等类型小说中,尤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官制礼制文化的借鉴与转化为主。

1.物质文化的表现形态

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首先,在建筑和环境方面,网络小说通过描绘园林、庭院等场景,展现传统社会的建筑风格和环境特点。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对闺阁、庭院的描写,将江南闺阁的秀气和侯门大户的气派展现无遗,对木、石、水、花、画等庭院装饰的描摹展现出深厚的建筑艺术和审美价值。其次,在服饰穿戴方面,网络小说继承传统古典小说的描写技巧,采用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描写顺序,颇具古典意蕴。头部饰物有帽、簪、髻、钗等,颈衣有花领、风领等,上衣多分为袄、坎肩、褂、褙子等,腰饰有宫绦、饰则是鞋、靴、袜等。服饰装黛和人物的活动、心理、容貌体态等结合起来,起到修饰和彰显传统文化的作用。

再次,网络小说对中国饮食文化多有展现和描写。如《庶女攻略》描述了宴席之道,《后宫·甄嬛传》描绘枣泥山药糕、马蹄糕等糕点,不同饮品对应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事风格,既普及了传统食品类型,又形象化地展现出人物差异。同时,网络小说中也有对出行工具的描写。比如《步步惊心》中,皇室阿哥、格格等乘坐华丽轿子或骑马参加宴会;《花千骨》中花千骨和白子画泛舟江上,坐船回长留。不同的出行方式象征着人物身份的差异,也展现出不同的故事背景与文化背景。

2.精神文化的表现形态

1)古诗词、古典名著及历史人物的化用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在网络古言小说中,诗词歌赋是重要构成元素。《仙路烟尘》以诗词歌赋传递古雅的艺术情调,《庆余年》里范闲朝堂斗诗,展现古诗文之美;《绾青丝》引用《咏柳》《水调歌头》等唐诗宋词,《寂寞空庭春欲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书名直接取自古典诗词。这在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除此之外,网络小说还以古典名著或其中人物为原型展开创作。如以《西游记》为蓝本的《悟空传》《大泼猴》等,以《红楼梦》为蓝本的《我在红楼修文物》《红楼夜话》等,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曹贼》《覆汉》等。同时,网络历史文中还常有对历史人物的再创造,如《芈月传》《天圣令》等对历史女性人物的书写。网络作家在古典文学与历史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喜好对原著故事情节、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等进行重新创作。

2)神话传说的多样运用

在网络小说中,神话传说被广泛运用,以增强故事的神秘感、奇幻感和文化底蕴。其被运用的常见方式主要包括神话背景的设定、神话元素的融合、神话主题的改编和神话人物的出场。这些常出现在玄幻、奇幻、仙侠、修真等类型文中,如洪荒文,以《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的神话体系为基础,以盘古开天地辟洪荒为始,梳理和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体系。又如九州系列,从其创世神话“墟”与“荒”、族群等背景设定可看出,创作者想作借用中国神话的框架与象征意象来创造具有文化记忆之地标的尝试。另外,《山海经》作为重要的参考对象,常出现在网络小说中,如《山海经密码》《巫神纪》等。三皇五帝、夸父、祝融等英雄神仙,鲲鹏、妖狐、灵兽等奇妖怪兽,成为书写的对象。混沌、昆仑、大荒等作为时空坐标,建构着宏大的时空观与世界观。

3)多样民族精神的传递

民族血脉中流淌着的家国情怀、儒释道文化、侠义精神等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这也是众多网络文学作品的核心主旨。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仁者之心,网络小说常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理念展现传统仁义道德价值观,比如,《诛仙》中重情重义的张小凡、《择天记》中拯救苍生的陈长生、《琅琊榜》中坚守信仰、捍卫正义的梅长苏等。除此之外,《斗破苍穹》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理念,《仙逆》表现了中国人不媚权贵、心怀天下的正义精神,《烽烟尽处》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传统,《长风渡》《山河枕》等皆书写了人物的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同时,网络小说也常传递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如仙侠小说借人物修道之事阐述人与天地自然之关系,也通过“何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考展现道教文化。网络小说中常书写儒家文化,通过礼仪、道德观和家庭观念等塑造儒者形象。多样文化在网络小说中碰撞和融合,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辩证思维。

4)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描写

网络小说中有对绘画、茶艺、音乐、舞蹈、刺绣、织锦、医药等传统技艺的描写。比如,《画春光》中精湛的瓷器技艺,《花繁春正茗》中典雅的茶艺文化,《医手遮香》里高深的中医技法,《枕水而眠》中跃然纸上的国画技艺,《吾家阿囡》里生动精细的刺绣技艺,《宋时行》中精妙的宋朝礼乐与舞技。除此之外,《我花开后百花杀》融入了香学、茶道等元素,《他以时间为名》展现了敦煌壁画修复技艺,《茶滘往事》为粤北茶商立传,《相声大师》展现相声、京剧、口技、评书等传统曲艺的消沉与没落,等等。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其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愈加广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扬,提升了其被认可度。

3.官制礼制文化的表现形态

官制礼制文化常常出现在网络历史小说中。从早期的“文抄流”到“知识考古流”再到“文解流”“知识谱系重建流”等,从其嬗变中可以窥见作者对历史事实所作的考据。《曹贼》《余宋》等对魏晋、唐、宋官制文化展开描写,《天圣令》对传统礼节仪式如十五及笄之礼、再生礼、宋代封后之礼、行册封皇太子之礼、祭庙告天等的描写颇为真实;《盛唐烟云》通过描述官员身份、职责和权力,展示唐朝的官僚体制;《唐砖》中,书写了唐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大唐不良人》中通过对地方官员的塑造和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唐朝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另外,这些作品还反映了各个朝代深厚的社会等级制和家族观念。通过对家族争斗、世袭权力争夺等的书写,展现了各代朝堂的等级观念和家族势力。对官职等级、科举选拔、官员职责、官制礼仪等内容的书写,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的官制礼制等,丰富了故事背景及文化底蕴。

另外,古言小说还常描写古代封建社会的日常生活,展现作揖下拜、晨昏定省等礼仪规范。而传统节日、生日、婚礼、丧礼等更是作品书写的重要部分。如《庶女攻略》中,徐太夫人过生日,关于如何筹备宴席、确定宴请名单,如何提前送帖子、联系戏班子、各个宾客如何安置等内容,小说都有着详细描写。《好事多磨》中作者对婚姻“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进行详细描写。通过对婚丧嫁娶礼仪的书写,网络小说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观念和礼仪之美。

(二)网络文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1.网络文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与精神。网络文学在自我发展与革新中不再满足传统旧有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借鉴,而是在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道路上将新时代的文化精神融入其中,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优质作品,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复古式的借用转为对时代精神的当下阐释。结合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华精神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包括革命时期的五四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以及新时代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如果说,古言、穿越、历史、玄幻、仙侠等类型题材的网络小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通过借鉴和引用来体现的;那么,现实题材类型的网络小说则从新的多样化角度阐释传统文化与彰显时代精神。一方面,网络文学展现了锐意进取、自我革新的时代精神。《遍地狼烟》书写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日的执着精神,《巍巍巴山魂》讲述了巴山红军游击队艰苦耐劳、勇击敌军的英勇事迹,《大山里的青春》书写了青年一代建设贫困山区、振兴当地教育的励志故事;《中国铁路人》展现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大江东去》聚焦了近40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荣耀之上》《生命之巅》等行业文,展现不同行业人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网络文学创作群体的草根性、全民性特征决定了来自医生、工人、农民、教师等各类职业人员进入到创作大军中,他们从各行各业、各自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出发进行创作,其作品聚焦时代变革与社会现实,既有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改革小说,也有描写城乡变化、基层建设的平凡故事;既有打造地域文化名片,展现地域民族特色的双语作品,也有关注社会热点、书写滚烫生活的现实故事。网络作家依生活而作,通过参观红色革命圣地、实地考察、蹲点体验等方式积累素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和社会意义的作品。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也在兼收并蓄、多元汲取中展现自我革新的创新精神。近些年网络文学在类型写作的趋势下,结合不同的类型元素呈现新的创作风格,其中传统文化也得到新的体现。如口碑流量双丰收的《诡秘之主》,在东方玄幻与西方奇幻的碰撞与博弈中讲述故事,其将中华文化活化,融入到对西方蒸汽朋克、历史宗教的书写中;《道诡异仙》作为克苏鲁元素的传承之作,其将中国的修仙文化、神佛体系与克苏鲁元素相结合,展现出东方式的奇幻美学;《天庭出版集团》以跳脱的、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众多在神话传说中出现的神仙们的日常故事。网络文学像一个文化试验场,多样类型、多种元素、多类文化都被吸纳到其中,后现代主义、青年亚文化、消费主义、二次元文化等都有其生存空间。在大数据写作时代,其多样类型元素与写作风格在同传统文化的结合当中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一方面,网络作家具有自我革新、自我实验的创作精神,想要通过多元文化与叙事模式讲述故事;另一方面,他们又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创作时不自觉地将中华文化、家国精神等融入其中,这便出现了一大批蕴含着中华文化精神但又形态各异的文学作品,它们共同建构着当下网络文学的创作景观。

2.网文IP开发与海外传播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网络文学的IP化成为全球化与融媒体时代介绍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与展现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我国网络文学IP产业化发展逐渐成熟,IP开发呈现出多元趋势。除传统的纸质出版外,还包括漫画、动画、影视、游戏等跨媒体的IP衍生形式。这些多元形式为作品的开发和变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机会。与此同时,网络文学的大IP与长尾IP现象并存,比如《择天记》《斗破苍穹》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IP,在开发过程中将中国风、本土化风格演绎到了极致。比如《斗罗大陆》在其卡游的开发中,每张卡牌都采用唯美的中式水彩画,既有水墨晕染的恢弘壮阔场景,也有精细雕琢的中式花纹。又如《庆余年》,在改编为手游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成为构建游戏世界的基石。手游版《庆余年》不仅在剧情、场景、人物形象、世界观架构等方面做到了对原著的还原,还在古今融合的基础上为玩家打造了一个古代武侠世界。建筑风格、人物服装、文化民俗、诗词歌赋等颇具传统文化色彩的内容,都在《庆余年》手游中获得重要体现。此外,一些网文IP改编注重意境营造,呈现出东方美意蕴。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对昆仑、四海八荒等山川水貌、邦国诸神、奇禽异兽的呈现。仙侠小说在IP改编中注重对原始神话、民间传说等内容的利用,在沉浸式体验中为用户构建出亦真亦幻的仙侠世界。

而网络文学的IP开发不仅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也逐渐拓展至海外市场。网络文学在走出国门时与IP开发相结合,两者共同致力于网络文学以及中华文化的输出与交流。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积极践行国家倡导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已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亮点,开拓了文化传播的地域空间。截至目前,我国网络文学作品已出海日、韩、越、泰、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读者通过阅读网络小说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发展面貌,其中“中国”一词在读者评论中累计出现次数超15万次,儒道文化、武侠、诗歌、茶艺、中国功夫、中医等成为读者感兴趣的故事元素。在作品类型上,玄幻、奇幻、都市、悬疑等题材类别广受海外读者欢迎,如传递道家哲学理念、宣扬人性之美的《诛仙》,以孔子为原型讲述尊师重道文化的《天道图书馆》,讲述东方神话故事传说的《巫神纪》,书写儒家仁义、忠义、礼和的《琅琊榜》等。就创作而言,海外原创作家深受中国网文类型创作的影响。重生文、系统文、女强文等众多中国网络文学类型文成为海外原创文学借鉴和学习的对象,并在海外原创类型文排名中位居前列。就网站平台推广与发展而言,海外粉丝翻译网站“Wuxiaworld”设立有“中国道文化板块”,读者可以在此学习道教文化知识,甚至有海外读者在论坛中以网文行话“道友”相称,在此语境下一改其以往语言习惯,浸润在中华文化之中。

而就网络文学IP出海而言,其涉及网络出版、有声、动漫等多种版权传播,其中《花千骨》《琅琊榜》《赘婿》等影视剧陆续进驻海外市场,迪士尼还获得了《庆余年2》影视剧的海外独家发行权。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开始全球化布局,而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出海也加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出,如《后宫·甄嬛传》在剧情、服装、场景等方面处处见真章。古代皇宫建筑、后宫服饰、传统礼仪与习俗等通过视觉化效果展现出来,更便于海外受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网络文学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其系统、整体的发展路径,展现出了网络文学在推动中华文化出海方面的潜力。

网络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未来路径

(一)数字技术赋能网文传统文化的“两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新的时代意义,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打造“数字产业集群”的要求。由此,数字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工作,受到极大的重视。

数字媒介技术的革新推动网络文学发展,网络文学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推进,也应积极拥抱数字新技术。首先,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收集和存储服务于网络文学的生产。“数字技术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摄取、生成、存储和处理各种文化元素的能力”。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最大化地覆盖了文化资源要素所在的各个领域,建设了传统文化的数据库。在数据编码下,人们可以便捷地查找、提取生产所需的文化资源,这影响着文化作品的产出效率。近几年,网络文学在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助力下,其创作与生产方式已从传统的叙事范式转向了数据库范式,庞大的数据库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便利。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也正在成为后续网络文学生产的重要支撑来源。

在网络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90后”“00后”)呈现着“数据库动物”的属性,表现出对片段式、散点式或随机拼接式的网络文学叙事模式的喜爱。古今中外的知识体系、人文景观、新闻事件等都可被作为素材收集到数据库中,进而构建大数据体系,其中包括角色数据库、爽点数据库、历史流数据库以及各种专业向的知识流数据库等,这种数据库的写作方式共享于网络世界,人人都可使用。数据库保持开放状态,新的知识结构、角色类型或叙事风格一旦诞生,立即会被收录到数据库中。数据库建构着网络文学世界,网络文学也建构着数据库。大数据技术将整个文化世界碎片化为海量的数据,传统文化也被囊括其中。依托于数据库海量资源的积累,传统文化基因正在不断地“嵌入”智能化的技术场景与文化生产领域。一方面,这为智能工具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文化资源数据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由算法助力的智能化生产转化方式,这都影响着网络文学传统文化的利用与再生产。前者为网络文学创作直接提供可用素材,后者在虚拟仿真与视觉技术下助力网文IP产业发展。如河南卫视多次出圈的“奇妙游”系列文化产品,在数字技术运用下,通过对文化资源要素的“符号化提取”“虚拟植入”“仿真再现”,呈现出对传统意境和古典意象的还原,成为“两创”中的爆款文化产品。网络文学在IP转化或跨媒介传播时也可借鉴此种方式,提取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依托数字视觉技术,在“数字光效”中将文字内容通过声视频方式展现出多维景观,准确地传达出故事的文化意境。

而数据库资源与数据库的构建之间是相互助力、相互补养的关系,如传统文化资源组成传统文化数据库,而传统文化数据库通过补养、训练智能工具的方式,助力传统文化资源的使用与转化。故而,推动智能工具在网络文学生产、传播中的适配与应用,是技术赋能网络文学传统文化“两创”的未来趋势。比如AI写作工具、文字处理软件、在线编辑器等,依托数据库中的文化资源,帮助作家撰写、编辑和排版,提高创作效率。

人工智能在图像、视频、语言感知等方面的深度学习,缩短了其“以‘创意要素’为起点的文化生产路径,为传统文化‘数据库范式’的生产新机制和更大规模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两创’,提供越来越完备的技术支撑和越来越完善的机制链条”。但目前这种技术在网络文学生产、传播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其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开发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和割裂状态,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意境、气韵、内涵等从提取、转化到表达并未形成一条数字化生产路径;同时,网络小说中传统文化资源要素的数据库建设得不够,导致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再利用效率不高。因而,从这一背景出发,以国家为主导,以技术为驱动,“实现更广泛、更公益的传统文化资源要素的‘数字编码’,建立互联互通、面向所有创意劳动者开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内容生产平台,打通传统文化资源要素到数字化外显的科学生产路径”,是当下网络文学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开展的可行路径。由此,网络文学也加入到了文化生产数据库与数字产业发展的大军中。

当下网文平台越发注重开发和改善读者的消费环境,对读者消费空间进行数字场景化的沉浸打造,营造独特新奇的文化“场景价值观”和消费新体验。比如,《全职高手》的智能开发在知识图谱、角色对话等方面设置互动玩法。读者也可进行“角色养成”,在作品之外获得更多内容上的延展及情感联结。又如阅文集团和微软小冰启动的“IP唤醒计划”,通过人工智能对虚拟人物进行处理,读者可与书中喜爱角色展开在线互动。读者还可以在阅读间隙与专属IP进入特定剧情,以此体验私人订制版的全天候“智能陪伴”。另外,针对读者的精准需求,阅文集团表示,未来此类IP开发将从文字群聊升级为语音对话,甚至拓展到三维形象,利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开启更加生动的互动,不断丰富读者的接受体验,满足其多样需求。中国传统文化自带的建筑、服饰、习俗等要素天然的具有与数字技术相结合而产生数字沉浸式消费场景的优势,这“将成为未来最具颠覆性的文化消费模式之一”。

(二)多方协调、共同促进两者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两创”实践与发展,除了依托数字化技术外,还需要创作主体、传播平台、接受主体和监管主体的共同努力。首先,网络作家在写作时应有意识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吸收与转化。作家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了解其价值观念、思想体系等,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在对传统文化加以汲取时,一方面,应去芜存菁,以正向的价值观引领读者;另一方面,也应深究细考,用真实内容丰富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提高网络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文化性与审美性。同时,宜逐渐打破网络文学类型书写间的叙事壁垒,在不同题材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此实现各类型间的“破圈”,在叙事模式与类型风格等方面加以创新,拓展网络文学发展之路。

其次,网站平台作为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传播载体,应在版面设置、创作支持、个性化推荐等方面促进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融合。网站平台可以建立传统文化板块或专题页面,集中提供传统文化资料;举办传统文化专题征文大赛,鼓励作家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同时,也可以在创作支持或作者交流方面强化自身服务,如提供在线写作工具、创作指导、作家论坛等;另外,也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了解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好,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还可以与传统文化机构、博物馆、艺术团体等进行跨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创造出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高质量作品。2022年阅文集团联合恭王府博物馆举办“阅见非遗”主题征文比赛,并通过共建文创基地、开发文创产品等多种跨界与对话形式,令传统非遗焕发新生命,以此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网络文学新发展。起点中文网在作家专区还特别推出了《如何将蜀锦元素融入作品情节》等文章,以此实现作者间的交流与学习。由此,网站平台成为了传统文化资源的集散地,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再次,读者作为接受群体,也可以促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近几年,传统文化处于消费热潮之中,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传统文化相关话题长期占据文化教育类话题榜单首位。一方面,这一现象展现了传统文化强大的吸粉能力,其正在成为新的消费宠儿;另一方面,从消费群体来看,以“网生代”为主的青年消费群体呈现出文化皈依与国潮消费的倾向。生产决定消费,而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随着国潮消费浪潮的到来,一系列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价值为核心、配以多种数字技术的文化产品纷至沓来,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听盛宴和感官体验,逐渐培养起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喜爱度。消费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文化认同,当下国潮已成为消费领域的热门之选,“网生代”成为消费大军,表现出对富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本土产品的认同。在此背景下,以“网生代”为接受主体的网络文学读者,其对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融合的阅读需求更为强烈,对相关作品的接受度也更大。网络作家创作时会积极考虑读者市场,故而,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反馈,也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政府、作协等作为监管主体,可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建设、培训研讨、文化交流等措施,促进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运用与融合。比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相应奖励和支持措施,鼓励网络作家在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也可以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收集整理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文化遗产和研究成果等;组织相关培训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作家分享经验和观点,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团中央、中国作协曾多次举行网络作家基层行活动,带领作家们到革命基地实地考察和采访调研,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2023年7月,中国作协和上海作协共同主办“网络作家文化传承发展高研班”,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网络文学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意识。可见作协等部门已开始在舆论倡导、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强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融合力度。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融入还有待提升,尽管网络文学在产业化发展之路上已开始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家融合意识与网站平台数字化创新意识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网络文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优质作品尚嫌不足,有待提升。随着国家战略层面和文学发展布局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两创”倡导,网络文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势必将迎来新局面,并不断展现网络文学自身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展现中华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作的不懈努力及其表现出的创作活力。

原文刊载于《文学评论》2023年第6期

文章推荐:屈永仙

文章编辑:陈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