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江 | 姚新勇教授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培养 发布日期:2024-07-25   点击数:321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是现代民族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现代民族国家制度、政策,也离不开各民族同胞的文学、创作和耕耘,也离不开代际相续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姚新勇教授退休前在暨南大学任教,其研究方向集中在多民族现代中国转型期社会思潮和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他参与了暨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既培养了不少少数民族文学人才,也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

姚新勇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涉足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多数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者不同的是,姚新勇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所关注的是当代文学中的“知青文学”现象,毕业之后,他去了暨南大学,归属在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化批评”等课程。教学之余,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自留地”主要聚焦在转型期社会思潮,尤其是相应社会思潮在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具体表征,并慢慢涉及,直至全身心投入。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长期处于一个边缘位置。从近二十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不同版本来看,少数民族文学是归属在“中国语言文学”类之下的二级学科。而从现实角度来看,目前国内除部分民族院校开设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外(但都多归属在“中国语言文学”系之下,即传统的“中文系”之下),其他大多数综合类大学是很少专门开设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就算有相关的教学课程,或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硕博培养机构或院校,也多归属在“民俗学”学科之下。

对一个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院校而言,暨南大学没有少数民族相关的本科专业,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难度可想而知。姚新勇教授克服重重困难,在自己边做研究的同时,边开展少数民族文学硕士生的培养。首先,他在教学中长期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知识,增加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熟知度,培养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趣。当时暨南大学没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他是从文艺学、美学、现当代文学等学科当中招收硕士生。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姚新勇教授则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国多民族文学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研读。后来,经过其多年的积累和努力,与其他方言研究方面的专家共同推进了暨南大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建设。2010年开始,姚新勇招收的博士生,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方向的研究。

姚新勇教授育人,首先是身为示范,在课上会给学生展示他最新在备课中的一些笔记。在每次上课前,都会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其中关键是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每次上课,他都会先让学生汇报读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然后,他再一一为释疑。姚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不但要向学术前辈学习,同时也要有向前辈学问发问的勇气,敢于对学界一些看似弘论的学术研究发起挑战。姚新勇教授曾经和学生合力完成一篇论文,其中涉及一个维吾尔语词汇翻译的问题,他们一边讨论,一边在查阅资料,还一边跟一些维吾尔语翻译家沟通,最后确定内涵后,已经晚上两点过了。姚新勇教授时常教育学生,写文章、做事要有底线,姚新勇教授也会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给学生“开小灶”。在他培养的博士中,保持着一个录音的传统。姚老师在培养学习过程中,会根据他们的知识背景以及论文选题,单独给他们在课下开一门“小课”。在他讲解过程中,学生有时并不能立刻领会,他们就会将所讲的内容录来,并整理成文字,慢慢消化。往往一次课内容,就是一篇小论文。

姚新勇教授对学生硕博论文要求非常高,他往往会要求学生学习研究对象的民族语言。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他会要求学生先写出三级提纲。一般情况下,只有学生在对研究对象十分熟悉,并且对研究内容基本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写出。关键一点,学生写好论文初稿,一定要经过他检视过,才能送外审。在姚老师的高要求下,他带博士十余年,从来没有一个延迟毕业的学生。姚新勇教授对学生无差别对待,无论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来自国外的学生,他都一视同仁。姚新勇教授曾招收了一位越南博士,尽管她毕业条件中并没有发核心论文要求,然而姚教授耐心地一遍一遍指导她修改论文,最后写成《越南百年中国小说译介简述》一文,在高水平期刊《中国比较文学》上发表。

姚新勇教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在指导学生行文规范中,姚老师非常注重文章细节。他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引用第一手文献。姚老师要求学生注释要严谨,杜绝二手、虚假注释出现。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博士,他往往要求读懂研究对象原文材料。在指导学生论文过程中,大到整篇文章逻辑结构,小到用词、标点,整篇文章各个细节他都要求精准规范。

身为在高校工作近三十年的一线教师,姚新勇教授的治学与育人的经验可简要总结为三点:一是兴趣使然,在严谨治学的同时,开展学科建设,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后备人才;二是身为示范,勇于探索,通过自身实践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做好榜样;三是人文关怀,生活是学术的基础。姚新勇教授严于律己治学态度,循循善诱的育人方法,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少数民族文学专业学生培养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邓永江,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少数民族口头文论。

原文刊载于公众号民族文学2024年6月23日,

文章推荐:邱婧;

图文编辑:冶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