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吴长青 马季|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发布日期:2024-07-13   作者:吴长青 /马季   点击数:256  

吴长青1970年11月生,江苏盐城人,文学博士,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教育学院教授,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网络文学年鉴》编委。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网络作协理事。创作有长篇小说《天下盐商》《安河桥北》,中短篇小说集《你不必来找我》,散文集《开往春天的地铁》,学术论文集《重构非虚构》,报告文学《破局》,学术著作《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概论》等。曾获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评论奖、第二届白马湖全国网络文学评论一等奖,为第六届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年度推优获得者。有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作家通讯》等转载(摘)。

马季,回族,江苏镇江人,曾任中国作家网副主编,现供职于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文学创作一级。19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作家》《花城》《山花》《北京文学》《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扬子江诗刊》《诗潮》等刊发表诗歌300余首,有作品入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诗选》《一行诗选》及多个年度选本。出版诗集《城市敲钟人》《马季诗选》,长篇小说《大海商》,短篇小说集《月光奏鸣曲》,散文随笔集《夏娃的花环》等。长期从事网络文学研究,著有理论评论及大众文化研究专著十余部。

 

在网络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网络作家积极投身于网络文学的创作与评论。他们的全新探索与所取得的成果业已成为中国网络文学史中不可缺少的生动案例,尤其是在他们的创作中深深地烙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面主要从原则、实践路径和社会基础等方面,阐述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原则

所谓“共同体”是具有身份认同、自我意识和共同利益一致性的社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客体存在反映在人脑中的主观化印象。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在互联网生态中一方面坚持中华文化的公共性,紧密联系着受众(读者),另外一方面在类型、题材和主体风格上保持了一定的民族性,在坚持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对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一是坚持中华文化的共通性与公共性。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强劲的共通性,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同时也显现出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各民族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借鉴,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同时又形成了一个整体性。可以说“共通”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甚至在形式上也有相近之处。以言情为例,丁墨、红娘子、携爱再漂流、若善溪等少数民族网络女作家都将视角转向女性自身,建构以女性为主体的叙事模式,并从她们的生存状态出发,用通俗的故事架构将她们的坚韧和智慧彰显出来。而这些叙事方式和故事架构并没有完全偏离网络文学和通俗小说的基本思路,讲故事的方式和叙事策略,以及语言风格都没有较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在形式上,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基本上都在一个整体性的故事体系中,这个大的故事系统已然成为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重要参考维度。

同样,共通性还表现在对新类型的开掘上,如金子的清穿、架空,红娘子的惊悚、悬疑,乘风鹏的种田文,丁墨、携爱再漂流和若善溪的都市言情,雾外江山的修真,我本疯狂的都市,血红的玄幻,南无袈裟理科佛(小佛)的苗疆系列以及烟毒的二次元小说,等等。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在各自的创作类型中基本上都属于早期的开创者,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同时还成为后继者效仿的“定本”。因此,这样的共通性还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网络文学类型中自然也形成了公共性。

二是坚持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所谓文化认同,主要指关于心理、制度、道统的影响和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受了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考验。如果没有各族人民的认同,中华文化就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核心;反过来讲,没有一个具体的文化核心也谈不上文化认同。因此,这两者的逻辑关系是自洽的,也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而向心力则是表明了中华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由于长期共存、共担、共享,形成了一种以自身为中心的合力。

以苗族作家血红的《巫神纪》为例,这是一本架空的上古神话小说,以中国古代的传说为基础,将上古时代神话和历史混杂在一起,描写叙述人和神之间、人和其他生灵之间、人和整个自然之间的争斗与抗争。也可以将之看作是一部中华文化的探源之作,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探索另一种存在的可能。同样,在瑶族网络作家我本疯狂的《一世兵王》中,塑造了一个叫秦风的特种兵,因为在一次执行特殊任务中失去了战友,出于本能采取了过激行为而遭到上级的处分,秦风奉命调离岗位,从此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但因为曾经的身份又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种种,但是当新的任务需要时,他又义无反顾地回归曾经熟悉的战斗……秦风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隐忍、谦虚、谨慎等等美德堪称谦谦君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尽管秦风这个人物有理想化的倾向,但是放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群像集中于一人”的写法也并不为过。作为文学形象更加显现了网络文学同样可以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一面。反过来说,网络文学是有可能写出优秀作品的,其塑造能力不一定弱于传统文学。

三是坚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挖掘本民族最为鲜活的文学素材,形成独有的民族文化景观。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各自闪烁着光芒。正是有着这样的前提,中华文明才能够形成相互吸纳、多元共生的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较强的政治基础。离开这个政治基础,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苗族网络作家南无袈裟理科佛(小佛),磨铁中文网签约作者,曾于2012年8月17日发表作品《神恩眷顾者》,2012年12月6日发表作品《苗疆蛊事》,2014年6月8日发表作品《苗疆道事》。作品中写的不仅是陈二蛋的个人传记,还是一个时代,以及身处于这个大时代之中,那一代宗师的故事,其中有苗疆巫蛊、九尾白狐、走阴遁体、转世重修、转战万里、百鬼夜行、黑手双城和他的七个小伙伴。因此,“苗疆系列”也成了小佛的经典品牌,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再如蒙古族网络作家古筝的现实题材作品《青果青》中,作者直面当下校园现实,通过发生于青果中学校园的故事,真实描写了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出学校、家庭、教师、学生之间的一系列问题,从中折射出大时代发展变化之下一颗颗饱含真善美的心灵。同时,作品再现了国内中学教育逐步改革完善的艰难进程,触及中学生与中学教育的深层问题。作者对中学生语言和生活很熟悉,对话活泼生动,有青春气息。

正是基于以上三项基本原则,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中形成了新的共识,即由文化的认同、接受,自觉上升到主动创造,并开启了与其他文化的主动融合。最后,通过新路径的拓展,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也为团结少数民族青年网络作家书写自己的民族故事、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二、两类诗的创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实践路径作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在凝聚民族向心力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在创作中,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也结合自己的民族特点,寻求中华文化认同的最大同心圆。其中有以下几个达成的路径:

一是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进行合理提炼,并以此作为故事中的世界观。优质网络文学首要的前提是有一个好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简而言之就是主角身处的这个世界的背景设定。无论是男频还是女频,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在世界观的表达上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故事的内核。在满族网络作家雾外江山的修真小说《太乙》中,传统道教就成了整个故事的内核。

而且在他身边,赫然有着一头青牛。他吃饱了,好像要出门远行。叶江川顿时就知道他是谁了,圣人老子李耳老聃,太上老君。二话不说叶江川就地跪倒,喊道“圣人救我,救我!”然后叶江川拼命地背起《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希望引起圣人关注。圣人好像一愣,然后说道:“无穷宇宙之外,万千时空裂缝之中,竟然相逢,算是有缘!”“善!”

他轻轻一点,一道流光飞落酒馆之中,然后就是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至此,酒馆吧台上悄然变化,出现一道灵光。

     ——雾外江山:《太乙》

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中国早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多元并包的文化思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太乙》中,网络作家将道教文化的贯通性以及“道旨”“道论”和“道术”这三个支柱做了详尽的阐释。也正是这三个支柱,探寻了道教对儒教的融合,特别是包含着对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崇拜。

苗族网络作家血红的《开天录》讲述了一个叫巫族的蛮荒家族。这个家族的主人叫巫战,有四个儿子,分别名为巫金、巫银、巫铜和巫铁,在一次与外族的厮杀中,巫战和他的三个儿子都被对手杀死,唯独留下了最软弱的巫铁。一次偶然的机会,巫铁遇到了另外一个叫老铁的人,此人在无意间唤醒了巫铁的神秘金属骷髅头,自称“扁鹊第九代医护型古神兵”,时刻陪伴在巫铁的周围,正是他训练巫铁,让巫铁变成了一个强大的战士,最后实现了家族复仇计划……

血红另外一本玄幻作品《逍行纪》,以西北大元国“回春堂”的二代传人林逍为主人公,其家人在归化城命丧黑刀匪之手,在黑衣女尼的帮助下,他被送到了大罗丹道教宗炼丹地,在教主丹浮生的开导和逼迫下,修炼真火诀。

什么是大罗丹道呢?作者借女尼之口描述了一番:

沈小白似乎觉得林逍的手正变得越来越冷,她不由得带着哭音叫嚷起来:“师尊,您神通广大,不如您硬闯进去吧?”硬闯进去?黑衣女尼的脸色不由得微微一红。她有点气恼地训斥道:“休要胡说八道,大罗丹道……他们丹道精湛,一手炼丹之术出神入化,天下诸多修士,有谁不对他们客客气气?这种硬闯的话,再也不要提起。”话是这样说,女尼的心里则是另外一个念头:“硬闯?虽然大罗丹道自上古流传下来的护山大阵‘南天幻星杀阵’已经无人能启动,后来逐渐布置的一百七十二套威力绝大的阵图也因为门人实力越来越弱的关系成了摆设,但是就是如今的这座护山用的‘三才陷杀阵’,也不是为师一人能攻破的啊!”女尼望了望林逍,不无恶意地寻思:“死了也好,起码小白的心思能安定下来!”就在女尼的心里不断翻转着各种不良念头的时候,青灵玉牌坊上突然放出一片湛湛青光。

      ——血红:《逍行纪》 

可见,在血红所构建的世界观里,无论是“扁鹊第九代医护型古神兵”还是大罗丹道,这些人设背景和整体世界观,都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关。相传扁鹊首创四诊法:望闻问切,尤其擅长用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而道教堪为中国的原生教,是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

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网络文学能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挖掘代表优秀文化、引领核心价值的故事,再对塑造人设的细节进行反复加工。反之,如果离开了这样的文化背景,作者想要传达的世界观不但无法成立,更无法唤起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是通过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形成核心的中华文化主流。田烨认为:“文化整合是构建民族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只有建立全体国民认可的统一文化,才能凝聚全体国民并产生文化自觉和国族意识,以此开展民族共同体建构。”网络文学类型的多样化、语言的口语化、叙事的游戏化,以及灵活多变的生活语态和修辞,等等,这些都是网络文学自身所具有的大众化的“物质性”特征。而网络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的“物质性”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有其逻辑性。

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大众文化并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行动与互动,还有人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行动与互动。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物质体的介入下完成的。网络文学不仅是在媒介环境下的物质体,而且由于其庞大的粉丝基础,版权价值的溢出效应,使得线上线下形成了必要的互动,而每一次空间的移动,使得物质体更加强健,功能释放也更全面,整合的力度也更大。互联网模式下的媒介整合不同于传统的权威主义的推行,往往是一种对话或是批评模式下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互联网空间由一个个具体的‘场域’构成,每一个‘场域’都可以视为一个公共空间,因此,共享精神是公共讨论的前提,在讨论中也会形成一定的共识。建立在公共领域里的共识最终会对作品形成一些主要的价值评判。线上线下同样需要突破媒介的区隔,形成超空间的批评模式。”正是由于这种模式的存在,很多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往往会以一种主要的类型作为突破口,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获得粉丝(读者)的认同与点赞。

回族网络作家丁墨在《如果蜗牛有爱情》中塑造了两个年轻的女警实习生的成长过程,其中姚檬是个优秀的犯罪学推理师,另外一个许诩则有着自带的故事,刑警队副大队长季白作为她们的实习指导教师,在与她们工作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变化。显然这是一个职场故事,但是这又不同于寻常的职场,不仅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还涉及到一些人性方面的复杂问题。因此,在故事中季白作为一个男主既是叙事的共同推进者,也是彰显社会价值的施为者,由此观照出姚檬和许诩作为职场新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没有刑警队这个社会公共空间,我们就无从知晓这个场域中的职场新人的种种状态。

因此,作品通过姚檬赞美了年轻一代刑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品质,以及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体现了青年的时代风貌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文艺作品自然能够获得年轻人的认同,同时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正是通过这种具体对象化的人物塑造,不仅整合了年轻人的时尚文化,还将抽象的制度文化巧妙地整合到日常生活中来,对建构民族共同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体的培育和强化来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共同体是一切民族的起点。”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起点。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中华民族仅是一个名词概念,缺乏实体意义。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违背现实实践的民族虚无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是指:“通过中华民族的培育和强化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思想观念与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作为每个中国人繁衍生息的共同体,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彼此融合、借鉴的发展过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自信。”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体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有历时性,也有共时性;既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有对当下的观照与提升。

女频作品《梦回大清》是满族网络作家金子的代表作。故事的主人公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二十五岁的普通白领女性蔷薇,因为从事会计工作,平时特别忙碌。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穿越到清朝,成为康熙四十年间户部侍郎、正白旗英禄之嫡长女雅拉尔塔·茗薇,年方十六。于是,从现实世界中忙碌的职场小白一跃成为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改变的不只是身份,而是整个精神世界。

不言而喻,蔷薇的这一穿越,实现了许多同样境遇的人的共同想象,这个想象绝不单纯带着要么一夜暴富、要么一夜成名这么实用的目的,而是带着过程性展示的差异,也就是说茗薇从一种符号体系向象征体系飞跃。

王小英认为:“从个体在其所植根的社会群体中的结构性地位来看,穿越到古代去,茗薇的社会身份明显提高了,普通女子变成了贵族小姐,从需要自食其力变成了坐享荣华富贵。从年龄上看,穿越后的心理年龄远超其身体年龄,心智更为成熟,身体却依旧年轻。再考虑到穿越所关涉的两个时代的关系,我们会发现穿越者更是占尽了历史的便宜。她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谙熟于心,穿越后对社会的把控度远超穿越前。于是,穿越后这种身份处境及个人能力的提升,或许能为自我实现提供更为广远的可能。”穿越前后,唯独身体本身没变(从二十五岁降到十六岁,年龄虽然变得年轻,但是身体的自然本质没有变),其他都变了,从符号系统的社会化来看,这种变都是由于社会属性的变化所带来的。再从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正向效应看,从穿越前的不被关注到穿越后被极度关注,本质上是由社会地位的变化所带来的。身体依然还是那个身体,不管年龄怎么变,自然属性是无法更改的。在外在的符号系统向社会化的权力象征系统的转变过程中,身体所承受的状态也随之转变。除此之外,心灵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穿越前后的比较是建立在社会学基础上的权力象征体系,在文化上的反映就是从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向一个坐享其成者的转变,于是带来了劳动文化与享受文化的多重阐释,现代文明与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的重新审视,这本身吻合青年亚文化的特性。小说的结尾安排了女主重新穿越回来,体悟当下生活的美好,重新审视享乐文化的本质,反过来也为自由的劳动文化正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自由、追求上进、勤劳节俭的民族,这也是被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公共文化。在少数民族网络作家中,很多作品都是将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再阐释,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所在民族的特点,从新的角度重新阐释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内涵。

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社会基础

网络文学作为网络媒介兴起之后出现的文学样式,受众广泛,影响范围大,有着接受上的便捷和交流上的自由。“网络的普及给少数民族作家发出独特的声音提供了契机。从人类学角度看,民族与精神信仰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网络传播无疑给少数民族作家展现自己民族文化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因此,网络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自身建设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少数民族作者自身的积极引领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她的历史形塑都脱离不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在“多元一体”中,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繁荣,在祖国的大花园中,共同描绘一个同心圆。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百花园中不可缺的最美丽的那一朵。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可以在“共担”“共建”和“共享”的历史建构中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无论是‘共担’意识的责任诠释、‘共建’意识的身份明晰抑或是‘共享’意识的价值同构,都指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与实现方式,都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最深处揭示了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命运一体性、价值一致性、责任一体性、文化共享性。”因此,每一个少数民族网络作家自身形象的锻造、个人参与社会的热情以及个人成果的显现都彰显了这个本质。不仅可以在少数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增进文化认同,而且可以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促进中华文化的认同。

红娘子的《相爱不畏伤》,古筝的《靰鞡草》,丁墨的《乌云遇皎月》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带有作者个人的原型色彩,从这些人物身上以及少数民族网络作家所取得的成就,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展现出格外耀眼的风采。

其中,蒙古族网络作家古筝的《靰鞡草》是讲述导游这个群体的职业拼搏故事。他们带着陌生的团队上路,游走在大江南北,凡人小事却处处传递着民族之间的友谊和爱。作者之所以用靰鞡草来作为小说的题目只为传达一种生命的韧性与尊严,这种寻常的小草也能在平凡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古筝借用靰鞡草这种带着民族风情物象的象征和隐喻修辞,倾注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以及日常的关怀,生动地构建起一种基于中华文化基础上的价值观。

同样是蒙古族作家、网络文学从业者李晓波(烟毒),从2006年开始网文创作,2010年成为一名网文编辑。从业期间带出过《神控天下》等火爆至今的作品,同时还孵化出《妖精住嘴》《精神碎片》等改编成功案例。就职于阿里文学期间,开创性地提出了“二次元小说”这一概念,为整个网文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其间孵化出了《中二少女的脑内选项》《天使的银羽》《梦想交换》等一批优质动漫改编案例。2021年开始,顺应现实题材作品的崛起,又重新开始创作。首先是根据个人早年的经历创作了一部关于年轻教师群体的现实题材小说《那年年少》。之后得益于十多年编辑生涯的人脉积累,写的基本都是定制内容。现正创作《仙剑奇侠传六》官方定制小说。

少数民族网络作家以及网络文学从业人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不仅带动所在民族的文化发展,最主要的是将自己熔铸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既有获得感也有成就感,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共同增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是学术研究重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近年来渐渐被学术界关注,除了少数民族学者,还吸引了一批年轻学人的关注。《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创作》《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等文章,全面介绍了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情况,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学发展情况。这也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蒙古族学者乌兰其木格的《高扬理想情怀饱含生活气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的青年形象》《网络文学与青春文化》等作品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青年主体结合起来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获得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其次,一批年轻的学者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聚焦少数民族区域和不同族别之间的网络文学发展。如唐国林的《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桂西北网络文学创作研究》、姜媛的《“文学生活”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苏日娜的《蒙古族网络文学研究》、潘年英的《互联网上的侗族文学》和王海的《黎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等。通过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生的考古学研判,一方面体现了研究者自身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率真的民族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靠的田野调查数据。

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在《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20年巡礼》一文中指出:“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伴随网络的普及和中国网络文学的崛起一道成长,在文学网站、作家作品以及理论批评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学阵营,构成中国20年网络文学大格局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劲旅,对传承民族文化、壮大民族文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证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整体性的网络文学视野中已经崭露头角,显现出勃勃生机。

网络文学研究同样也从现象向本质开掘,从浅层向深度拓展。民族认同研究和价值评析呼之欲出。周兴杰的《当“民族”遇见“新部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刘敏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民族认同生成路径》,龚举善、张鸿彬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文化生态价值论》,张劲雨、刘雨的《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评析及趋势预判》,龚举善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功能》以及徐杰的《现状、界定与研究方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批评基本问题》等等,这些研究不仅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同时还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

2017年7月24日至26日,“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在贵州财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大家就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顶层设计、基础理论和少数民族网络作家血红小说及相关作品进行研讨,以推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研究、发展和完善。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指出,此次论坛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讨会,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基础性和历史性的意义。

三是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2017年8月2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作协承办,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呼伦贝尔市文联协办的“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会议暨2017·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在呼伦贝尔市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网络文学领域需要做七点努力。其中他建议尽快争取国家支持,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纳入国家文化战略、文学整体发展规划中,以求地位、有作为、获支持;尽快建立有关机构、确立组织领导主体,并将之纳入中国作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建设体系等。

2020年8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联、赤峰市委宣传部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赤峰市开幕。中国作协党组成员胡邦胜,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电影局局长乌恩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乌恩奇表示,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网络文学发展,特别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率先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号召,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延长手臂、扩大覆盖,用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团结凝聚、联系服务网络作家,引导支持、繁荣发展网络文学,在国内较早成立了网络文艺家协会,目前在机构、队伍、机制及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21年6月19日,作为国家民委主办的“中华民族全家福”系列活动之一,民族题材网络文学创作论坛暨首届石榴杯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圆满落幕。以“讲好民族故事,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众多弘扬民族精神、表达文化自信、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文学作品次第出现。经过专家推荐及严格评审,《草原有座蒙古包》《走西口之天山行》《彩云微光》等三部作品获“最具民族风采奖”,《神藏》《欢想世界》《烂柯棋缘》《时光和你都很美》《恰似寒光遇骄阳》《黎明医生》《暖君》《惊雷》《大讼师》《消防英雄》等十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

综上,随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者的自身形象提升、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度拓展以及国家、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良好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研究和支持生态日渐形成,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在原则上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通性、公共性与民族性的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在中华文化的核心范围内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为旨归,不是你我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结合体。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反映并强化了这种原则的上限,也防止了过分强调中心忽视主体的极端认识。

在实践路径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提炼去构建作品的世界观,不仅仅是手段和目的,还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整合方略。整合不是强制式的简单化、流程化,而是一种机制上的优化策略,基于文化资源的重新调配,在价值观和理念上基于民族大团结,以及命运共同体上的互动调谐。

而作家自身形象的锻造、学术研究上的观照与提升,以及党和政府的各种政策和文化上的实际支持,一方面繁荣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另一方面带动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生态的升级优化,在塑造作家的外在形象和丰富发展网络文学形式的内在机制两个方面,加强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付诸实践,更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有力的保障。

文章转载于公众号《民族文学》2023年05月15日

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文章推荐:刘亚娟;图文编辑: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