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先生在多年调研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形成、基本内涵、表现特征等,被认为是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在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过程和内容,从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内部的多样性两个方面分析了该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及启示。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启示
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Tanner讲演会上,以考古成果、各民族的语言系统以及丰富的史料作为事实依据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从中华民族的起源、生存空间,中国大地上丰富独特的经济文化类型、南北方各民族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已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是近年来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主要学术理论之一。在当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依然被认为是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有助于我们清晰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民族有多样文化结构”——即中华民族由当前56个民族构成,中华文化是由多样民族文化构成的文化形态。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及学界的评价
1935年,费孝通先生在广西大瑶山实地调研瑶族的体质和社会组织,看到了说不同语言的民族集团,认识到民族认同也有不同层次。1951年和1952年,费孝通先生作为西南、中南访问团成员,先后到贵州和广西拜访当地少数民族,了解其民族名称、人口、语言和历史。费孝通先生有丰富的社区研究经验,在少数民族村寨中与群众深入交谈和联欢,他发现“民族是一个客观普遍存在的‘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同一民族的人们具有强烈的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一体感”。1989年,费孝通先生依据1935年始在大瑶山实地调研的感受、民族识别工作中积累的资料以及他亲授的民族历史课程的讲义,重新思考了中国民族问题,整理出来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并在后来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论点:第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不能分割的民族实体,由中国境内56个已具有高层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基层民族构成,而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基层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认同意识。第二,汉族在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过程中发挥了凝聚作用,与55个少数民族一起缔造了中华民族。第三,中华民族是高层次上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高层次的认同和低层次的认同并不相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学术界得到了高度的肯定,相关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讨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们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研究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理论。陈连开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对中华民族结构的全局作了自成学术体系的纲要性论证”。第二,他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给予认可,并作了相关内容上的补充。马戎在肯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同时在内容上做了补充研究,将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划分为形成时期(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末期)、危机时期(从鸦战争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重建时期(1949年至今)三个阶段,认为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对少数民族研究工作和少数民地区的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第三,相关学者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南晓民以藏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例,认为要充分认识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其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存在密切的渊源关系。第四,他们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作用。冯连军等人认为,多元一体格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苏杭认为,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共同体的多层动态网络模式成功解决了融多元于一体的理论难题,为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提出至今几十年里,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理论热点,在当今时代,该理论依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是在中华民族一体性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是各民族多元文化共同缔造的一体,整体性和多元性不可分割。
(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国各民族成分和身份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随着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复杂的民族关系演进才形成了在56个民族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词既带有中华文化特性,又具有政治属性。费孝通先生将中华民族定义为“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它包括五十多个多元的民族单位”。从生存空间来讲,中华民族生活在一个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南北跨越50多个纬度的空间里,汉族发挥了凝聚核心的作用,同少数民族一起缔造了中华民族。一方面,一部分少数民族因为长时间与汉族接触,参与其生产生活,最后融入汉族;或者因为复杂的政治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到中原甚至更南的地区,最后与当地民族形成了“大混杂”“大融合”的局面。另一方面,历史上汉族人因为政治、环境因素移民到游牧民族地区,后来与当地民族通婚,充实了其他民族。这种不同民族间主动或被动地融入,让中华民族在血缘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对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民族成分混乱的民族进行了民族身份认定。以前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各民族在相对稳定的区域——民族自治地方生活,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程度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居民从原来定居的地方走出来,汉族或其他地区的民族融入,形成了互嵌式民族社区,各民族大杂居的分布特点更加显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历史上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系统阐述,也可以用来认识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依据,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为正确解读“中华民族文化多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肯定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前提下解释了中华民族内部多元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大地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不同的人种(直立人、早晚期智人等)的古人类化石分布在不同地方,并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明。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北有广漠,南有丘陵,西有雪山,东有平原,不同的生存环境铸就了农耕、畜牧、采集渔猎等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并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八大经济文化区。不论从中华民族的起源来讲,还是从历史上古代各民族造就的经济文化类型来说,中华民族广阔的生存空间是铸就中华民族内部文化多样性的地域基础。即使在同一地域内,不同的民族也会与周边民族接触,融合不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成具有多民族共同性的地域文化,因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原地方分布的民族不同,使得一定地域内的民族文化也有了多样性。
这种中华民族内部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华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地域分布、历史来源、以及接触的不同外界文化等原因造成的,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特性,具有历史事实及现实依据。从中华民族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内部文化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即各民族文化可以充实中华文化宝库,增强文化自信,为正确解读“中华民族文化多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提供了依据,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实证
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新石器时代就形成的华夏族团——汉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凝聚核心的作用。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到了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民族聚居区形成的游牧文化、采集渔猎文化组成了中国独特的经济文化类型,散杂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等相互吸收、交流共生,发挥了巩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第三,大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第四,由于政治、经济技术交流、生存环境变化等复杂的原因,历史上出现了民族融合。第五,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众多,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结构多元。第六,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几千年历史过程中经过了游牧、农耕民族的碰撞,又经过了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的过程,尤其是在近代历史上共同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有了民族自觉的意识,而形成的民族实体。
费孝通先生的总结,不仅让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实证。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在历史上,中国大地上不同的民族集团之间产生了交往交流交融,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它们交流共生的依据,甚至因为历史迁徙等原因导致有些不同民族出现同根、同源的现象,各民族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在近代史上,在遭到外国侵略的生死关头,中华民族产生了共命运、共存亡的民族自觉意识,这是历史上中华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证。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一)从56个民族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加强中华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现实依据研究,构建14亿多人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是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包括50多个多元的民族单位”,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各民族把中华民族的命运同本民族的命运、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携手抵御外侵,患难与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今民族地区——甘肃甘南、广西龙胜等诸多地方,都流传着少数民族支持红军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夺取革命胜利的红色故事。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范围扩展到了在中国疆域内具有民族认同的14亿多人民,中华民族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所有民族合成的统称,是涵盖有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共同体。中华各民族在新时代背景下,在面对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如在面对重大灾害时,各族人民、各种组织积极捐款,帮助受灾地区渡过难关,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挥积极作用。这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刻体现。
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其内涵没有变,中华各民族有着诸多共性文化及共同抵御外侵、相互离不开的经历和历史事实。在新时代,加强中华各民族共同历史、经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奋斗的党史的学习教育,增强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凝聚精神,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2.优化和拓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途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各民族自历史上就有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形成了许多诸如茶马古道、河西走廊等闻名遐迩的文化交流中心。在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途径和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生了一定更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历史上各民族间经济交往的良好延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也是21世纪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展现。在新时代,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离不开该地区各族群众的共同奋斗,也离不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两个共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各民族携手共进,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而团结奋斗的精神。第二,民族旅游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民族交往交流途径。如2010年以后,民族旅游在整个旅游业发展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民族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进入民族地区,与当地民族有了一定的交往交流,各民族的群众因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在当地经商、居住,从而产生了许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成为各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对当地社会的发展、稳定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三,营造了良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环境。不论在民族散杂区、聚居区,还是在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社区、宗教场所等场合,不同民族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日常化,尤其是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又互相认同的饮食文化成了建立民族联系的纽带。在日常交往中,我们要注意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维持平等、和谐的公民关系,营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环境。
3.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明理、诚信等积极向上的内容,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上升到精神世界的体现,由于经过千年历史沉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基础,因此是民族文化结构中最稳定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民族自信源于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繁荣兴盛也是中华民族提高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方面。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也可以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增强凝聚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从中华民族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语言是最稳定、变化最慢的民族特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民族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坚实的民族实体,中国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汉字是这一民族实体的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现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普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维护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显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可以加固语言在维系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成员关系中的纽带作用,保证中华民族稳定的民族语言文字特征,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此外,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大都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解释和传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还关系到各民族的现代化程度,所以,无论在文化层面,还是政治、经济发展层面,汉字和普通话的普及使用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基础。因此,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率和普及率,可以通过语言认同来提高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
2.从法律、制度层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首次写入宪法,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解释了传统观念里的“民族独立”“民族精神”“民族复兴”“民族英雄”等词语,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行了阐释。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民族共同体,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代表着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保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行动指南。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高中华文化认同。主流文化是一个国家对社会主体价值观起着重要引领作用的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较高的融合力和广泛的认同度,每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有所不同,我国目前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需要必备的价值理念和准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可以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将“中华民族”的概念上升到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肯定了汉族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发挥的凝聚作用,又厘清了“民族”概念的不同层次。该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理论之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实践指导作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多元一体格局入手,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清晰、彻底的认识,要加强对中华各民族共同经历、共同文化的学习,提高各民族荣辱与共、唇齿相依、同呼吸共命运的凝聚力,才能从意识上、行动上切实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感谢作者王玉桃老师以及《民族艺林》的授权转载。
原文载于《民族艺林》2024年第1期。
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文章推荐:任淑媛;图文编辑: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