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统称,是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全面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现阶段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与热点。目前,很多学科从不同的视野、角度、理论、方法、路径等开展了深入的梳理、探讨与研究,而作为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少数民族文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多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与讨论上,未能对两者之间的本质性关系进行研究,导致少数民族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建构力与影响力偏弱。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社会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潮流中,少数民族文学不能缺席。为了持续不断地淬炼学科品性、维系少数民族文学的长期繁荣发展,也为了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与学科范式的确立,少数民族文学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用民族文学的方式、经验与智慧高度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属性、民族属性与政治属性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特殊使命,可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与弘扬中国精神、书写民族审美特色与消弭狭隘民族主义等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文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识别的基础上诞生的一门新学科,旨在用文学的样式记录与表现少数民族传统,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民族政策。所以,少数民族文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国家、民族、社会交织在一起,它不仅是一种文学意识,更是一种社会意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表达民族情感、传播社会文化与书写国家主流意识是其主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面临一系列的危机与挑战,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可贵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社会的题中之义。少数民族文学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回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导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的时代要求与历史使命,而统观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属性、民族属性与政治属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特殊使命。这一特殊使命的涵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特殊使命既符合中华民族一体,又符合各民族文化多元,是多元走进一体与一体覆盖保护多元的民族文学体认”。少数民族文学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阶段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从现行的学科分类看,少数民族文学隶属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文学类,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的自然属性。但从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看,少数民族文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有效实施各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而催生出的带有强烈国家政治意识特点的学科,而且是在国家主导的民族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兴学科,是国家治理的“有意为之”。所以,少数民族文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政治性。文学性、民族性与政治性构筑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基本属性。
文学是情感与审美的艺术,少数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作家情感表达与审美再现的文学样式。从早期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看,民族传统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就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如《茫茫的草原》《欢笑的金沙江》《没有织完的筒裙》等,少数民族作家通过文学样式参与文化重建、社会重建与民族重建,这是少数民族文学长期保持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书写民族历史、表达民族情感、叙说民族故事与展现民族传统是少数民族文学叙事的重要内容,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与生俱来的本质性特征,但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不是单一性或单向性的、仅指某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它还具有宏观与整体的指向性,少数民族文学参与多民族国家形象建构也是其叙事的主要内容。“民族性也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意义上的国家民族;狭义上的民族性即专指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或者‘民族特质’。”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叙事、民族书写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带有某种国家意识,其政治性与文学性、民族性也就交织在一起。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时代主题,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性、民族性与政治性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学的特殊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制的价值追求,构成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实践的基本范式。”少数民族文学应该紧紧抓牢这一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到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中,不辱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用独特的文学形象与情感艺术表达“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总体特征,用独特的文学语言与想象书写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在故事的讲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样式讲好中国故事和弘扬中国精神,为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现阶段,各学科从各自的学科属性、视野维度、理论方法与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而努力。“新时代的民族文学,在尊重差异性的同时,进一步彼此促进、互动融合,为从情感、民心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学的基础属性和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与审美性,如何从少数民族文学的一般性与独特性出发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界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从范畴与内容上看,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包括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还包括海量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在表现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同时,也可以撷取民间有益的文学成分,挖掘民间文学中蕴含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对民间历史/传统的审美建构,其实是多元文化语境下唤醒族群记忆、凝聚族群合力、建构族群认同、重塑民族形象的一种方法。”从生产、消费与传播的角度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应紧密融合,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积极引导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跳出对单一民族传统、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写作,拓展与提升创作视野,主动面向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书写,同时也在文本中持续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氛围。从具体的路径看,少数民族文学可从精神家园、传统文化与文化共同体、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民族审美与民族主义四个维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实践。
回溯中国历史,有国家大一统的历史时期,也有社会大分裂的历史时期,但国家统一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即使是像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国家分裂与社会动荡的时期,也存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势。正是在长期的多民族交融中,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长期融合的结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华民族是代表了中国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是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造就的,承认中国历史也就必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拥有广袤的疆域,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生存与生长着56个民族,各民族组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家庭中的历史、文化、精神与传统成为了各民族的共有记忆,并在各民族中世代传承。“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学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通心’工作,理当发挥其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作用,反映各民族在新时代的新变化、新面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在书写中国历史、描绘各民族的民间传统时,要梳理清楚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要传播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认知、要把共有的历史记忆作为文学书写的重中之重,不断地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依据与情感基础,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书写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对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的表达,地方性知识是民间知识的另一种称谓,是与现代性知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这种具有文化特质的地域性的知识,就是‘地方性知识’。所以说,‘地方性知识’是指为某一给定的文化或特定的社会所独享的知识。”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民族文学创作中,地方性知识成为展现民族文学独特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的重要标识,如彝族文学中的彝医药知识、纳西族文学中的东巴象形文字、白族文学中的本主崇拜、傣族文学中的历法知识、景颇族文学中的迁徙史、哈尼族文学中的梯田技艺、苗族文学中的民间法规等。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是区域内的民族群众根据天时、地理与民族传统总结出来的符合地方实际的传统知识范畴,当然,这些传统知识也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很多地方性知识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域。少数民族文学在说明、描述、阐释与研究这些地方性知识时,在赋予其地方性特征的基础上,应把地方性知识提升到人类探索自然宇宙的高度,在作品中,要深刻阐释地方性知识是不同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的人类生存经验的总结,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性知识一样,富含人类的智慧,同样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因此才会被人们长期持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意义及其实现路径需要深入挖掘,需要从中国多民族互动凝聚成一体的文化实践与地方经验中寻找答案,而族际生态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以深入开拓的研究路径。”因此,地方性知识或民间知识不仅是某一区域某一民族的知识,也是中华民族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有的知识体系与知识内容,不同民族之间可以根据民间传统进行地方性知识的借鉴、转化、移植等,这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功能的另一种重要体现。当今生态保护中的很多生态智慧,如尊崇自然、守恒法则、分水木刻、人地相宜、“万物有灵”与生态共同体等均出自地方性传统知识。少数民族文学对地方性知识的阐释与提升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的书写路径。
文化是人创造的,凝聚人的力量与智慧,人们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根据自身经验不断总结生产生活与生存规律,归纳出供人们思考与前行的各种知识体系。文化类型多元、功能多样,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文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文化种类。随着历史发展与实践检验,某些文化因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无法与时代相适应,产生消极破坏乃至阻碍社会发展的现象,这种文化只能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而另外一些文化虽然时间久远,但经过人们的调适与修正,在当代社会仍然发挥着正向的积极的社会建构功能,不断影响着社会历史进程与国家文明发展,这样的文化就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意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本民族人们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文化构筑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是包括了中国所有民族在内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体,是中国各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体,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与精神。在国内交流中,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分型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显现。而在对外交流中,中华文化是一体的,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亦或是地域文化,均以中华文化展现,代表的是国家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民族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共同体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历史验证的能够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知识经验;中华文化共同体则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组件,经过各民族间的深度交融而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含式叠加型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是汉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共同体是国家认同的基石,文学书写与文学想象是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与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首先传承好中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持续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以中华文化共同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文学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如何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呢?第一,少数民族文学应对书写的文化对象进行甄选与辨识。少数民族文学在用语言文字表达与书写中华文化时,应对文化对象进行甄选,择选那些光辉灿烂、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生命力与感染力的文化内容,选择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般性特征的文化类型。而对于那些早已失去传播力与影响力、被时代淘汰、陈旧腐朽的文化内容,则应加以辨析,并给予批判与抛弃。应以中华民族的立场、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介绍、梳理、说明、阐释与评价少数民族文学,向人们展示出少数民族文学不仅是在传播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以单一民族的身份出场,而是以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身份出场。第二,少数民族文学在书写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吐故纳新,注重写作的技巧,用文学创造的形象与想象空间开展文化的传承。文学是以叙事为手段的艺术形式,文学传承文化是通过环境营造、人物塑造、矛盾交织、情节设置、事件发展与结局安排等方式来呈现,文化隐藏在文学作品的环境气氛、人物特征与事件活动中。因此,少数民族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在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中不断地创新写作技法,学习与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文学创作手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形象与特征,不能一味地采用“复魅”“返魅”的方式迎合大众审美。第三,少数民族文学在创作理念与方式上要一改以往集中凸显民族性、本土性与地方性的写作套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在坚持书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要采用大文学观、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视野观照民族文化,要从中华民族的生活、生产与生存的角度观照地域文化,把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空间扩延至中华文化空间,以突破少数民族文学写作的地方性局限。少数民族文学“不仅是按照自己族群的修辞惯习、表述常态来发表主张,而是把这种基于本族群的理解方式作为一种特别的知识方式,这样实际上从‘全球化’‘现代性’‘消费主义’等范式中冲脱开来,它在推出主流叙事的同时也树立另一种普遍性,丰富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少数民族文学用语言文字创作出的中华文化形象与中华民族文化空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与空间又在不断地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
少数民族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肩负的使命之一是全面整体呈现国家主旋律、旗帜鲜明表现社会主流意识和大写特写社会正能量。“书写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是少数民族文学自诞生起就包含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就是当下少数民族文学要讲好和弘扬的对象。中国故事不是简单的指有关中国的故事,而是指具有鲜明的特征与本质内涵的故事类型。现阶段,国家和社会需要讲好的中国故事是对中国境内所有故事的高度总结,具有明晰的指向与恒定的导向,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爱国主义故事、英雄主义故事、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优良家风家教故事、爱岗敬业故事、保家卫国故事、遵纪守法故事、乡村脱贫故事、中外友好故事、人类追求和平发展故事,以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故事等。中国精神是从内涵与哲学层面对中国故事的概括与提炼,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在当代社会的变革中不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内涵的文化范畴,中国精神的形成与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精神蕴含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现阶段提倡和弘扬的中国精神主要是指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各类精神,如反帝反封建精神、“五四”精神、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女排精神、改革创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与抗疫精神等。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少数民族文学之所以要讲好中国故事和弘扬中国精神,是因为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是全体中国人民公认的中华优秀传统,能够产生强大的思想动力,能够汇聚全体中国人的力量与智慧集中办大事,这对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功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文学的社会功能是国家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双向主动选择。这一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只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定语境中才得以解释。”从当下的实践看,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与功能:一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谱系。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的产生,就是把中国历史上能够代表中国前进发展方向的优秀传统总结出来,按照学科化与理论化的方式归纳整理,最终形成思想文化体系。中国故事的讲述,最终会被囊括于中国精神中,故事是引人入胜的内容,故事蕴含的精神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们听故事不仅在于故事的好听,更在于故事精神的传递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的弘扬,就是在积极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谱系。二是引导民众紧跟国家发展道路。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需要出现更多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的书写能够引领社会思潮,从而引导社会大众知晓国家属性、认清国家发展道路,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压舱石。三是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的弘扬可以起到净化社会推进文明发展的功效,更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凝聚包括海外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是模范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示范与引领的重大作用,所以,少数民族文学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与弘扬中国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尽早实现。
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文学如何书写才能让其产生巨大能动作用?纵观当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是高度内涵化与哲学化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基本属性与本质规定性,在描述、说明与叙说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必须对两者的内容、指向与倾向了如指掌。必须清楚地知晓: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的故事,是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中国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在国家建设与文明发展中呈现的社会总体风貌,是能够对社会产生巨大能动作用的思想意识。所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与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做好前期功课。二是现阶段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的书写,应突出当下性与时代性。“任何民族的文学都是在特定时代与特定语境下的产物,都烙上特定民族的生活气息、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与民族心理特质等,都需要特定的话语体系以窥视其文本空间蕴含的价值归属。”进入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的书写就显得尤为重要。少数民族文学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学,更是中华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应重点关注国内疫情、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内容,关注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下,各民族各区域是如何实施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振兴、如何改革创新走共同富裕之路,书写的对象应主要集中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新型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民族的共同体,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发展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时党中央提出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国家意志,这在全社会与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对国家意志的书写责无旁贷,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学长期一贯的传统。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少数民族文学为了凸显国家意志与社会主旋律,容易出现仅注重于对宏大叙事与宏观事象的书写,放弃了少数民族文学原有的基本属性与鲜明特征等有违学科发展规律的文学现象,长此以往,不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不利局面,同时更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健康成长。“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内蕴着一种开阔多元的民族审美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地方性不能脱离共同体而独自完美存在;另一方面,民族审美共同体的达成也不能抽象地超越于具体的地方性资源。协调好审美资源上一与多的关系,才能建立民族审美的共同体。”因此,在引导少数民族文学书写国家形象、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时,要兼顾对民族审美特色的书写。
民族审美特色的书写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内容,以往的某些民族文学为了凸显民族性、地域性与独特性,在文学作品中过度宣扬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在语言表达、文字使用、节日习惯、社会风俗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在高度赞扬本民族的同时也在贬损其他民族。这是狭隘民族主义在少数民族文学中的表现,这种文学写作割裂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容易造成民族间的隔阂与矛盾。“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应该得到尊重。但刻意追求独特性和差异性,会使得原本交融、富有弹性的多民族文学关系变得僵硬,乃至产生隔阂和不调适,遮蔽我国多民族文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实际存在,人为地割裂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有机联系。”现阶段,正是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时期,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地方主义不利于共同体的建构,不但要在现实中消除,还要在文学创作中消弭。
民族性、地域性与异质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区别于汉族文学的鲜明特征。少数民族文学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民族的特质性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转化与提升。以往的少数民族文学,在描绘某个民族传统时,常以民族代言人自居,以自身的民族身份叙述本民族的事象、追忆本民族的历史、思考本民族的未来,大多没有超越本民族视野,这是少数民族文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创作思维,极大地限制了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创作模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在这个核心基础上,单有民族的视野是不够的。思考中国多民族文学还有更值得关注的第二层视野———国家视野,也就是学者们强调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文学的写作者在书写民族审美特色时,要跳出民族视野的限阈,不但要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与角度看待本民族的文化事象,还应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与角度思考文化,写作者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代言人,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言人,这样的转变也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少数民族文学应“大胆地参与讨论那些我们非常陌生或尚无生存关切的‘世界关注’,在以倾听为主言说为辅的在场姿态中,保持民族文学的出席积极性,切不可幼稚地走向民族文学至上和文学现代言说的古典复归,在夜郎自大和故步自封中牺牲给各种臆想的民族寓言。”所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学对于“民族性”的书写要转化与提升,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少数民族文学铸牢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绵长而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深厚的情感基础,是全体中国人民公认的民族共同体。现阶段,党中央坚定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根本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经提出,包括各学科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深入的研究,对推进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重大的实质性效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华多民族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学当然不能缺席,应发挥少数民族文学的优势与特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贡献力量。同时,少数民族文学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中,也能对学科本身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少数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起点。
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属性、政治属性与文学属性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特殊使命,这项使命也是少数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少数民族文学从学科角度看,既有文学的属性也有民族学的属性,少数民族文学的写作与研究也都遵循文学与民族学的基本规律,从多学科的视野看,少数民族文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从少数民族文学的诞生看,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政治性与民族性是其自带的光环。少数民族文学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表达国家意识与宣扬社会主旋律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主题,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是当下时代的主潮,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全面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科属性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赋予少数民族文学的一项特殊使命。
少数民族文学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实践路径?这是少数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延展。从目前的文化空间看,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创作与评论中要积极主动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好中国故事与弘扬中国精神、要坚守少数民族文学书写民族审美特色的初衷,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消弭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地方主义。在少数民族文学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培育人们的中国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意识,要明晰民族认同的基础是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生产与生存的家园,是各民族共同组建的大家庭,让人们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性、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的巨大能动性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重要性。
从当下少数民族文学的实践看,与其他学科相比,少数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力与影响力偏弱,时代赋予其的特殊使命尚没有得到较好的履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定位不清晰。“基于这样的学科范畴认识与规定,少数民族文学包括了同主流文学史不同的内容。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其自身却缺乏清醒的认识,研究方法上也没有独特的个性。”从少数民族文学诞生的那天起,学界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就存在质疑:何为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范式是什么、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性与研究对象是什么、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与方法是什么、少数民族文学与现当代文学有何本质差异、少数民族文学有何边界等,这些疑问至今都没有得到十分清晰的回应。学科定位的不清晰又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目前少数民族文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其独特性如何体现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学科定位的不清晰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少数民族文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无法以独立学科的视野与方法去表达和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不高,人们对其的认知度偏低。“谈论少数民族文学,不管创作还是研究,都只局限在小圈子里,没能进入更为广阔的公共视野。或许有必要编译一册少数民族文学读本,并在大学里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少数民族文学属于中国多民族文学范畴,却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与政治性特征,使得很多人包括一些非专业出身的研究人员一直误以为少数民族文学归属民族学而不是文学,所以,即使少数民族文学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也往往会从民族学、政治学领域认同。三是少数民族文学自身努力不足。在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很多学科及其研究人员紧跟国家发展步伐,积极主动融入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中,如,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等通过学科自身的努力均建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研究基地,有的依托学科基础还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少数民族文学学科至今没有在以上两个国家级的研究平台方面有所突破,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力偏低的主要原因。
简而言之,当前少数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属性与地位、提升少数民族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与认知度、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建设已成为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接续不断地努力,少数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使命才能顺利完成。
原文刊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23年第3期,注释及参考文献参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