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银棠《纳西族诗选辑注》,既是《纳西族诗选》的校订本,也是《赵银棠全集》的一个分卷。
赵银棠汇编校注的《纳西族诗选》,于1985年10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至今已有三十五个年头。
四十年前,丽江纳西族举办庆祝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人众腾欢,盛况空前。被邀回乡参加欢庆活动的部分在外纳西女儿,从祖国各地赶来。在所展出的本民族历史文物中,他们看到自己先辈人物的诗文手抄稿本后,内心颇有触动,一致认为年代久远,难免逐渐破损,很有分别整理的必要。于是,一再受到纳西族青年学者郭大烈的劝说和鼓励,在丽江县图书馆的诚聘之下,赵银棠从昆明回到丽江,开始《纳西族诗选》的辑注工作。
在当时收集先辈诗稿颇不容易,虽说丽江县图书馆有所收存,但是数量有限,内容也欠完整,更多的是面向社会收集,向各个有关人家辗转访问。正如赵银棠在诗选序言中说的:由于距离“焚书扫旧”十年动乱还不远,人们心里仍存有一定的余悸或警惕,要借到一些劫余残稿不太容易。于是采取写信、出条、请人担保等种种办法,尽量搜寻。然而更多的人,还是主动借出珍藏,抄来孤篇和散句,提供种种可感的助力。
另一方面,编者辑注条件还比较差,案头仅有的两本《辞海》,是1979年版本的压缩版,可供参考的词条与内容极其有限。至于说到纳西族五百年来的诸多诗人,对他们的身世也很难做到深入全面的了解。加上赵银棠年高体弱多病,生活条件差及工作期间所受干扰较大等因素,使《纳西族诗选》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在赵银棠的《历程实录》中选入了她的《还乡日记》,是1981至1986年期间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从这些日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看到了丽江纳西族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她汇编校注这样一部篇幅不算多的纳西族诗选,竟然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其中有中共丽江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有丽江县妇联的支持,有丽江县政协的鼓励,有文化同人的关怀。作者平时的工作、健康与生活琐事,时刻得到许多亲戚、朋友以及同学们主动而又热心的探望与帮助。这些来自社会的关注与关怀,是纳西族数百年来潜移默化形成的文化自觉,使我们看到纳西族的文化传统没有中断,它是一条从过去一直流淌到现在的精神河流,尽管备受折磨,但是许许多多的人仍旧自觉地站在文化传统的延长线上。
《纳西族诗选》出版后,丽江的文化事业得到快速深入发展。1992年,和钟华、杨世光主编的《纳西族文学史》出版发行;1998年,彭建华、李近春主编的《纳西族人物志》出版发行;2007年,由丽江古城博物院与丽江玉泉诗社主持编印的地方文化史料丛刊相继刊印,马子云、桑映斗、牛焘、杨竹庐以及妙明等诗人的诗集得以整理面世;2010年,由李汝明总纂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出版发行;2014年,由政协丽江市古城区委员会编印的“民族文献典籍”陆续面世,人们又看到了李洋、桑炳斗、周际昌、杨泗藻等诗人的诗集。除此之外,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丽江玉泉诗社,丽江古城博物院等文化部门对纳西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收集、整理以及刊印、出版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成就非常显著。就这样通过不断参照比较分析,三十五年前出版的《纳西族诗选》,其中的错误、遗漏与不足等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对于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纳西族诗选辑注》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所选诗人的生卒年代予以校订。其次,凡是与另外刊本或稿本有出入的诗句,或在“说明”中给予说明,或在“注释”中加以订正。而这方面早期基础性的工作,傅于尧与余嘉华两位教授出力较多。第三,适当增加“说明”及“注释”内容,提供并方便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以增强纳西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自信服务。最后一项是诗人简介,凡所选诗人对社会进步和地方文化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他的事迹适当给予充实。
诗选原版中,有些诗人介绍过于简略,使读者认识诗人及理解诗意受到局限;而诗歌的历史价值,应该体现于它对现实的价值。读者对诗人愈加认识,诗人与他的诗作就更能打动读者,就更能体现这部诗选的社会历史价值与它的现实意义。
《纳西族诗选》跨越500年历史,能诗之人不计其数,留存下来的诗作不下万首,而所选不过其百分之五。由于受时代与环境条件限制,不仅收集到的诗稿较少,出版社也一再强调要“少选精选”。所以,赵银棠对选入作品的内容,着重于反映“纳西族的乡土景物、人物、风俗、史迹”等几个方面,数量也从已选出的一千多首,定位于五百首。而这次校订,诗选所包涵的内容,已大致体现在61位诗人的506首诗中。
赵银棠的《纳西族诗选》是反映纳西族人文文学及民族特色的一个窗口,通过诗人简介以及对诗人那些“闪光点”的强调,让我们骄傲地看到其中有不少诗人就是纳西族的文化大家。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对社会黑暗的痛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于为学精神的严谨态度,对人生道德的操守,以及他们成才的奋斗精神,等等,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之中,也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之中。尤为突出的是,活跃在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那批诗人,他们不旦用诗文召唤新时代的到来,更为实现新时代而忘我奋斗。周霖、李寒谷、范义田以及赵银棠等,就是这批诗人中的典范。
社会生活中或高显或蕰藉的那些品德、风仪与精神境界,就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链接,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要继承和发扬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通过诗人才华卓越的诗文展现出来,打动着我们的心灵,起到为我们提供并引领精神模范的作用,切实让纳西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进一步建立起有效联系。
赵银棠是纳西族第一个女诗人,她的一生几乎与纳西族的诗歌融为一体,但是她在辑注《纳西族诗选》时,却没有选入自己的作品。这次校订补充,按照选录标准,选入了她的诗作30首。其中《雪山纪游》27首,写于1946年,已载入2010年出版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第三卷第一章第七节“玉龙雪山诗、文、画”。
在赵银棠《纳西族诗选辑注》本中,订正增加的内容,参照较多的文本是由彭建华、李近春主编、1998年出版的《纳西族人物志》。订正参考过的其他文本,其一是由丽江古城博物院与丽江玉泉诗社于2007年主持编印的《丽江地方文化史料丛刊》。其二是于2014 年由政协丽江市古城区委员会编印的《丽江市古城区政协文史专辑(民族文献典籍)》。至于诗人生卒年代,各种版本不一致的,首先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为准,其次是《纳西族人物志》。
赵银棠的《纳西族诗选》出版后,即由余嘉华与余海波合作,写出长篇评论,发表在1997 年《古滇文化思辨录》上。他们站在现代云南文化学者的思想高度,以“纳西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折光”为题,对《纳西族诗选》作了全面梳理,深刻剖析,充分肯定了《纳西族诗选》的历史价值,阐述了它的现实意义,是一篇极具高度与深度的文献。时间过去了24 年,但它的意义及价值,虽历久而弥新,同国运而永昌。故而将该文作为“诗选导读”,放在本书诗文之前,提供读者阅读思考。
本书扉页中《纳西族诗选》的题字,既是已故丽江纳西族书法家与丽江书法家协会主席和石(一峰)的墨迹,也是1985年版《纳西族诗选》的封面题字;由于责任编辑一时疏忽,当时未作说明,现予补充纠正。
《赵银棠全集》的出版要感谢丽江市政协及丽江文化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尤其要感谢丽江市民族文化研究会与纳西文化研究会。自赵银棠去世以后,她的后人立即着手整理她的遗著,他们希望能够将书稿出版。2007年丽江市古城区政协高度重视出版赵银棠遗著的提案,拨付启动经费,进入启动环节。2017 年又有政协委员提出“出版赵银棠遗作的建议”,这个提案立即受到丽江文化研究会的关注。会长杨国清与副会长杨一奔、李群育等同志站在“文化立市”“文化立区”的高度,决定出版《赵银棠全集》。研究会多次召集会议,讨论研究,把这一出版事项视为丽江市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来抓。他们内外协调,上下配合,于2019年4月争取到出版经费,还请到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中国文联现任副主席丹增先生为全集写了序言。在新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研究会为出版事宜奔走,做了各种努力,经一再权衡之后,2020年6月决定托请云南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上述种种机遇良缘,不但让赵银棠的儿孙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和鼓舞,也一定能让玉龙山下赵银棠的在天之灵感到无比欣慰。
对全书的收集、录入、编辑以及校订等工作,始终在尽力而为,但因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与错误,恳请批评指正。
编者2021年5月
原文载于《赵银棠全集》纳西族诗选辑注后记
文章推荐:杨杰宏
文章编辑:和霁瑶
(原文首发,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