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是2010年初贵州民族学院学科重组中新建立的二级学院,它由原文学与传播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原民族文化学院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重组构成。现设有贵州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贵州民汉双语教学研究基地、语言研究所、贵州区域文化与地方文学创新研究基地等子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职教师57人。专职教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3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2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39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20人,在读博士3人。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3 人,校级学术带头人3人,校级教学骨干2人。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包含外国留学生8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留学研究生3人)。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育系、汉语国际教育系和大学语文教学部共四系一部。(“戏剧影视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2015年正式招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招生,填补了省内学科空白)
文学院现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九个二级学科方向:文艺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专业2015年正式招生)。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皆为省级示范性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现代汉语”为省级精品课程,“苗语文”为省级重点课程。
近年来文学实施“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案”,此项工作的实施已进入第4年,效果良好。实施“一专业一平台”工程。目前已有四个专业建立了良好的课外学习平台,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国学讲习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贵州民族语言文化讲习班”、戏剧影视文学的“第七工作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外学生结对子”。开展“民间艺术家进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文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凝练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总体方向和基本目标,即围绕“民族性、地域性和应用性”,集中在“贵州区域文化、地方文学和民族语言”为研究方向,全面开展“贵州区域文化与地方文学”、“贵州民族民间文学”、“贵州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三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开展黔学学科的建设工作。组织开展黔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工作,申报虽未成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清水江文书(三穗卷)”整理与研究、“苗疆民国档案丛书”的搜集、整理(与榕江合作)、“中国布依族摩经丛书”的编辑工作(与关岭县合作)、“贵州彝族抄本文献丛刊”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与六盘水档案局合作)、“贵州古近代日记丛刊”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目前学科特色彰显,学科优势突出。
学科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贵州民族语言语音实验室”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在语言学课程教学及数据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贵州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项目,现已完成17个点的少数民族语音采集工作。“贵州民族大学大学生普通话学习与测试中心”建立以来已培训和测试了上万名学生。
积极开展博士点建设。今年学校启动第二方案,申报大民族学学科博士点。将“西南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作为大民族学的支撑方向,由文学院负责该方向的论证工作。
近三年来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3项、省长基金课题5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5项。在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贵州少数民族文学、贵州地方文献与文学、修辞学、语用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傩戏傩文化等研究领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