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学院是云南民族大学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院之一。从1956年开办至今,已走过58年的光辉历程。现已发展为建立早、专业语种多、语言覆盖面大的教学科研基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授予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和“云南民族古籍”先后被评为“八•五”和“九•五”省级重点学科,是云南省最早获得的硕士点和省级重点学科之一。目前共有1个博士生招生点,3个硕士点, 2个本科专业。设有14个教研室,两个研究所, 1个研究基地, 1个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研究中心。 55年来共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5000余人,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涵盖了彝族、傣族、拉祜族、景颇族、佤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壮族、苗族、哈尼族等11个民族12种语言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96年被立项为“省级重点专业”,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 先后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教材”系列曾荣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学校+政府”订单式培养模式获得成功,先后与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12个州、市、县签订了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招生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9年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得到省人民政府的表彰。
该学科涉及汉藏、南亚等两大语系约40多种语言,研究领域包括民族语言、文字、文学、文献、文化等。主要研究方向有: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古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应用研究,跨境民族语言研究等。研究内容包括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古文字学、民族文学、比较文学、文献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电脑语言学、双语学、语音学等方面。除具有单一民族语言的研究优势外,还具有多语种多学科综合比较研究的优势,既有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研究,其中汉藏语系中的部分语言文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部分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先后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如“第34届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会议”、“语言及语言类型学国际研讨会”、“教育部第六届现代语言学高级研讨班”等,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共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教辅人员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讲师12人,有博士学位的20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教学层次除本科生外,还招收硕士生、成人教育学生,同时还招收外国留学生和高级进修生,接纳了来自美国、日本、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的高级进修生和研究生。目前共有本科学生996余人,硕士生153余人。学术活动和对外交流十分活跃,聘有一批兼职教授,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斯里兰卡、老挝、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与国内高水平的院系均有密切联系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