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前身为1932年10月创办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文学组(科)。1953年8月院系调整,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及师范(语文)专修科基础上重组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2005年11月在原中文系基础上成立文学院。2014年11月成立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88年的发展历程中,陈望道、逯钦立、穆木天、冯振、林焕平等先贤会通开新,彪炳学界,积淀了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几代学人薪火相传,开拓进取,在守望学术家园的同时不忘秉持现实关怀,在传承中华文化中自觉融汇西学新知,积极担当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大任,奠定了文学学科门类在广西高校的领先地位,并在国内和东盟国家产生了良好影响,学院业已成为在全国文学学科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重镇。2009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3年被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团队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978年开始招收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95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6年获批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权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5个方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写作学、文学传播学10个方向),有美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出版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广西一流建设学科,桂学研究院是广西高校智库和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自治区级精品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是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印迹、荒蛮对文明的诗意奉献——广西与唐代诗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外汉语教学法),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外汉语教学法),精品课程5门(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民间文学)。
学院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中外文论与文学批评、现当代作家群与流派、壮族文学与民俗、汉语音韵学与广西语言、桂学与广西历史文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形成了“学理性与区域性研究相结合、语言文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相促进”的学术特色,尤其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壮族文学史及文化研究、桂学研究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学院下设中国文学、语言学及跨文化教育、新闻与传媒3个系,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写作学与美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教育学、秘书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12个教研室。现有教职工122人,专任教师101人;教授33人(二级教授7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57人;具有博士学位72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人才培养创新团队5个;“广西政府特聘专家”高水平科研团队5个,“广西高校卓越学者”科研团队2个。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人,自治区特聘专家5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其他省级各类人才称号10余人。
办学8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2万余名各层次合格人才,其中不乏学界翘楚、文坛名家、杏坛名师、商界精英、企业高管、政界英才和海外名流。目前,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05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2人余人,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型硕士生)595人,本科生2247人,国际留学生65人;非全日制研究生42人,成人高等教育(函授)50人。已形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本、专科生并存,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的多层次办学结构,在国内及东盟国家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研究团队介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教研室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由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文学院)抽调苗延秀、刘介、贺祥麟等10多人组成壮族文学史编辑室。1989年,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壮族文学研究室基础上由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蒙书翰、覃德清正式成立民族民间文学教研室。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均拥有博士学位。本教研室1986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2001年获得民俗学硕士点,2006年获得人类学硕士点。
2014年教研室正式定名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教研室,2017年所在文学院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并在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工作人员。
教研室于1961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壮族文学》。1986年出版《壮族文学史》(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该书先后荣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2009年,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撰写的《壮族文学发展史》(上、中、下),荣获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本教研室本科主要开设民间文学、民俗学、南方族群文化、神话学、故事学、传说学、文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献学等课程。培养的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招收硕士研究生250多名,其中获得硕士学位230多人,在读研究生30多人,有40多人考上博士研究生。
教研室的科研发展方向:一是立足于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文学资源,进行充分的田野调查、保护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资源,关注新生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元素,获得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于积极与学术界主流乃至海外学术界取得联系,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进行学科整合与创新。
在新旧世纪之交,教研室在民间文学、壮族文化、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上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2016年“三月三”创刊教研室公众号“岭外风雅颂”,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