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论文 发布日期:2019-03-06   作者:李菁   点击数:1219  
 
  2018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进一步繁荣宁夏文学事业,加强宁夏与全国文学的交流,12月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协创研部、宁夏文联承办的“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永清出席会议并讲话。20多位专家、评论家、宁夏作家参加此次活动。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李敬泽表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召开此次研讨会,一方面是为总结宁夏文学60年繁荣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探讨宁夏文学的未来发展。他谈到,宁夏文学是中国多民族文学中独具特色、生机勃勃的一支力量。宁夏文学中很多作家都是基层写作者,他们从黄土高原的深处一直走向全中国,这是宁夏文学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在已经拥有的巨大成就基础上,如何真正反映现实,写出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塑造出体现时代发展方向的新人,这是摆在宁夏文学和宁夏作家面前的新课题。希望宁夏作家在新时代有大的心胸,在立足宁夏的同时心怀社会的澎湃发展,在未来努力写出能够真正反映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文学作品。
  赵永清谈到,要科学看待、客观解读、总结反思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从宁夏文学现象中的“四小四大”,即“小省区、大文学,小短篇、大成绩,小草根、大能量,小作品、大情怀”中探寻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推动中国文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文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一些文学大省尚有距离,“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依然存在,希望宁夏的广大作家勇于面对重大任务和挑战,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伟大时代。
  12月20日
  “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在这里,作家自带泥土的芬芳
  宁夏虽然偏居祖国西部,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相对艰苦,但它却是草根作家茁壮成长的沃土,也是文学照亮生活的福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表示,“宁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文学是这块土地上最好的庄稼”。据《文学宁夏丛书》代表之一郎伟介绍,宁夏作协会员有近三千多名基层作家,这些草根作家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对生活的激情、向往,带着对生活深切的体验走进文学,为中国文坛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和力量。
  作家马金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处于失业状态,文学成为她抵御生活磨难的最重要的力量。对她而言,似乎只有在深夜里看看书,写点文字,把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把苦涩和艰难记录下来,内心才能更加坚定。这期间,她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在故乡的土地上,人们对困苦生活的隐忍和坚守。宁夏作家马慧娟,如今是文化站的站长,她以文学为纽带,带领周围一批农民,在文化领域“脱贫致富”,向共同奔小康的生活目标前进。
  李一鸣对“宁夏作家群”的印象是“埋头泥土耕耘的农人”、“背负沉重生活而坚韧不拔的精神跋涉者”。他认为,宁夏作家以有限的个体生命,通过描写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世界,深刻反思人类的生存情况,表达对人类生活、生存、生命的美好理解和向往。
  在这里,文学是条涓涓不断的长河
  在叶梅看来,宁夏文学是当今中国文坛万千气象中的一股清流,是一条涓涓不断的长河。但这条“清流”并不是孤零零的,“它离不开大时代的熏陶和濡染,也离不开宁夏政府对文学的重视”。叶梅曾在《民族文学》的卷首语上深情写道“等待马金莲”——所“等待”的是作家对生活的真挚和礼记,对人性良善的书写和呼唤。叶梅认为,文学创作不应仅仅展现苦难,而是要在苦难中呼唤良善,呼唤温暖,要用文学的方式为拼搏的人带来更多的慰藉。宁夏作家正是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以坚韧不拔的姿态表达对人性良善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纯真美妙的书写。“‘等待马金莲’,等待的并非马金莲的个人和她的作品,而是期待在未来等到更多这样的作家和作品。”
  包明德谈到宁夏作家郭文斌作品中所抒写的“乡愁情结”。他认为,郭文斌作品中的乡愁是童年的记忆,是永不迷失的梦想,是乡亲们的勤劳、善良,是对生态、对美好大自然的礼敬、尊重,是没有污染的心灵环境,是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所以他的乡愁是是一种古朴、诚实、干净的守护。无论是《农历》还是《安祥》,他的乡愁都连接地气,内化于心,外化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奠基。
  会上,刘大先也对宁夏作家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他认为,宁夏文学在赓续传统的同时,不要固守传统文学的书写,而是突破当下的思维模式,从相对固定的风格中走出来。坚守并不是要全盘接受传统经验,而是在选择中有所扬弃,有所突破,他希望宁夏作家能够放眼世界,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文学宁夏丛书》代表郎伟、漠月、杨梓、钟正平、李进祥、马金莲、张学东,以及宁夏作家代表吕颖、马慧娟、康鹏飞、彦妮、赵磊,马冀文参加此次研讨。
  原文转载于中国作家网
         
      值班编辑:和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