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 学术年会

2012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会议论文摘编(一)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专题
发布日期:2012-06-26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点击数:1899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钟进文教授在《关于藏族史诗<格萨尔>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流传变迁的思考》中指出,历史上土族和裕固族的先民是忌讳说唱格萨尔的,而现在却说唱、流传着《格萨尔》,它在土、裕固族中的这种变迁,与甘青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藏族和土族、裕固族形成了毗邻、杂居的局面,同时又都信仰藏传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势必导致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在甘青地区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中不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继续。
  集美大学文学院夏敏教授作了题为《仓央嘉措和他的“玛吉阿米”们——仓央嘉措情诗爱情题旨分析》的报告,他认为仓央嘉措的诗充满着对抗世俗偏见的种种爱情宣誓,表达了社会压力之下的爱情尴尬与困惑,巧妙地呈现了爱情中二元对立的复杂情感,主题对理解仓央嘉措情诗固然重要,但结构诗的手法并不惟主题是从,它们有“凸现自己”的功能,因此两性冲突主题所带来的诗歌的感伤、抑郁情调同时成为仓央嘉措情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广西师范学院黄桂秋研究员在《刘三姐歌谣的文化阐释》中认为,从文化层面上讲,壮族民歌中的刘三姐歌谣有着深刻的内涵、内在动力和功能价值,它是稻作民族的信仰积淀,是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是倚歌择配的婚恋习俗,更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晶。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赵慧教授在《论回族民族对回族文学的影响》中提出,回族民族生活对回族文学民族化创作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许多回族作家正是重视去揭示特定的具体的回族事像中所表现出来的更深一层的社会生活矛盾,才使文学作品更好地表现情节冲突,展示鲜明的民族特色,取得理想的思想艺术效果,并以自己创作的实践开拓着回族文化民族化道路。
  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陈永香教授在《简谈彝族史诗的“创编”与“演述”——以梅葛、查姆为中心》中指出彝族是一个以诗歌为基本文类的民族,其史诗演唱主要是在一些仪式场域,祭祖、丧葬仪式上由毕摩吟诵,在婚礼等一些场域则由歌手演唱,毕摩和歌手的演唱音乐调式和氛围都因仪式氛围的不同而有区别。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陈丽琴教授在《传播学视野下壮族民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中认为,壮族民间戏剧是在壮族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目前陷入了生存危机,壮剧需要对传播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等进行整合、优化,才能突破目前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促使自身走向艺术传播的良性循环,在现代生活中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黄中祥副研究员在《浅析哈萨克族叙事诗母题的转换现象——以<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为例》中指出,叙事诗经过漫长的传承嬗变过程,母题除了会发生增加和消失现象意外,还会发生转换现象,不同的自然环境催生出不同类型艺人的诞生,而人文环境迫使艺人不断地调整自己,这些反映在演述作品里,最终使母题发生转换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宪昭副研究员在《少数民族神话与民文学学科建设的关系》论文中提出,目前少数民族神话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学科,但已经显露出强烈的社会需求,少数民族神话已引起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许多研究者也逐渐改变以往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将少数民族神话作为研究对象,把神话纳入文化比较研究、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通过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神话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民族文学学科建设,促进民族文学研究,为民族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学科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吴晓东副研究员在《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保护》的报告中指出,民间口头文学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在仪式中演唱。我们要保护口头传统,不仅仅要保护几个传承人,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口头文学倚赖的文化语境。目前,这些语境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语境消失了,传承人也会消失。近年的非遗保护语境下,保护口头文学做了一些工作。通过我们的调查,概括了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保护的三个模式。其一,整体传承。云南宁蒗的普米族民间组织,由胡静民募捐,做了几期培训。很多传统归回到民间,服务于民间。这种模式让口头文学得以传承,民间宗教传承,学员要学会在仪式中念的歌词、舞蹈、绘画、雕塑、步骤等。其次,割裂传承。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在意识上纳西族人亦想打造整体传承、东巴文化传承,但是实际情况是,传承中传统被割裂开,绘画、音乐、文字等各自传承。再次是“名”、“实”脱离。如海南苗族的盘皇舞,虽然挂着非遗的头衔,但传统的盘皇舞是在祭祀中展演的,现在的盘皇舞变成了舞台的展示,内容减少很多,结构也不一样,产生了本质的差异。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陈金文教授在《壮族民间传说研究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中认为,在研究壮族民间传说的过程中,对一般性的发现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特殊性,民间文学的一般理论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研究同样有效,同时文人笔记、杂纂和地方志著作等古代文献的使用在研究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海青教授题为《论蒙古族叙事民歌的现代转型》的报告中指出,蒙古族叙事民歌的现代转型除了自然发展的内部规律之外,更多地包含着社会性质的人类活动及其社会生活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它的兴起发挥的推动作用,近现代蒙古族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蒙古族各部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来自外来民族的文化渗透促进了蒙古族叙事民歌的产生和发展。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乌斯曼·斯马义教授在《维吾尔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概况》中认为,维吾尔民间文学以书面形式记载的历史悠久,记载较为分散,研究处于不自觉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搜集整理研究工作有了系统化和学术化,维吾尔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维吾尔民间文学作品基本上已经整理出版,同时对维吾尔民间文学研究也给予了适当的空间。